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相互比较的十对人物:于连和高加林,希腊神话中的海伦和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阿Q和唐吉坷德,严监生与葛朗台,茶花女与杜十娘,盖娅与女娲,宙斯与盘古,神曲中的保罗与弗朗西斯卡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大比较,《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比较。
下文是我对《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爱情婚姻观的比较。
摘要:婚姻是每个人必经阶段,在婚姻的选择中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婚姻观才能使我们拥有幸福生活?我们或许可以在《傲慢与偏见》与《西厢记》中相似的婚姻观中得到一些借鉴。两部作品中体现的共同的女性意识,独立平等的婚姻理想,以真爱为基础的婚姻选择以及理性的金钱物质观给作品中的主人翁最终都找到了幸福。对其共同婚姻观的研究旨在为当下人在婚姻选择上提供一些经验帮助,使人们都能获得幸福的婚姻生活。
关键字:《傲慢与偏见》 《西厢记》 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与《西厢记》中相似的婚姻观
绪论:
被明人王世贞誉为北曲压卷之作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爱情婚姻题材的优秀作品,描写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镇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其爱情故事已颇为生动、完备,但其结局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为后人留下一段唏嘘。元代王实甫点铁成金,使这一传统题材,别开生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跨上了新的高度,一改悲剧结局,开创了一段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王实甫《西厢记》的成功除了它生动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戏剧冲突和优美的语言风格外,王在剧中寄托进步的爱情婚姻观代表了当时及后世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阶层对自由平等的爱情婚姻的追求和向往的理想,是一个主要原因。
简奥斯丁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无一不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也是如此.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通过对四桩婚姻的叙述,充分体现了作者提倡的自由平等和以爱为基础的婚姻观。作品中强烈的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又十分理智的肯定了物质对婚姻的重要性,要求理性,反对爱情过于的盲目和感性。作品中的伊丽莎白形象是作者塑造的典型,她在选择婚姻时就体现了爱,平等和独立。
目前对于《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研究较多,对《西厢记》婚姻观的研究相对较少。
中西方的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亦是这样。西方19世纪的《傲慢与偏见》与中国元代的《西厢记》在婚姻观上持有一些相似的观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两者婚姻观的相同点比较,进而给现代人一些启示和反思。
1.《傲慢与偏见》与《西厢记》婚姻观上相似之处
(1)真爱是婚姻的基础
首先,简·奥斯汀坚信婚姻幸福与否不在于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她反对以金钱、地位为条件。她认为婚姻与财产好社会地位是相关联的,但婚姻并不
能仅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这一观点在她对四对婚姻的描写中体现地淋漓尽致。美满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倾慕。于是,在面对着愚蠢而且又迁腐的柯林斯求婚的时候,奥斯丁安排了伊利莎白以“要我接受,那是绝对办不到的。我感情上绝对不许可”[1] 这样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予以拒绝。而对于夏洛特为了在以后的生活上有保障而选择嫁给柯林斯这一举动,奥斯丁则认为她是“自取其辱,自贬身价”并断言她的婚姻将不会幸福。同时在伊利莎白和达西二人的而婚姻问题上,奥斯丁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同。伊丽莎白遇到达西先生最初的冷漠对待时,对
其持有相当大的偏见,那时候的她断然拒绝了达西先生的求爱,尽管达西先生富有而有地位,但在伊丽莎白眼里这些对于她都没有任何吸引了,因为那时的她对达西先生充满了偏见和反感,是不可能产生爱情的,所以就更不可能会答应嫁给达西先生,而当她的偏见消除之后,她才慢慢的去了解达西并逐渐爱上他。当爱情产生之后,伊丽莎白又非常勇敢的追求她和达西先生的婚姻,反抗着当时世俗的偏见和门第等级,最后争取到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幸福婚姻。
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同样也反应了真爱是幸福婚姻的基础,也是中国青年男女应该追求和提倡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结合很少有当事人的情感因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精辟地揭示了封建婚姻的实质:“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婚姻的缔结,始终存在着以门第财产和家世利益为转移的父母包办和以男女当事人以感情为基础的个人自主间的矛盾斗争。宋代程朱理学更是竭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男女大防”等,使得追求爱情的婚姻成为了异端。但在《西厢记》中,人物一出场便在暗示这是一对对爱情渴望的年轻人。