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8)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8)

来源:智榕旅游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 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德谟克利特 B、休谟 C、博克 D、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奉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情感教育 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 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 迅 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 D 〕

A、游戏 B、摹仿 C、巫术 D、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土多德 D、尼采 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A、感官 B、审美能力 C、想象 D、灵性 15、“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B 〕

A、狄德罗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黑格尔 D、席勒 16、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B 〕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斯多德 17、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A ) A、柏拉图 B、黑格尔 C、鲍姆加登 D、贺拉斯 18、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B ) A、表现 B、再现 C、抽象 D、和谐 1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D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20、鲁迅曾说,他的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而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的妇女。这说明,在审美上具有〔 B 〕

A、时代性差异 B、阶级性差异 C、个人性差异 D、民族性差异 21、“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 ) 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 2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说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 )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人类的审美需要

23、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C )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美在移情 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美取决于距离

24、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芒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B 〕

A、美在理念 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 D、美在完满

25、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C 〕

A、美在无意识 B、美在愉快 C、美在距离 D、美在形式

26、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 D 〕

A、感知 B、表象 C、情感 D、理解

27、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表达了美育的( B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28、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B ) 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 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

29、“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B ) A、直觉 B、通感 C、想象 D、表象

30、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说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 )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人类的审美需要

31、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B 〕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性的选择

二、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客观规律;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客观目的;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理念。

2、康德美学关键美词:“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和“主观普遍性”。 3、科学、宗教、艺术,还有道德,是人类不同心理活动的对应物,满足的是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宗教求圣。 4、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

5、西方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着三个发展阶段:①_哲学_;②_心理学_;③_艺术学_。

6、美和丑都是审美的,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也都是美学问题,美和丑之外,还有一个“非审美”。

7、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当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第一本叫《美学》的书。

8、克罗齐美学观点就是“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9、从毕达哥拉斯起,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在康德那里,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是什么”。而在黑格尔这里,则变成了“艺术是什么”,美的研究也变成了艺术的研究。

10、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关系。此关系的含义有三:①事物本身各部分所组成的关系,实在的美;②事物与它物的关系,见到的美;③人的想象关系,虚构关系,想象的美和虚构的美。 11、“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分成知、情、意三个部分,其中知 是理性认识,已由逻辑学来研究,意 是道德活动,已由伦理学来研究,情 属于感性认识的部分,应该由美学来研究。

12、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 色彩 、形体 、 声音 。 13、美育的典型方法包括感兴、 协调 、 激励 、 启悟 。

14、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是 抒情性 和表演性,过程性 和流动性,节奏感和 韵律美。

15、中国先秦美学的历史起点是 老子 的美学思想,先秦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是庄子 。

16、从我国美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具体说来应包括美、审美、艺术和审美教育四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

三、名词解释

1、审美心理距离说:①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②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①否认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②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人生;③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3、崇高:①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表达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②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③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4、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社会需要,是一种驱动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因。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个体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审美需要往往是不相同的。

5、寓教于乐:①古罗马贺拉斯提出。②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③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6、美学研究的对象:①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③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四、简答题

1、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人类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古希腊古罗马美学,也是西方美学史的第一个历史阶段。“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种子,美学的根。 2、柏拉图说“美是难的”,你怎样理解? 答:“美是难的”即美难以界定。其原因首先在于美的对象的复杂性,形式无穷多样,内容千变万化;其次是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价值的多元化,无法对人的本质做界定;再次是人的审美的变化性,对同一客体不同人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

3、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答:〔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①人生的意识。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生活。②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③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①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②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③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4、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答:〔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5、美育的任务是什么?实施美育的途径有那些? 答:美育的任务:〔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2〕培养审美的敏感〔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4〕塑造完美的人格;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说,主要有: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途径。 6、什么是移情美学 答:把移情说发展成一个系统的美学理论的人是立普斯。移情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移情也就是把主体的情感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移入”对象。移情学派认为,审美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结果就使自我变成了对象,对象变成了自我。这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对象是美的,而这样一种“主客默契,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一个对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对象的形式是移情的条件。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主体的态度。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

要点:(一)、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宋代佛教、禅宗兴盛,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举出“妙悟”,标举“羚羊挂角”、“空中之音”,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中的意境理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有重大发展。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到达的觉悟境地〕。〔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2、庄子学派是怎么看待审美的超功利性?

