论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 要: 随着人们对居住区品质要求的提高,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进行了阐述, 并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素以及当下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生态化、 多元化、紧凑化、立体化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关键词: 居住区 景观设计
1.城市居住区及其景观设计现状
1.1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涵
城市居住区,顾名思义,是城市内人类工作之余,用于休息、交流的休闲场所,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升华聚集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通过景观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有机组合, 营造一个利于工作、 方便生活、清洁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它包含了两个含义: 一是景观是人与自然资源、 历史人文资源的关系; 二是为人与人交往创造一个合理舒适的场所。
1
1.2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概况
对人类而言, 居住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居住空间环境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文明程度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住宅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而城市居住区问题也上升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成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风向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 居住者对居住区需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 充实、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追求已从关注住宅内部环境转向外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 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和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 随着商业居住楼盘竞争的不断加剧,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以从原先的 “配角 ”发展为居住区整体形象以及环境品质好坏的重要 “代言人 ”。
1.3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3.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从整体上确定居住景观的特色。 这种特色来自于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特色,不是靠人随意断想与 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地理、自然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 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
作为现代化的居住区, 景观设计的主题景观定位是一体化的, 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居住景观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景观的真实性和白然特点,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
1.3.2 舒适性原则 城市居住区景观的舒适性是指功能实用和视觉上的感受,让居民体验轻松、安逸的居住生活,避免受到怪异形式、行为障碍、眩光、气候等的侵害。优秀的最观设计不仅停留在安静、 空气、绿化等表象上, 更是从人与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有出精神和情感。
决定居住区景观舒适性的关键因素是它的规划布局。 以确定的特色为构思发点,应用场地知识规划出结构清晰、 空间层次分明的总体布局, 将直接决定居住区景现的舒适性。 景观的丰富依赖于规划景观所创造的功能合理、 内容多样的外部空间。这个虚无的空间不易被人感知, 却是居民活动的场所, 是人观赏景观的位置所在。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仅满足采光通风等基本的生理标准, 还给景观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3.3 生态性原则 景观的生态设计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人类生态规划设计,它以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具体表现为: 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 尊重设计区域内十地和环境及栖息者的自然属性;全面考虑设计区域内部及其外部的各种关系;强调人类活动与地域环境的不可分割性等方面。
依据循环再生、 和谐共生、持续自生等生态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实现资源永久利用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桥梁。
1.3.4 人文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居住景观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审美趋向, 离开文化
2
与美学去淡景观,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物质条件日趋改善,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经从“有房住” 、“住得宽”这些基本生理需求,向具有良好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过渡。 重视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 正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景观的内涵特征。
