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

研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

来源:智榕旅游


研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

摘 要:通过对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研究,并根据模型预测的大学生起薪点与期望起薪点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大学生期望起薪点对其就业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从而相应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模型 大学生起薪点 大学生就业率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国内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快速增长,提高平均国民素质的呼声越发高涨的环境下,不少大学成功实现扩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看似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国内经济和政策下,却出现不少大学生难以就业,甚至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势头。

目前关于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文献,大多围绕着中国产业转型、大学生自身素质、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等角度入手分析,本文章则主要从探求大学生的现实起薪点与gdp和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人数的联系,并调查大学生平均期望起薪点,比较大学生期望起薪点与现实起薪点,通过了解其差距的大小,归纳分析大学生期望起薪点对其就业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行为提出建议,指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起薪点,降低其就业的苦难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目的。 1.相关理论回顾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情形已成为中国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最近,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的周凯、吴婷、朱杭军、单莉丽几位学者,通

过研究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对平均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点的影响和联系,建立了一个多维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模型:

yn=c1×gdp■■+c2×gdp■■+c3×rn+c4

其中,yn为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gdp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rn为当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

根据模型,有目的地收集相关的数据,如2004年~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2010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点、2004年~2010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整理和分析数据后,通过软件绘制出散点图,找出所求表达式的特性,拟合出数据图像,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得出具体表达式,预测得出2011年大学生平均起薪,并对此预测做出显著性评估。 2.模型的分析和预测结论

毕业生起薪点、毕业生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年份数据查询如图1。

年份n与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曲线图如 图2所示。 年份n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曲线图如 图3所示。

根据图2和图3我们可以看出年份n与本科毕业生人数、年份n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线性关系,对于模型 yn=c1×gdp■■+c2×gdp■■+c3×rn+c4 通过r软件,我们输入数据发现得到以下结果: call:

lm(formula = y ~ x1 + x1 + x2, data = new) coefficients: (intercept) x1 x2

8.727e+02 3.999e-03 -9.133e-05 > summary(new1) call:

lm(formula = y ~ x1 + x1 + x2, data = new) residuals: 1 2 3 4 5 6 7

94.052 70.526 -155.134 -204.490 209.426 3.734 -18.114 coefficients:

estimate std. error t value pr(>|t|)

(intercept) 8.727e+02 2.987e+02 2.922 0.0432 * x1 3.999e-03 8.739e-04 4.576 0.0102 * x2 -9.133e-05 1.518e-04 -0.602 0.5799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从以上各项系数的p值可得,当我们设定p值小于5%时为显著时,系数c4和x1(即国内生产总值)对模型影响较大,而系数x2(即毕业生人数)对模型影响较小,不显著。模型拟合效果可从以下结果得到: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176 on 4 degrees of freedom multiple r-squared: 0.8454, adjusted r-squared: 0.7681

f-statistic: 10.94 on 2 and 4 df, p-value: 0.0239上面的r可决系数和修改的r可决系数都比较大,接近于1,表明模型拟合的还不错。f检验也表明p值小于5%,模型显著。 另外当我们去掉c4时,模型的显著性结果如下: coefficients:

estimate std. error t value pr(>|t|) x2 0.0001894 0.0001861 1.018 0.35545 x1 0.0052522 0.0012058 4.356 0.00732 **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从以上结果发现x1的p值见效了,显著性提高了。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278.7 on 5 degrees of freedom multiple r-squared: 0.9832, adjusted r-squared: 0.9765

f-statistic: 146.4 on 2 and 5 df, p-value: 3.652e-05以上的可决系数、修正的可决系数都变大了,而且f检验的p值见效了,由此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也提高了,起薪点拟合数据和拟合图如图4和图5所示:

根据模型的拟合,我们可以估算出2011年本科毕业生人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dp(如图6):

进而进一步估算出2011年本科毕业生的起薪点为2583.378元。 3.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期望起薪点和实际平均起薪点对比结论 根据德国著名的调研机构trendence与gti media联合发布一项调研结果,调查始于2010年9月份,对象为大三、大四学生、研究生以及毕业不足一年的毕业生。报告重点调研了2010年中国毕业生对于第一份职业工资的预期,称每月工资期望值为4379.5元,男生为4700元,女生则为4100元。

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预测,2011年的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仅为2583.378元,由此对比可知,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期望起薪点和实际平均起薪点相距较大。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期望起薪点与实际相距过大,导致大学生在本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给自己再增添了一道栅栏。 我国目前现状是,gdp每年快速增长,但产业转型始终未完成,我国还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因此,企业对大学生的需要虽然持续增加,但始终跟不上高校扩招的速度。从1999年实现的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

并且,随着国内物价的上涨,我认为,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起薪点将不断提高,实际起薪点和期望起薪点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与企业正式签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下

降。

4.根据结论得出的提高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4.1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中我们可以得知,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起薪点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相关,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应在制定期望的起薪点时,应参考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通过详细分析数据后,再得出合理的起薪点,这将有利于应届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会因过高期望的起薪点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4.2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妨先在低起薪点的职位就业。根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10内薪酬提升速度远高于没有就读大学的人,因此,在一个低起薪点的职位开始,有利于大学生先解决就业这一燃眉之急的问题,保证自己的生活所需,并且,从基层做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入了解自己所就任的职位技能和企业架构,为将来大学生的职位升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3政府应颁布一些政策保障物价的稳定。应届大学毕业生期望起薪点地快速提升,有相当一部分源自于我国目前持续高涨的物价水平,倘若政府再不及时颁布稳定物价的政策,将会导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起薪点与现实完全脱节,从而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材,大量岗位空缺,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4.4大学生可转变思维,变就业为创业,近些年来,政府对大学生创业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但我国大学生普遍的创业意识较薄弱。因此学校应当在常规教育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市场信息,及相关融资、法律等知识,并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解剖案例,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自主创业的意识与信心。 5.展望

本文基于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根据模型的求解预测出实际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点,通过与现实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起薪点的对比,从而发现应届毕业生关于起薪点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的脱节将会恶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为此,我提出了缓解这一现象的几点建议,本案例的调查研究将有利于大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和指导大学生合理的就业计划制定,从而有效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我认为,在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可以从本模型研究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各地不同城市的起薪点和大学生就业率,从而为指导大学生流向需要的城市和地区,有效地进行全国各地大学生人才分配和流动,从而为保障大学生就业,平衡这个国家人才分配,促进全国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凯、吴婷、朱杭军、单莉丽.《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研究》

[2]厦门人才网《2011大学生入职期望工资》 [3]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4]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