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代文化的成果及原因

唐代文化的成果及原因

来源:智榕旅游


“诗唐”——文学传奇

闻一多先生曾把唐代称为“诗唐”,唐朝300年间创造出了诗的神话。在唐代,几乎认识字的人都会吟诗。且不说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就是幼小时的骆宾王都可以吟出像模像样的作品,还有上官昭、薛涛这样的女诗人。吟诗已成为各个阶层的习惯,据说唐太宗、玄宗、武则天都喜好吟诗。在《全唐诗》中,有诗歌48900首,诗人2000多位。唐代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诗人们完善了乐府体,将绝句、律诗推向了高峰。而在风格方面,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并存的局面。在题材方面,也多种多样,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将诗歌的思想深度加深了,揭露权贵的腐败生活、关心百姓等等,大批能产生历史共鸣的佳作将唐诗推向文学的顶峰,而作为铺垫的,正是数以万计的诗人群体。值得一提的是,词也在唐朝时兴起,李白就曾做过许多优秀的词作,直到温庭筠,将词发扬光大。

唐初,魏晋盛行的骈体文成为文坛主流,也有《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流传下来。陈子昂最先在诗歌领域批判了这种齐梁遗风,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作”,一扫文坛绮丽的散文风格。韩愈、柳宗元随后掀起古文运动,为今后散文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杰作。唐末,小品文异军突起,诸多短小精悍、活灵活现的小品文以其鲜明的特征深受后人喜爱。 在小说方面,唐传奇的发展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盛行,特别是从唐代宗到宣宗100多年时间里,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题材多以爱情为主,还有大量历史题材的作品。唐传奇的兴盛说明时人已接受小说这种通俗的文体,特别体现了士人群体的通俗的审美情趣。唐传奇又大量借鉴了诗歌的特点,具有诗意化情调。

唐代文学在诗歌、散文、小说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一方面自然有文学自身规律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体现了文人的自觉意识及文学平民化。

挥毫落纸——大气的艺术创作

唐代是书法与绘画的黄金时代。在书法方面,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楷书名家,又有怀素、张旭这样的草书名家。他们发展了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并铺平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绘画方面,整个画坛新鲜活泼、充满活力,中国的绘画艺术文人化,出现了完备的绘画理论,更出现了吴道子这样的大师。唐人张彦远用“灿烂而求备”一语概括了唐代绘画的气派。值得一提的是,唐人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发展了绘画艺术,而且也出现 了敦煌莫高窟这样的艺术奇迹。

唐代把音乐学作为专门科类来教授,体现了统治者对音乐的重视,特别是唐玄宗,根据西凉乐曲,亲自改编了《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为之编舞、设计动作。白居易有诗赞曰“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歌》),这也说明了唐代乐舞数量之多。在唐诗中经常可以听到唐代传来的歌声,说明时人对音乐已是非常推崇。唐代乐舞中渗透着对艺术的追求。由于胡人的大量涌入,

胡乐盛行,一些乐器如箜篌也渐渐流行,在胡汉音乐兼容下,唐代音乐逐渐走向兴盛。

唐代繁荣的生活,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长安宫廷建筑,是城市建设水平的集中反映,唐代宫廷建筑气势之雄伟、构思之精巧、装饰之豪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且整个长安城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建筑,其精致的设计历来为人推崇。随着佛教的传入兴建的大批寺院也集中体现了唐朝的建筑成就。

技术的突破

唐代出现了各类专业学校,推动了唐朝技术的突破。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在唐代发明,唐末应用于实践,并且在唐代书籍中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表明了中国历法系统的成熟,他还用科学的方法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特别一提的是医药学的成就,唐高宗时编修了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孙思邈是唐代医学和药学专家,他在《千金方》中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人文主义思想。《千金方》广收博采自古代至唐代的重要方剂,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后人称孙思邈为“药王”。唐代还出现了兽医学这一学科。李淳风等注释《算经十五书》及十书中最后一部王孝通所撰《辑古算术》,都是数学方面的重要成就。雕版印刷的出现是唐代重大成就之一,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了木刻《陀罗尼经》印本,刻于704-751年间。咸通九年(868)印造的《金刚经》,雕刻精美,足见其成熟性。

