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导学案12.4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导学案12.4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来源:智榕旅游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渡荆门送别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二)学习重点

背诵诗歌,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背景透视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填空题。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品《》《》。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诗句解释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探究案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

四、拓展延伸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参考答案

一、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

4.(1)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2)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3)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4)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二、 1.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