居住景观提炼和演绎了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要素,主要通过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够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在居住景观设计中,除了选景、造景、移景、借景等自然景现之外,还应将人文景观吸收进来,从空间形态、界面尺度、建筑色彩、细部构造等方面来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1.4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特点 1.4.1 土地的合理利用
作为城市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景观的打造, 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 加之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利用的追求, 景观设计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成为居住区房产开发中的重要课题。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根本问题就是对场地的合理规划, 有前瞻性与指导性,让自然的外貌、条件和覆盖物决定住宅和景观区域的营造形式、形态特征。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应做到: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决定其利用方式, 通过规划、利用和管理,让每一处景观发挥它的特性和潜力;因地制宜,减少景观 干扰,减少土木工程花费, 防止表土流失,合理控制植被、绿化,避免土壤侵蚀,充分利用现有的排水道;合理利用自然地形,设计出自然和谐的社区景观。
1.4.2 自然生态环境的打造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绿化, 更多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再创造。 人、社会、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景观设计就是通过对区域景观的打造,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居住景观环境中利用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水、树木、花草、虫鸟等自然因素,不仅能改善居住区的微观小气候, 而且能让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从心理上酝酿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情感。
现在,不少国家都十分重视居住区对自然景物的利用,对建设地段上的水面、小丘、草木等都尽力保留,并精心地将其纳入到统一的居住空间中,而且还尽可能多种植树木花草,开凿湖池,尽量扩大绿化面积,创造生态景观特色。
1.4.3环境功能的体现
居住区景观设计,在考虑美化环境的同时,更应考虑其环境功能的体现。
作为居住的配套建设,居住区环境应提供给居住者休闲、舒适的良好体验。
好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赋予居住区更多的功能,如散步绿廊,亭阁,儿童游戏空间,健身空间,水景等造景空间以及良好的观景空间等。
1.4.4区域风格的打造 居住区景观风格是其环境要素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它应作为构思主线自设计之初始终贯穿于全过程, 并在从建筑物到任何一项环境设施小品的设计中加以体现。从整体角度出发,居住区景观的设计风格应与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打造出具有统一性、和谐性的区域风格。
3
影响环境风格特点的因素有很多,基本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当时当地气候条件、 基地的地理环境等等, 如地域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 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对策和方法。 地域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 设计的基础,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色, 都将是我们设计的依据和灵感之源。 人工因素包括城市环境构架的基本特征 ,环境使用者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审美习惯、生活习俗、以及设计师对环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与探索。
2.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2.1 住宅景观设计
住宅景观应充分体现居住区整体风格, 通过景观表现出住宅轻巧、 活泼、高雅、华贵等多种性格,并能把单幢的住宅与住宅组群以及居住区的总体环境绿化、庭院小品以及广场、 儿童游戏场等生活福利设施紧密联系起来, 从整体上把握景观特色。
2.1.1 住宅组群的布局 住宅组群的平面布局形式, 对空间的构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住宅完全围合时,空间出现最强的封闭感。 住宅景观更多地关注住宅与周围物体所构成的外部空间。有时虽然两个住宅之间存在空隙. 但若围绕空间的住宅重叠, 或者利用地形、植物材料及其他阻挡视线的屏障等,就可消除减小封闭空间的缝隙。
2.1.2 住宅组群景观空间的构成 住宅组群构成的空间虽然千变万化, 但基本上是实体围合和实体占领两种方式构成。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 其空间大都由围合所形成。 此类空间使人产生内向、内聚的心理感受。 点式高层住宅一般采用实体占领形成的空间, 使人产生扩散、外射的心理感受。 无论是何种空间构成方式, 都要结合具体地理环境作景观上的调控。
总的来说,住宅组群景观空间分为开敞空间、 定向开放空间、 直线型空间及组合型空间几种。 不同的空间形式, 给居住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 也为景观的设计奠定了基本的空间基调。
2.1.3 住宅空间的细节景观
