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统一看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动力

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统一看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动力

来源:智榕旅游
2006年第1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o.1 Mar.,2006 Vo1.5 General No.1 7 第5卷总第17期 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统一看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动力 耿永志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 1) 摘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是经济学分析的一贯原则。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分别与人类大脑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存在着密切联系。经济学研究的 发展动力主要来自研究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在不同的时期,经济学研究中实证和规范的份量是不同的,具体表现 为“规范一实证—规范”的模式,这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矛盾运动的外在表现,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经济学研究;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FOI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06)01-0005-04 TheImpetusofEconomicResearchBasedOlltheIntegrationofPosiitveAnalysisandNormativeAnalysis GENG Yong—zhi (College ofPublic Administr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Abstract:It is a permanent principle that we combine positive analy ̄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in economic analysis.Their relationshipisthatofadialectical unity,notmerelyanopposing one.Positiveanalysisandnormativeanalysis are c ̄sdy related to convergent thinking and divergent thinking function of human brain respectively.The impetus for economic research is mainlycallsedbythechangeandinnovationofresearchmethod.Indiferentperiods,the useofpofidve andnormativeanalysisis diferent in economic research.the pattern of which can be concluded as”normative—positive—normative”.This is the external behavior of contradictory between posiitve analysis and normative nalaysis and also the impetus of conomiec msearch. Key words:economic research;positive analysis;normative analysis;impetus 在经济学研究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两种 经济学的翻版,书中大多是“边际分析”、“市场均 衡”等实证方面,实证分析占有绝对优势。许多经 济学者认为,“现在的经济学主要是市场经济学, 市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分散经济决策中的资源配 重要的方法。前者从理论上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经济 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用经济过程中 的事实来验证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或观点是 否正确,后者则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出发点,提出 行为标准,然后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具体措施是否 符合这些行为标准。 置问题,社会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不是其研究的 对象,因此它基本上属于实证经济学。”【l 可见, 现在的经济学分析更多的是用实证分析这一条腿 走路,而缺失了另外一条腿——规范分析,是一种 典型的“跛行”分析方法。 目前我国经济学研究 存在偏重实证分析的现象 一、受前苏联经济研究的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经 济学界主要做规范分析,而忽视实证分析。改革开 放后,受西方实证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界开始重 视实证分析,尤其是重视数学工具的使用。最近几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 的界线是固定的、不变的。萨缪尔森在其著名的《经 济学 中提到:“价值判断和事实陈述之问的关系 是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界线之一。”并认为(规范 问题)“决不可能通过科学或诉诸事实加以解 决。……根本就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答案”。 一 部分实证经济论者也认为,实证经济学不仅高于规 范经济学,甚至只有实证分析才是经济学中唯一可 以被使用的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应该属于社会伦理 年,甚至出现了一种极端观点,认为经济研究中只 有实证分析才是科学的,规范分析被排斥在主流经 济学之外。现在的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是西方实证 收稿日期:2005-07-0l 修回日期:2005—1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5O1 056)。 作者简介:耿永志(1 972一),男,河北正定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讲师,硕士 耿永志: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统一看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动力 范畴,不属下经济学研究范畴。可见,在他们看来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相互割裂的,笔者认为这是 一种机械论的分析方法。依照这种解释,实证分析 的许多问题,例如为什么要研究某个实证问题,实 证研究的结果意味着什么,等等,就似乎成了研究 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同一实证问题的 同研究便 只是研究习惯与信仰差别的结果了。进一步地,经 济研究者所从事的实证分析也就如不同宗教教徒 依照各自的宗教教规行事一一般,貌似重视事实的实 证分析实质』二成了宗教一样的信仰活动。因此,这 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割裂,势必使经济研究走 向唯心主辽。