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七律长征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问题⼀:
6.在《七律 长征》上⽤“/”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7.解释下列词语。等闲—— 逶迤——磅礴—— 开颜——8.这⾸诗的中⼼句是
9.这⾸诗为我们具体展⽰了哪⼏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幅图画,说说理由。10.这⾸诗从表达⽅式的⾓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度看,属于_________诗。11.对这⾸诗赏析有误的⼀项是( )
A.诗的⾸联写得极有⽓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的作⽤,在内容充分显⽰了红军战⼠钢铁般的⾰命意志和⼤⽆畏的英雄⽓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越岭,紧承⾸联的“千⼭”⼀词,先具体描写⼭,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数座崇⼭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扣“万⽔”来写。⼀个“暖”字,⼀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沙江、强渡⼤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草地,开始了新局⾯的欣喜,也有“⽆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参考答案】
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磅礴:⽓势雄伟的样⼦。开颜:欢悦。8.红军不怕远征难9.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沙、勇抢⼤渡(飞夺泸定)、喜踏岷⼭只要贴合⽂意,⾔之成理就⾏。10.抒情 七律11.C问题⼆:
1.诗中体现全诗中⼼思想的句⼦是
2.这⾸诗写了哪些物象?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3.结尾两句”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
”喜“”开颜“两词表达了红军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4.这⾸诗表现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2五岭,乌蒙,⾦沙⽔,⼤渡桥,岷⼭等物象.表达了红军战胜⾃然险阻的豪迈精神
3.喜“”开颜“两词表达了红军将⼠闯过长征中⼀道⼜⼀道难关后喜悦的⼼情,表现了红军将⼠乐观主义和⾰命必胜信⼼.4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壮志以及浓郁的⾰命乐观主义情怀.拓展阅读:七律长征翻译:
红军不怕万⾥长征路上的⼀切艰难困苦,把千⼭万⽔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势雄伟的乌蒙⼭,在红军眼⾥也不过是⼀颗泥丸。
⾦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耸⼊云的峭壁悬崖,热⽓腾腾。⼤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喜悦的是踏上千⾥积雪的岷⼭,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中国⼯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的实⼒,也为了北上抗⽇,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七律是作于红军战⼠越过岷⼭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经受了⽆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下旬,10⽉定稿。
七律长征阅读及阅读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