住宅与人的活动有着最紧密的空间联系, 住宅的设计不同于大型公共建筑设
计,更注重丰富的细节性,如墙面与玻璃的虚实对比、阳台与墙面的凹凸对比、
体量对比产生的光影造型等, 这些细节都将对住宅的整体景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住宅空间的景观设计中, 注重细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适当的阳台造型能给整体空间带来极好的表现力; 人性化的单元入口处理方式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合适的材料质感及颜色能带给人亲切、愉悦的视觉感受。
图 1:成都华润翡翠城的住宅组群
图 2:成都首座项目波浪形
的围合式空间布局示意图
玻璃阳台景观设计
4
2.2 道路景观设计
2.2.1 道路的空间布局
居住区道路不仅仅是一处通往另一处的通道, 而且是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不
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路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居住区的景观分布。造园讲 “路从景出,景随路生 ”,道路的曲折编号引起视野范围内的不断编号,形成一系列
联系的道路空间; 道路宽窄变化、 转折处景观则会给人以视觉的吸引; 道路空间序列的连续,有效地组织着沿街住宅的景观。
从居住区的交通组织规划来看,可分为 “人车分流 ”和 “人车合流 ”两种。 “人车分流 ”体系能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全和宁静,保证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 常舒适地进行。汽车和行人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多设在居住区住宅群周围,
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居住区内部, 并设置停车场、 步行道等将绿地、 户外活动场地、 住宅等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亲切感的生活空间, 也为景观环境的观赏提供有利的条件。 “人车合流 ”的交通组织体系, 多采用在私人汽车比例较低的地方。在人车合流的同时, 将道路按功能划分主次, 在道路断面上对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宽度、高度、铺地材料、小品等进行处理,使其符合交通流量和生活活动 的要求。
2.2.2 道路尺度控制 道路尺度感来自于人的视线所及元素的比例关系。 在居住区内,道路尺度的适当缩小有助于找回亲切的居住氛围。
一是对临街建筑物的高度和退后距离的调节。 建筑物相对靠近道路一些, 会使人感觉道路变窄; 临街建筑局部处理得相对低矮, 则不会给人压迫感。 二是利用绿化压缩空间。 居住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可削弱道路横向扩展的整体感, 延伸的路边绿化可减小道路的独立性。 。三是对路边小品及设施尺寸进行控制。如设立道旁路灯、电话亭、雕塑、座椅等,应以人体尺度为参考,注重与自然环境相 协调。
2.2.3 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导向、分割、围合等作用。道路绿化设计可使人产生观赏的动感,还能为居住区与庭院疏导气流,改善居住区微气候。
居住区的道路绿化, 主路两旁行道树一般选择树龄长、 树干直、树形美的乔
木树种,并配以姿态各异的灌木或草地、花卉等,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疏
密相间的观景效果。 此外,居住区道路绿化还可弥补建筑的单调性, 通过不同植
5
物的选择、搭配及布局形成具有组团个性的绿化线状造型, 从而使得不同组团建筑更具识别性,让居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家。
图 3(下图):居住区人行道路及绿化 图 4(右图):居住区车行道路及绿化
2.3 环境设施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小品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 美化居住区景观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提升居住区的总体环境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境设施小品包括以下几类: 建筑设施小品:休息亭、观景廊、架空空间等;
装饰设施小品:雕塑、水池、瀑布、喷泉、假山叠石、花坛、铺地等;服务设施 小品:园路、小桥、台阶、通道等;管理设施小品: 小区出入口、 围墙、园门等; 公共设施小品:标识牌、广告牌、电话亭、垃圾桶、自行车棚、灯柱等;儿童游 乐设施:游戏器材、戏水池、沙坑等。
环境设施小品应根据居住区的住宅形式、 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 空间的特征、色彩、尺度以及当地习惯等选择适合的材料,创造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小品景观。
6
图 5:居住区环境小品设计
2.4 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按其功能、 性质及大小, 可划分为公共绿地、 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它们共同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形成了居住区 “点、线、面 ”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从总体布局来看,居住区绿地按造园形式分为规划式、 自然式、混合式三种。
规则式通常采用几何图形布置方式, 有明显的轴线, 从整个平面布局、 立体造型 到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的种植上都要求对称。自然式绿地以模仿 自然为主,不要求对称,其特点是道路的分布、草坪、花木、山石、流水等都采 用自然的形式布置,浓缩自然的美景于有限的空间之中, 通过树木、花草的配置, 实现与自然地形、人工山丘、自然水面的融为一体。混合式则是规划式、自然式 相结合的产物、根据地形和位置的特点,灵活布局,既和周围建筑相协调,又能 兼顾绿地的空间艺术效果,在整体布局上,产生一种韵律和节奏感。
从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来看, 应注重植物配置的景观效果, 在平面上注意疏密和轮廓线, 在立面上注重树冠轮廓线, 在树林中注重透视线, 应有植物景观的大小、远近、高低的层次效果。绿化构图要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间的缓慢过渡,互相之间又要形成对比以利于观赏。
