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考

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考

摘 要:高等学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探索与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等背景的分析,提出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这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工作模式,并对这一模式实施的必然性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构建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提出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越来越多地面向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能够独立地完成有关专业技术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的能力,也要求具备能够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和比较熟悉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独立地思考问题、喜欢自我表现以及思想超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延承中学时期的“死抓硬管”的模式,而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而学校管理者对其要加以正确地、积极地引导。

当今社会正处于向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转型阶段,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其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同时知识老化速度也空前加快。这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学生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挑战。而培养与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教育模式的主流。网络的空前发达也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地分析问题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大学生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获得丰富的知识,而是变得越来越全面,这就要求建立一套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必然性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是改革学生管理现状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实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大都还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具有强烈的行政倾向和浓重的政治色彩。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大力提倡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模式的弊端就尤为显得突出。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充分发掘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和自我管理

能力的提高,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人才。只有积极地改革学生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管理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一方面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更多更全面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新时期的团队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减少了学生工作者的事务性工作,强化了其服务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这种自我管理模式使每个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既发挥了学生主人翁的作用,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3.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实现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愿望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看,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

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已经具备了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活动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实践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采用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且有利于其成长成才的管理方式方法,对其加强引导,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1.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社会职能性质以及学生管理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外部条件

根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社会职能及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特殊作用,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实施者和德育活动的组织者等职能,还具有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指导者的职能。换言之,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包括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工作者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其社会职能所提出的要求。并且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了成熟的外部条件。

2.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备了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部条件

当代的大学生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当大的能力和培养前途。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烈,要求学校为其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大学生群体文化水平较高,渴望成功的愿望强烈。这也就意味着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也就是说,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成熟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这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前提。在现阶段高等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不仅有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且还有一种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必须转变以往“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管理者的角色由管理训导者向咨询服务者转变,积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组织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以及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须加快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加强行政以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尽管这些部门人员不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但却是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再次,还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实施的最终效果。因此,要建设一支具有自主型、学习型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团队,使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三)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这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根本。尽管大学生群体从总体上说具有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教育观念不强、自我管理能力不高与自我服务意识薄弱等不足,并且在学习与生活上有较大的依赖性,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不强。这些不足都影响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实施。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中的主体——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除了要提高自己自主学习与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还要树立强烈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与未来意识。树立集体意识可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互相监督起到约束功能,通过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有利于他们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未来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使其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四)积极完善学生团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功能

这是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载体。学生团体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其走到一起与开展活动的纽带。在实行选课制与学分制后,高等学校学生的基层组织不仅局限于班级,学生团体成为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积极完善学生团体的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团体的功能,以使学生团体在培养学

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2004,(5)180-181.

[2]李儒峰.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2)53-55.

[3]姜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重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62.

[4]金国雄,范庆瑜.高校学生“三自”管理模式探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54-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