13] 二、规范分析法是经济学 /1\析中不可缺失的一种方法 机械的实证经济论的实质是主张经济学非价 值化,={三张经济学研究应当同自然科学一样只采用 实证分析方法,只研究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规律, 而把价值判断等方面抛在一旁。笔者认为规范分析 方法是不可抛弃的 种分析方法,原因如下: 首先,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不能 脱离人和社会,也就无法抛开社会价值判断、社会 制度和社会伦理等问题,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朝着社 会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它不可能和自然科学研 究一样采取单一的实证分析的方法。我国著名经济 学家陈岱孙先生认为:“实证经济沦者否定价值判 断。但是否定不等于不存在。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 变量之问的关系,得到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是否 符合社会实际,完全与社会判断无关吗?当然不 是。”社会价值判断始终是经济学无法回避的现实。。q 许多经济问题必须借助于规范分析才能得到圆满 的解决。 其次,经济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仅 靠实证分析一种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经济学研 究的目的在于在全面掌握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探索揭示其内在的矛盾与规律,找到解决 问题的途径。在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时,经 济学研究也面临着分析方法的选择问题。对某一经 济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应取决于研究对象 的性质、特征以及其所处的环境。而经济本身是一 个复杂的演化系统,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是错综 复杂的、动态的,任何看似简单的经济现象背后, 都隐藏着惊人的复杂性。经济现象包含了许多的变 量和参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一幅非线性 的图像,要对这些多元变量和参量进行分析和计 算,不仅实际上行不通,而且其计算的结果也很难 检验。。J 在新经济背景下,在市场不确定性、信息 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实 证分析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仅用实证分析是行不通 的,必须把它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方能奏效。 再次,经济行为主体的丰富性,决定了规范分 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分析方法。在古典学派以前, 经济学不仅被认为是一门关于财富的学问,更是一 门关于人的学问。目前的经济学大多是在经济行为 主体的“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它把 市场运作的制度环境、行为主体的道德方面都抽象 掉了,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市场制度 总是有效率的。【u 其实,这种结论正在受到日益严 重的挑战。诺思教授曾经说过,自由市场制度本身 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市场除了需要…・个 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还需要在诚实、 正直、合作、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 操作这个市场。…单纯的“经济人”假设将丰富的 人性概括为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这虽然使得实证经 济学分析更具逻辑性和操作性,但同时也使经济理 论日益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目前,经济学研究开始 对单纯的“经济人”假设提出质疑,开始将经济行 为主体的假设丰富化,并寻求经济行为主体“经济 人”假设和“道德人”假设之间的平衡。同时,经 济学分析开始对传统的实证分析方法加以改进,并 注重综合使用规范分析方法。 最后,中国的经济问题具有独特的方面,仅靠 借鉴甚至套用国外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是行不通的, 必须要有本土化的分析方法,这不仅是指实证分析 的方法,而且包含规范分析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 经济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问既有对立的一面,又 有统一的一面。对立性主要表现在实证分析与规范 分析之间的界线是明显的,两者不能相互混淆和相 互替代:首先,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理 2006年第1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经过实证检验才具有说服力。其三,规范分析的深 化要借助于实证分析。例如,福利经济学曾被认为 是一门典型的规范经济学,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 论前提,来分析经济事物的好坏,它具有强烈的主 观性,而实证分析强调经济的客观性,只分析经济 变量关系和内在逻辑规律,不涉及价值标准问题; 其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 证分析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要解 决“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最后,实证分析所得的 入,此研究越来越实证化,甚至产生了许多专门研 究福利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 最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与人类大脑聚合思 维和发散思维存在着密切联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 结论可以通过事实来检验,一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而规范分析本身客观性较差,所得结论受到不 同价值观的影响。 在对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的认识中,机 械论者只看到了对立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 的统一性。实证经济论者为了保持所谓实证分析的 “纯洁性”和“科学性”,极力贬低和否认规范分 析的作用,而规范经济论者为了保持规范分析的 “抽象度”,而力斥“事实污染”,认为实证分析“庸 俗”。但客观的经济研究事实是,实证分析与规范 分析是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O 首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问的界线不是绝 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目前是否应采取赤字和 积极的通货政策以解决失业问题(这样做会容易导 致通货膨胀),这是一个规范问题。但是如果条件 变化了,问题的性质则可能改变。如果将是否可使 GDP增长作为考察标准,则不再存在类似失业和 通货膨胀的两难选择,此时赤字和通货扩张政策同 GDP的关系具有了确定的“事实”的性质,“应否 采取赤字并扩张通货的政策”的问题就成为一个实 证问题。 其次,规范分析为实证分析提供了研究方向和 衡量标准。实证分析的研究方向大多是由规范分析 提供的,当经济学家指出了解决经济问题的可能途 径时,他已经在进行规范分析了。对于实证分析, 无论是问题的选择,还是方法的采用、成果的形成 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规范的成份。例如,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实证分析,就是为了回 答这样一个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哪个更重要并如 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规范问题。 