博大的思想内涵

唐代气象恢宏,与它博大的思想有很大联系。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都挑战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不再有绝对优势。统治者对佛、仙有了更大的追求。玄奘西天取经、迎佛骨等都体现了这一点。统治者允许三教并行,实行开明的思想管制,使唐人思想更加丰富,文化更加繁荣。而由于思想上的开放,唐人也广博地吸收兼容外来文化,特别是长安,胡商云集,各国使节来往于此,长安也俨然成为了国际性的大都市。唐代是自由的天堂,统治者对商人限制不大,玄宗更是召见过富商王元宝。唐代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盛。唐代诗人做诗也少有顾虑,因此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唐代文化繁盛,在教育、宗教方面还有很大的成就,另外在风俗、居民城市生活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大大发展,由于篇幅原因,不一一介绍。

文化成果巨大的原因

唐代巨大的文化成就,有其深刻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唐代经济繁荣、疆域辽阔,这是唐文化博大精深的根本原因。城市人民生活富足,生活资料得到满足,便产生了艺术自觉性。便利的交通、安定的生活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阔大的疆域是唐代人民产生了自豪感,于是唐代文化无

时不体现着一种气势逼人的气息。建功立业成为一种时尚,以国家为己任,成为文人共同的追求。经济的繁荣还使对外贸易变得频繁,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交流中,不仅唐代人民加深了民族自豪感,而且也促进了唐代文化更深层次的发展。

唐代统治者大都进行开明的政治统治。可能由于李氏家族发迹于西域的缘故,唐代统治者对胡族生活习俗并不排斥,使得唐代中国许多城市都弥漫着有别于华夏正统的胡风。而这种风气也促进了唐代思想的兼容并包,在意识形态领域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贞观时期,李世民奉行“和谐”统治,他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尧舜禹式的“大同社会”,主张和谐政治。而他的和谐思想也影响了整个唐王朝。在政治上,皇帝自觉地以“治世”为奋斗目标,自觉地接受监督,奉行“开明专制”;经济上鼓励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在农村实行均田制;文化上鼓励文人创作,并身体力行,鼓励多种多样的创作道路,自觉减少对文人的限制;外交上主张和谐的民族观,广泛与各民族交往,主张“华夷一体,四海一家”。这些措施都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唐代三教并行,兼容并包。唐代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唐统治者欢迎佛、道的发展,人民思想更加开阔。而由于各种对外交流,唐代广泛吸收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兼容并包,共同发展。许多文化交流的使者出入于长安等各大城市,给唐代文化注入了活力,而民族融合更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人们总是以“有容乃大”来形容唐代文化,这正是唐代文化繁盛的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思想也使唐代人民的精神内涵更加突出。

从以上三点,分化出许多小的方面的原因:

第一,唐代打破了门阀制度,根据九品中正制的缺点,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使庶族地主的势力得以体现。学子们更加愿意参与政治,热情高涨,唐代取士不再有门第限制,这也使大批有才之士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另外,唐代教育制度完备,各级教育机构,各类教育科目都得到效应的发展,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唐代社会中弥漫着对知识的追求。由于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作用,加上科举制的健全,人们追求功名、广泛学习,推动了求知气氛的弥漫。各种技艺也得到了广泛的尊重,统治者喜好各类技艺,如唐太宗喜欢诗、玄宗喜欢乐和体育运动等等,这些都是使知识成为城市生活中衡量价值与是民众划分地位的重要依据,而真是这一点,是城市居民的志趣普遍提高。

唐代文化的繁荣历来为人称道,它不仅为中华人民所骄傲,更为世界人民所推崇。如何开拓新的繁荣局面,值得深思„„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

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

1、 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唐太宗贞观

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

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 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

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 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接受外来文

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 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 (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 (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发展同步。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 (2、)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189首。诗画的融通有很大发展。画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色彩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3、)音乐、舞蹈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诗记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200篇。《全唐文》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对乐声和舞容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内部原因:从文学发展自身来说,唐代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开始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功能,自觉地追求审美。

自内容言,重个人情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

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造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和把握,都有了惊人的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行极致,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初具雏形,表现领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使了文章体裁的变化和发展。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吸收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的改革。从文学发展的自身来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唐朝文化

