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ngdaxue.cc/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A.感性学B.理性学C.逻辑学D.艺术学
2.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美的规律B.审美经验C.审美活动D.艺术
3.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是A.审美想象B.审美意识C.审美现象D.审美经验
4.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说体现的艺术观是A.游戏说B.符号说C.表现说D.巫术说
5.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应是
A.创造有意境的世界B.创造有意象的世界
C.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D.创造有意象的意境世界6.鲁迅的作品批判了落后的国民性,这反映了艺术的A.思想启迪功能B.政治宣传功能C.社会干预功能D.道德教育功能7.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A.意境超验层B.意象世界层C.物质实在层D.形式符号层8..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
A.“潇洒”的精神状态B.“豁达”的精神状态C.“宽容”的精神状态D.“虚静”的精神状态9.艺术敏感主要是指艺术家的A.表现力B.理解力C.判断力D.感悟力
10.夏夫兹博里把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分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归结于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内在感官D.外在感官
11.把审美经验说成是“观审活动”的美学家是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shangdaxue.cc/A.克罗齐B.柏格森C.狄尔泰D.叔本华
12.《荀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就审美经验而言,这句话说的是A.感知和想象的关系B.想象和情感的关系C.情感和理智的关系D.想象和理智的关系
13.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A.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14.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集中性和A.抽象性B.概括性C.具体性D.间接性
15.审美形态是多种因素的统一,其中核心的因素是A.审美情趣B.人生境界C.审美风格D.天地境界
16.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审美形态是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17.荒诞引起的笑
A.是对旧事物的讽刺B.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豪C.是充满希望的肯定D.是一种无望的否定18.首先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西方美学家是A.康德B.黑格尔C.席勒D.叔本华
19.荀子所谓“化性起伪”中的“伪”是指A.虚伪矫饰B.私意人欲C.自然本质D.精神境界20.美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
A.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人B.全面发展的人C.具有高尚人格的人D.具有敏锐感受力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21.审美关系中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方式主要是A.逻辑思辨B.理性认识C.感性直观D.情感体验E.自由想象
22.灵感现象的主要特点是A.精神昂奋B.注意力集中C.情绪激动D.想象力活跃E.判断力准确
23.审美经验中涉及的高级想象形式包括A.接近联想B.对比联想C.类似联想D.再造性想象E.创造性想象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shangdaxue.cc/24.原始形态的审美意识具有
A.具体性中的抽象性B.蒙昧性中的真实性C.直观性中的逻辑性D.神秘性中的创造性E.虚幻性中的科学性
25.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依据主要有A.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B.美育是有趣的,而宗教是枯燥的C.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D.美育是中国的,而宗教是西方的E.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26.载道说27.化育28.优美
29.审美距离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简述审美活动作为人生活动的独特之处。31.简述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32.简析艺术的核心功能。
33.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34.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35.结合具体的文艺创作实例,论述意象的生产。
36.郑板桥论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结合这段话论述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
本文源于中国大学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