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历史19-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19-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

来源:智榕旅游


富平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

高一历史

命题人:王建宏 审题人:马娅萍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共24小题,第Ⅱ卷共3大题。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上交。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材料中的“分封”具有浓厚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2.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B.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C. 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3.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血缘纽带 B.地方分权

C.等级严格 D.家国一体

4.有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 修筑了万里长城

C. 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5.在秦朝的“三公九卿”的诸“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6.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1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7.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下列关于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8.针对西汉初年出现的许多问题,西汉武帝采取了如下图所指的措施。图中的规定

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9. 隋唐时期,中央官制逐渐成熟。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参知政事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尚书省

10. 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

A.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 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11.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

2

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12.北宋名臣包拯包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枢密副使

C.知府 D.通判

13.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 B.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C.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D.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

14.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15.《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割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16.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制衡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制衡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3

17. 某中学针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展开研究性学习,某班同学撰写了以下研究性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确定正确的是

A.《专制皇权的创立者——周武王》 B.《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 C.《元朝内阁制的影响》 D.《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8.公元前594年,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首席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有学者认为:“梭伦改革只不过是以金钱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此观点的得出主要是依据改革 A.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B.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C.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19.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B.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C.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20.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 到来 B.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C.“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21. 柏拉图曾评价希腊民主制度说:“穷人处死或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将同等的社会权利赋予其他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从而实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其中穷人“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可依据的是

A.希腊神话中的传统做法 B.罗马《十二铜表法》 C.克里斯提尼创设的陶片放逐法

D.伯里克利时期公职人员津贴发放办法

22. 《十二铜表法》也叫十二表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它规定:“如果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三百阿司;如为奴隶,则为一百五十阿司。”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4

A.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 B.具有明显的等级观念 C.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D.开创了以罚代法的先河

23. 《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学家也常常被难住。”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维系共和国统治,万民法颁布 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24.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下列有关对罗马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B.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人的法律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D.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影响广泛而深远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25题 16分,26题 24分,27题 12 分,共52分)

2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限制丞相权力,汉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2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5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职权和影响。(6分)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2分)

26.(24分)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维护和巩固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和图三分别反映了哪种地方管理制度?(6分)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什么“历史经验”?(2分)列举北宋

6

“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6分)

材料三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8分)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2分)

27、(12分)你来判案:

材料一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十二铜表法》

(1)请想一想,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2分)为什么?(2分)

(2)《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你认为如何评价《十二铜表法》?(4分)

材料二 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相爱,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

(3)请问:根据公民法,法官会判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2分)为什么?(2分)

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