1、雕版印刷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在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它的发明,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僧一行 他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一行从实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对测知地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3、孙思邈的《千金方》 他是良朝最著名的医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写成了杰出医学著作《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的繁荣时代。流传至今有近五万首诗歌。这些诗,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不少诗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较好的思想内容,到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5、散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韩愈提倡继承存贷散文优良传统,强调写文章不受形式的束缚,要言之有物,有创造性。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寓言。 6、阎立本和吴道子 画家,擅人物故事画。他画的<步辇图>生动描绘了唐太宗从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吴道子的画立体感强,所画人物形态逼真,“吴带当风”被后世称为“画圣”。

7、敦煌莫高窟 甘肃敦煌东南鸣少山断崖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现在四百九十二窟,多是隋唐时开凿的。多娄画的是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唐代的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生活的豪华和劳动人民辛勤操作的艰苦。其艺术创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和突显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多彩而丰富的文化,正如唐文化的绚丽与华贵。

当你触摸到美艳的“唐三彩”瓷器时,当你穿上大气福韵的唐装时,当你踏上神秘的丝绸之路时,你不得不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和胸襟 。

怎样的文化孕育了怎样的人,而人们崇尚的风气又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历史潮流的前进。

唐朝的文化的魅力或许源于她内容的无比丰富和新奇: 一、科学技术 (一)雕版印刷术

1、简介: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板印刷,大约在7世纪中期,已经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纪80年代,有了作

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出现。

(二)天文学

1、简介: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683年~727年)和尚,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河南南乐)人。724年(开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

时的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

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

2、成就:1)一行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

极高度。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2)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这部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

,是当时的先进历法。 二、文学

(一)主要形式:诗歌

在唐朝文学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唐朝22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

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

(二)主要诗人 1、“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原籍成纪(甘肃秦安)人,生于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

他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位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想象力丰富,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深,被

称为“诗仙”。其描写美好大自然的众多诗篇,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长久为后人传诵。 2、“诗圣”:杜甫

3楼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这时期的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山水描写的泛化成为一个突出特点。另一方面,经济的凋敝,时局的动荡,也使诗人们难以忘怀自我,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因此在他们的山水描写中,自然的意趣往往表现得冷清孤寂、甚至索寞幽怨。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几个主要代表——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我们的发现:

n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进入高潮,其最卓越的代表当然是王维和孟浩然。他们都在社会上碰壁,于是追求自由、爱好自然的天性使他们走向自然,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圆满。而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又恰好可以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因此,读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分明感受到一种自在、圆满的感觉:在山水自然中,诗人的自我似乎消融了,全部化作了晶莹澄澈的自然美。 几首代表性的作品:

n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n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n酬张少府 ·王维

n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n夏夕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n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基因,我们不难发现,其间政府的引导功不可没。

1.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儒三教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到了唐朝,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使这种局面得到较大改观。

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的。

2.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

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唐太宗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事迹给后世开了个好头,以后的高宗、武后、玄宗也都代代相传,使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

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

3. 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唐代文学,诗赋散文,传奇小说,千姿百态,盛极一时。尤其唐朝的诗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气势恢宏,流传千古,深受珍爱。是唐文化中芬芳的奇葩,璀灿的明珠,是冠绝古今的诗歌高峰,也是唐朝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唐朝文学繁荣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植根于盛唐这片沃土之中。国家的统一与强大,社会的安定与宽松,新兴中小地主势力的崛起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文人、学子充满自信、理想与追求,给他们抒发情怀,表达思想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其次,与唐朝皇帝的爱好与提倡有很大关系。唐太宗不仅擅长政治,而且喜好文学。处理国事之暇,常与大臣赋诗唱和,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全唐文》里收有他的许多诗赋。继太宗之后,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也都大力倡导文学。特别到后来,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刺激并影响了文学创作。然而科场里那种规定过死的考试方式,往往使举子们的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

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做法,设立856个自治性较强的羁縻州、县。唐太宗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各族人民,他曾讲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为此,他通过和亲与吐蕃、吐谷浑等民族发展关系,加强团结;通过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在军队带兵,表示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太宗以后的继位者也都沿袭这些做法,这对中外文化交流,胡汉民族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由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

之上的。在我们如今这个时代,要想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使整个国家先强大起来。除此之外,我们要重视文化教育,增长义务教育年限,多多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能够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化的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