刚登上舞台的莺莺就是位具有强烈伤春情感的少女,看见“花落水流红”,便“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尽管她重孝在身,但当她遇到翩翩少年郎时竟敢“只将花笑拈”,临别时竟然“回顾觑末下”。按礼教规定,她不应该有表现爱情的行为,甚至连这个念头都不能有。可是她见到张生,竟倾心相慕,秋波传情,月下联吟,“神魂荡漾”。她埋怨“老夫人拘系得紧”,讨厌红娘“影儿般不离身”.苦于和张生“难亲近”而“情思不快,茶饭不进”,“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义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未遇见张生时她的感情是漫无目标的“闲愁万种”,她自己也说“往常但见个外人,氯的早填;但见客人,厌的倒退;从见了那人身,兜得便亲”。莺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都表明她已经爱上了张生,只因张生“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的风度和“一天星斗焕文章”的才华。这是爱情的基础,不是门第不是财产和地位,只紧紧是两个人互生的倾慕之情。而在下文中,莺莺为了爱情,大胆的拒绝了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决心和没有功名地位的张生在一起,并大胆的冲破的封建道德的束缚与张生私和。而且在后续的事情中又出现了很多的曲折,这不但没有让这对恋人退缩和放弃,反而使他们俩更加的坚定对彼此的爱,而作者也暗示着唯有真爱才能冲破一切障碍达到最后的幸福。王实甫在文章中明显的体现了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赞扬,
在最后作者借张生之口高喊出他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2)自由平等是婚姻的理想
在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不可能有自主平等的爱情婚姻,他们必须严格地遵守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不敢越雷池一步,青年人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家长在自己儿女婚姻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门当户对,他们把子女婚嫁看作是政治的或经济的行为,通过婚姻以达到扩大其家族利益的目的。为此,要求子女的婚姻不但要有父母之命,而且要有媒灼之言,否则,便被视为伤风败俗,大逆不道。然而,钳制越厉害,反叛就愈强烈。《西厢记》中相国之女崔莺莺是典型的封建家庭的椒女,她“年十九岁,针甫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她的母亲对她严加管教,使她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封建家教的规范,把她已经许配给她并不喜欢但她父母认为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的尚书之子郑恒。然而,崔莺莺对此并不满意,她正值青春妙龄,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着优患,整天被母亲严加管束,青春的萌动和现实的禁锢形成明显的对照,所以她感叹:“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但当她在佛殿上邂逅相遇“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的张生,便一见钟情,全然不顾母亲给她选择的门当户对的女婿。相反张生确是一介身世飘零的一介寒衣书生,他虽是礼部尚书之后,但因父母早亡,早已家道中落因而他要进京赶考,重振家风。但当他在普救寺偶遇莺莺,莺莺的美貌使他“魂灵儿飞在半天”,立刻“风魔”上莺莺,于是把功名抛到了九天云外,完全沉醉在对爱情的追求之中。尽管是相国之门对布衣之士,但完全被热烈的爱情控制的大脑又怎么会管什么门第之分,什么门当户对呢。他们大胆地向对方表达着自己的爱情,冲破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禁锢,实现婚姻的自主。他们既要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还要同自己的礼教观念进行斗争,但就在这不懈的斗争之中,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婚姻观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作者从女性角度出发,将女性看作人格独立,有思想,有头脑的个体,和男性拥有一样的智慧和理性,甚至比男性更敏锐头脑更清晰。作者传达出强烈的平等意识,强调男女平等,不过分在乎门第等级。《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身上体现了女性的
性格独立,尤其是在婚姻自主的问题上。伊丽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在经济上没有地位。她本人出身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只有一千磅的嫁妆,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有钱人。而当达西这位有钱人,出身名门,英俊潇洒,每年有一万磅的收入,还拥有一座美不胜收的彭伯里庄园。当他真诚的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却遭到了断然的拒绝。自明不凡的达西在第一次舞会上对伊丽莎白的怠慢,对其尊严的冒犯,让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之后,威克姆说达西的坏话更给了伊丽莎白拒绝傲慢自大的有钱单身汉求婚的理由。尽管对方很有钱,但金钱在婚姻中不是最重要的,婚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一味的顺从和讨好对伊丽莎白来说是一种耻辱。另外一方面,伊丽莎白觉察到姐姐简和宾利先生互生爱意,但简的性格过分拘谨,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更不会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如果没有伊丽莎白的帮助,简和宾利很可能有情人最终难成眷属。对于好友夏洛蒂和柯林斯的结合,伊丽莎白也敏锐的觉察到这是“为了世俗的利益而牺牲美好的感情”。夏洛蒂是伊丽莎白的闺中密友,是聪明、年轻、有见解的女性,但在婚姻的选择上却更趋向于利益。她明知自己和柯林斯之间毫无感情,却欣然答应他的求婚。伊丽莎白为她的好友感到担心,并十分痛心的断定夏洛蒂跟柯林斯这样一个愚昧、世俗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尽管这是一桩当时社会公认的美满婚姻。伊丽莎白是一个女性意识觉醒,自尊心强,追求独立与真正幸福婚姻的女性,她对待达西先生和身边姐妹朋友的态度都体现了她对平等婚姻的强烈追求。