图 6(左图):深圳鸿瑞花园
局部区域绿化布局
图 7(右图):成都鹭岛国
际植物配置选择
7
3.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3. 1 居住区景观趋于雷同,缺少自身特色
当前,由于许多住宅区为求建设速度和环境效果的速成以及城市规划师、景 观设计师的个人专业素质等原因,居住区景观出现了 “框架化 ”、“标准化 ”建设,很多居住小区缺乏可识别性和独特特点。 统一的造型, 鲜艳的颜色, 现代公寓建设似乎有了自己的一套定式。
特别是近年来, 不少地方的居住区建设盲目的崇尚国外景观的设计风格, 从住宅建筑的外观样式到环境设计都采用欧陆风格, “欧陆风格 ”席卷我国的大江南北。
居住区环境设计追求的是华贵的洛可可庭园、 英式皇家庭园、 意大利式玫瑰中心广场等等,且被渲染为 “典雅风格、欧陆情调 ”。这样抹杀自然本性 ,不顾人类最根本需求 ,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喜闻乐见 ,一味追求新奇的做法 ,造成很多居住区景观千人一面、缺乏地方特色和风格。
3.2 规划建设过于追求高档豪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的建设设施居住区越建越多, 已经形成了一种追求 “高档豪华 ”的攀比风气。
这种建设模式更多的只考虑了少部分人的需要, 对大部分人的需要并未做更多考虑。高档社区、 豪华住宅大行其道越来越多, 而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中低档
房越难觅踪影。这种为夸耀权势,通过材料和金钱营造的所谓 “贵族生活 ”,迎合了人们追求洋气、 高贵的心态, 欧陆风格建筑在城市的居住区, 尤其是高档居住区内流行。同时,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却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要求和标准并没有完全掌握和合理控制, 例如采用了双层真空玻璃意在加强保温隔热效果却对窗框等细部不做相应处理, 导致实际保温隔热效果远低于设计效果,不仅没有降低能耗,反正加大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
这些做法已经不仅仅是建筑的经济性的问题了, 重要的是放弃了本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和风格, 放弃了一个城市应有的城市风貌, 几乎一模一样的建筑出现在全国各地。
3.3 重装饰轻功能,重人工轻自然
现在,小区的建设往往重装修,轻功能,重人工,轻自然,缺乏文化特色和
地域性特色。再有,虽然有的局住区建设突出个性,但因片面追求形式,与周边
环境难以协调,忽视了与城市肌理的延续关系, 致使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不协调。 如欧式风格一时盛行大江南北致使盲目追从, 却对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缺乏认识;为了美观一味追求大玻璃门窗、 飘窗而不考虑节能问题; 在装饰门面上下足功夫(如花岗岩的建筑墙面、地面) ,却不愿意把钱花在表面上看不到却对居民日后生活及有影响的设施上(如保温节能) ;为了销售上卖点突出,许多小区不管自身自然条件是否允许都喜欢做 “水景 ”,却导致日后的运行维护困难, 变成死水;绿化配置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物种, 而是追求观赏性、稀缺性的名贵品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大量运用草坪、硬质铺地,广场泛滥,设有下沉广场、
喷泉水池、雕塑,但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 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果和缓解精神压力、愉悦神经的作用。
事实上 ,相对于人工环境而言,自然环境具有其独特的乡村魅力 ,具有天然的近人优势。居住区环境建设应逐步从追求超前铺张的人工环境, 转向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的欣赏与追求。
8
3.4 盲目追求绿化效果和绿化率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建设, 重视居住
区的绿化。房地产开发商们也应潮流而掀起了居住区的 “绿化热 ”、 “广场热 ”。这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建设中也出现了大量盲目追求绿化效果和绿化率的现象。
由于广场等公建用地在计算技术经济指标时是计入绿地范围的, 开发商片面追求形式美和利润率, 居住区内的广场越建越大, 草坪越铺越多。 不少居住区将原有的土生的植物全部砍掉, 再移入其它景观树。 而景观树在吸附空气中的飘尘有害气体、降低噪音等方面的能力远远低于土生土长的本地植物, 在种植与养护过程中,其成本也比本地植物高。 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严重, 也是一种破坏生态的 “伪生态 ”行为。
4.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生态化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4.1.1 对现代生态居住区的理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居住区的健康性、 舒适性、生态和可持续性认可度的越来越高。 建设生态居住区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更是顺应 了 21 世纪全球经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态势,也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与全民生态意识逐渐与提高的现状相一致。 因此,生态居住区将成为我国居住区发 展的主流方向。
城市生态居住区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mmunity)是指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的结构合理功能, 协调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采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继承,居民身心健康的城市居住区。
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居住区是城市生态所必须的基本要素。生态居住区是在人居环境设计中按照生态学原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生态的设计方法, 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将自然因素融入环境中的城市居住区。