庄子学派认为人的生活要到达自然无为的境界。亦即自由的、美的境界,就要超出于人世的一切利害得失之上,处处顺应自然,不因为得而欢喜,也不因为失而哀伤。即令是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也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自然变化,不为所动。这样,人就可以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到达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备于天地之美”了。

庄子学派对审美的超功利性的看法,还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有用与无用的看法上。他们常把美同无用联系到一起,认为一些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恰恰由于它是无用的。在庄子学派看来,一个东西如果是无用的,它就超出了功利目的的束缚而有了自由,有了美。有用是同功利相联系的,无用则超出了功利。庄子学派以无用为美,也正是以超功利为美。

庄子学派同时又指出无用也可以有用,而且是“大用”(《人间世》)。“大用”在哪里?就在于它能够使人摆脱有限的功利目的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畅快,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命的发展。

3、部分青少年对“伪娘” 现象有很强的审美兴趣,你如何看待这一审美现象?

〔注意:以下有★的看法仅供参考,具体答案,学员们可以自由发挥,说出自己的看法,别拘泥〕

★当下中国所流行的“伪娘”审美现象折射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消费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对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审美观产生了不容无视的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影响。在“伪娘”审美现象中的审美主体主要为青少年群体,他们对“伪娘”现象有很强的审美兴趣,并且积极投入到对这一现象的审美活动中,甚至对其进行追捧,其审美心理相比较过去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对“伪娘”现象、“伪娘”审美现象的论述,总结“伪娘”审美现象所折射出的当今社会大众的审美心理,并进一步分析和解释现今后现代主义下的社会审美观的嬗变,是由过去的传统、单一转向当今的开放、包容、多元化。同时,“伪娘”审美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对青少年身体审美观引导的问题,并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积极的一面可以鼓励发展,对于消极的影响则应该努力防止…… ★“伪娘成风”对未成年人是有消极影响的。‘伪娘”是“中性化”的表现。我们提倡“两性化”,“两性化”指男女互相学习,男性学习女性的温柔和细心,女性也应该学习男性的勇敢和豁达。

★“伪娘”与异装癖也是不一样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他们的存在证明了社会的多元性,我们对性倾向、性别认同的多样性。社会应该对这样的少数人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日本媒体: “伪娘”流行的背景,是享受时尚快感的年轻男女日渐增多与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即美是可以超越性别的。 “伪娘”心理上是“纯爷们儿”

★爱好ACG的漫迷:“伪娘”更多的是指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穿上女装后有很强的“萌”(ACG词汇,意为“很可爱的”)属性; ★他们穿男装时照样也有阴柔之美;

★他们不是从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女生,只是爱好女性的服装打扮而已。 ★换句话说,最初的“伪娘”,在心理上其实是“纯爷们儿” ★日本由于受到动漫形象的影响,而美国则更为崇尚个人主义,因此对“伪娘”的争议都没有中国来得这样强烈。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伪娘”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阳刚形象,以至于很多专家都从家庭、社会心理角度去分析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有性别认知障碍。其实,如果把“伪娘”看作一种社会性别文化的自然表现,事情就简单得多。

★“伪娘”其实是女性最好的时尚榜样,“女人多学学伪娘吧,他们甚至懂得怎么把一个男人打扮成人见人爱的女人”。

★他们的存在证明了社会的多元性,我们对性倾向、性别认同的多样性。 ★社会应该对这样的少数人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通常人们对穿女装的男人有一种厌恶这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的习俗。

“但我认为应该去尊重他们,他们只是自身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倾向发生了偏差。”

★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一、原因分析伪娘现象从刘著开始层出不穷,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从历史上来说,元代、清代等外族入侵中原以来,长期压抑中原民族的抵抗意识,压抑人们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普遍的阴柔和奴性意识。这种阴柔之气在今天仍有影响,使得不少男性缺乏阳刚之气,阳刚之气不在国家危亡之际很难释放。二是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今天崇尚个性、提倡多元化的背景下,许多男孩对世界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为了强调个性、标新立异,竟然以追求迷离的……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