(3)肯定物质对婚姻的重要作用
《傲慢与偏见》中虽然称赞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认为婚姻不考虑经济和地位也是愚蠢的。在书的一开始作者便借助贝内特太太一直信奉的真理——“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单身汉,来到一个新的住处,就算还不被周围的邻居所熟识,人们总是会在心里把他和自己的某一个女儿进行配对”这句话像我们传递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婚姻应该和金钱物质挂钩,只有有钱的单身汉才应该被视为母亲们选择女婿的对象。简奥斯丁认为,舒适的婚姻生活需要以丰富的财产作保障,在他眼中“爱情是必要的,但又不是唯一的”。[2]在宾利与达西第一次到达郎伯恩时,便马上成了那些家中有女儿的所有家庭猎获金龟婿的目标。对于作品中最具有独立意识的伊丽莎白,
也清楚的认识到仅拥有一千英镑嫁妆的自己会在婚姻的选择上处于劣势。后文中在伊利莎白参观了彭伯利气派的庄园后,也不禁暗叹彭伯利庄园的气派,留露出她对财富的向往。当然她最终与拥有丰厚财产的达西结为夫妻,尽情地“享受他们舒适而优雅的家庭生活”。另外夏洛特的婚姻也印证了物质财产对婚姻的重要性,有时候这种重要性可以成为婚姻的唯一理由。青春即将耗尽的夏洛特深深的知道“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没有多少财产的女子来说,家人是唯一体面的出路”。为了生活上有所依靠,为自己找到一张长期饭票。夏洛特主动去勾引迂腐的让人讨厌的柯林斯先生。实际上,在夏洛特的婚姻生活中,“只要能忘掉柯林斯先生,里里外外还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虽然作者的婚姻选择观并不倾向于夏洛特,但却也是反映了一种事实的婚姻观,而这种婚姻观也正是当时人们所推崇的。
在《西厢记》中,虽然作者有意的突出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但戏剧一开始表交代男女主人公身份悬殊,地位不同,本就是不太可能在一起的。虽然这是为了突出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爱情的婚姻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也说明金钱地位对婚姻时很重要的。当老夫人察觉了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苟且之事”,按理说米已成炊,封建伦理要求莺莺是不得不嫁给张生的,但作为封建势力象征的老夫人却在这件事上“勇敢”的冲破了封建道德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给张生出难题。老夫人对张生说:“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而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3]虽然爱情忠贞而又伟大,但最终张生还是必须要取得状元及第方才能抱得美人归。爱情的婚姻最终还是要有世俗物质的东西帮助其完成。
《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西厢记》是元朝男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前者距今已有两百多年而后者距今更是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两位作者所推崇和提倡的婚姻观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当代人应该学习的恋爱婚姻观。当代有很多女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却为了金钱而选择老夫少妻,或者成为有钱人的情人,这就像是夏洛蒂一样,正如伊丽莎白说的那样这种婚姻是不会幸福的。真正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只有因为爱才能够冲破一切阻碍度过一切艰难最终达到幸福的彼岸,步入婚姻的殿堂,如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张生与莺莺一样。同时,真挚的爱情是基础,但要想拥有幸福舒适的婚姻生活,物质的条件是不能或缺的。但反观现实,当下许多人似乎过于看重现实,结婚的条件成了房子车子票子,金钱物质的膨胀是否真的能给双方带
来幸福感呢?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因为真爱而结婚,但婚后巨大的生活压力迫使两个人失去了曾经甜蜜的爱情,物质的贫乏会让爱情失去活力,物质是爱情的保鲜剂,所以轻视物质而只追求唯美爱情,活在梦幻中的心理和行为都是愚蠢的不可取的。作品中的婚姻观也告诉广大女性,在婚姻的世界里一定要独立,追求平等,女人不能完全依附于男人,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总之,我们应该学习《傲慢与偏见》与《西厢记》中进步的婚姻观,坚持真爱是婚姻的基础,敢于冲破门第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同时不能忽视物质财富对婚姻的保障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幸福的归属。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M]. 孙致礼译 . 南京 : 译林出版社 1990
[2] 杨莉馨 从《傲慢与偏见》的结构谈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J].南京大学报,1998
[3](元)王实甫 西厢记,张杨编.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8
[4]张璐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西方婚恋观 现代妇女 2011
[5]高慧玲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北方文学 2011. 12
[6]高益荣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西厢记》爱情婚姻观管窥 文学史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