城市生态居住区还在经济性的基础上整体考虑构建人、 社会、自然的完整和谐的系统,创造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 由于生态居住区本身不能产生能源, 是城市中能源消耗主体, 建筑活动本身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作用,所以城市生态居住区更应该体现一种全新的环境意识, 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城市生态居住区成 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处、 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
图 8:德国费莱堡——生态居住区典范
:
9
4.1.2 生态化居住区的基本特点
作为生态化居住区,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节能与生态,以 “绿色、生态、环保 ”为标志。一是,在材料的选择、建筑的设计以及绿色植物的配置上,应尽可 能节约资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二是,从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上, 应充分体现生态系统保护意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三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绿色建材和低污染无毒材料,确保对人的健康无害。
其次,生态居住区应具备合理的区位条件。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应靠近生态环境好的区域, 这样为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首先要远离污染源, 切不可布局在污染源的盛行风向的下方, 或有严重污染的河道下游两旁; 其次,生态居住区的区位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大型绿地,按照 “借景 ”原则,布局在绿地周围,或者沿城市绿带、水带布局,形成碧水环绕,绿意盎然的环境基质。
此外,适宜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也是生态居住区的一大特
点。公共活动空间和相应的设施应满足居民休息、 聚会交往和社会活动、 室外娱乐、运动和保持健康等需要。生活配套设施则应包括:完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输入输出系统,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供热供暖系统、 供气系统等;充分的社会保障系统,包括医疗卫生、邮政、银行、商业设施、保
安设施等;合适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憩系统; 包括文化教育设施、 娱乐设施和居民 休憩设施等。
4.2 多元风格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从居住区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风格的角度来看,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认识的
不断增强,未来中国的居住区风格将更加理性化, 更加人性化。 在人们审美意识
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市场经济的选择与淘汰,如今盛行的
“万国风格 ”
将从盲目 “从洋 ”回归理性, 越来越多的居住区将采用更合适自身气质的建筑与环境风格,形成 “百花争艳 ”的多元风格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的居住区环境能赋予居民以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 ,为生活增添丰
富的色彩和趣味。在这一个性特征的形成中 ,建筑物、环境要素乃至设施小品等 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环境中每一个组成部分亦具有可识别特征 ,人们不 愿从千篇一律、 无特征可循的室外环境之中走进同样千人一面的门户。 同一风格条件下建筑体形的错落变化、空间的丰富多样 ,同一系列中不同的环境设施的采 用 ,以及绿化组景的差异都有助于形成具有识别性的特征环境的实现。
4.3 高密发展下的立体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 作为稀缺资源的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 城市居住区不断向高密发展。这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也顺应 “高密 ”,向立体化景观发展。
立体绿化是居住区立体景观设计的一大发展方向。 它是指利用城市地面以上的各种不同立地条件, 选择各类适宜植物, 栽植于人工创造的环境, 使绿色植物覆盖地面以上的各类建筑物、 够见我以及其他空间结构的表面, 利用植物向空间发展的绿化方式。屋顶绿化、壁面绿化、挑台绿化、柱廊绿化、围栏、棚架等都是立体绿化的表现形式。
立体的景观设计占地少, 充分利用空间,可大大提高居住区的绿量和覆盖率,增强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楼顶、墙体等,可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软化建筑物的生硬轮廓,在有些的空间内创造出更为亲切、舒适的景观环境。
10
图 9(左上图):深圳云顶翠峰项目屋顶绿化 图 10(左下图):某项目入户大厅墙面绿化 图 11(下图):成都天鹅湖项目阳台立体绿化
参考文献:
〔 1 〕孙金芳 . 论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住区景观.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 报 ,2004 ,13 (5) :20.
〔2〕房仕瑜 . 谈城市住区开发环境建设问题 . 城市开发, 2004 (10) :46 - 49. 〔3〕俞孔坚 . 李迪华 . 景观设计 :专业学科与教育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3. 11.
〔4〕吴良镛 .21 世纪建筑学展望城市规划, 1998.6.
〔5〕孙金芳 . 论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住区景观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4,13 (5) :2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