再次,实证分析为规范分析提供了基础。其一, 规范分析的假设前提,必须是经过实证检验的,凭 空杜撰的假设前提必将导致规范分析的失败;其 二,规范分析不仅要以事实为根据,而且其结论要 使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规范分析所得的结论也只有 维是依据思维进程的方向特征对思维所作的一种 分类。当我们“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 论”,即以已有的事实或问题为起点遵循传统思维 逻辑,沿着单一的或线性的方向进行推导,并找到 一种合意的答案,这种呈集中型或直线型的思维模 式就叫做“聚合思维”。当我们“从同一的来源中 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即在一段时期内 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可能不同的 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 模式就叫做“发散思维”。不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 是社会科学研究,在研究中不仅要运用具有严密逻 辑性的聚合思维,而且要展开必要的发散思维。发 散思维往往为科学研究提供若干个假设和前提,以 期通过更严密的聚合思维来进行验证。笔者认为, 在经济学分析中,实证分析往往与大脑的聚合思维 (主要表现为线性的逻辑推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而规范分析往往与大脑的发散思维密切相联, 它为实证分析提供了研究方向和逻辑起点。人类是 综合使用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来分析问题的,在进 行经济学研究时必须综合使用实证和规范两种分 析方法。 综上所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应当是 经济学分析的一贯原则。陈岱孙先生以经济学说史 上各种经济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为例,详细说明了这 一原则。 他指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 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四、两种分析方法间的矛盾运动 是推动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动力 由上可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相互渗透 的,实证和规范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着 矛盾运动,并贯穿于经济研究的始终,正是这种矛 盾运动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这一矛盾运动表 耿永志: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统一看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动力 现为研究方法重心的转移,在不同的时期,经济研 究中实证和规范的份量是不同的,表现为“规范一 实证一规范”的模式。 经济研究“规范——实证——规范”的过程, 可以这样来理解:许多经济问题最初起因于非经济 领域,最初经济问题的探讨一般是规范性的,这是 以规范分析为主的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探讨越 来越精细,常常要诉诸事实和进行逻辑推理,此时 便是以实证分析为主的阶段,它是置于两次规范分 析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最后,实证分析的结论意 味着什么、人们应当如何合理地决策和行动,这就 必须参照非经济的因素来进行评价。此时将经济结 论再放回到社会的大背景中,经济研究再次回归以 规范分析为主的阶段。值得强调的是,最后一个环 节的规范常常被理解为“再规范”,因为这次规范 是经过对经济现象的严密推理并结合新的社会经 济背景做出的,它不同于研究初始时的规范,每一 轮最后一个环节的规范(再规范),同时又成为新 轮“规范——实证——规范”的起点。 我们可以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方式的总变 迁中,看到这样一个过程。19世纪以前,大多数 经济学家都以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将经济现象置于 社会的火背景后展开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经济 思想家,中世纪的经济学家,古典学派的亚当・斯 密、李嘉图等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后来,特 别是“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使 用数理的、数量的方法,把经济变量抽象化、变量 间的关系数学化,经济研究进入了以实证研究为主 的阶段。数学化、实证化一方面使人们对经济现象 的认识越来越精细和深入,另一方面则以割裂许多 经济变量之间及其和经济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联 系为代价,很大程度上使“对象失真”。所以目前 经济研究又有“政治化、伦理化、制度化”的要求, 开始注重企业、政府等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和 人们之间、社会阶层、集团之间的经济利益分析, 经济研究有再次回归到以规范分析为主的趋向。对 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对福利 制度的分析等,都表明了规范分析在研究中取得长 足的进步。正是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交替转换 中,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认识变得更全面、更深刻。 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在 改革开放初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前苏联经 济研究的影响,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分 析为主,但规范分析的质量并不高。随着改革开放 的逐步深入,经济现象越来越多样化,经济变量之 间的关系也日趋复杂,这也为寻求和验证经济变量 关系以及经济规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证分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近些年来,我国价值 标准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进,各阶层、集团、 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冲突日益突出,社 会信用、伦理道德等问题日益严重,这就对规范分 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在今后一 段时期内,规范分析方法势必会在我国经济研究中 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守权.卓岩.经济学原理[Ⅲ.北京:首匍j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2 OO4. [2][美]萨缪尔森 等.经济学(上)[M].北京:中 訇发展 出扳社,1 9 92.9一]0. [3]沈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层次的关系刍议[』].江 汉论坛,l 99 7,【6):2 一2 7. [4]秀以宁.弦歌不绝,道德丈章一一深切悼念陈岱孙老师 [J],经济研究.1 99 7,(9):l 3-1 8. [5j郭劲光.经济研究方法的变革与经济哲学的运用[J J.南 京社会科学,2 O02,(7):l 4—1 8. [6]张 军.道德:经济活动与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 ….中国社会科学,1 99 9,(2). (责任编辑 龙达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