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及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把正确答案按顺序填在下列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 号 1 答 案 题 号 11 答 案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 科学之科学 B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C 各种知识的总和 D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切现象的知识体系 2.恩格斯曾深刻地把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 )
A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3.把金、木、水、火、土等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的理论属于( )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4.认识主体就是( )
A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 人的主观精神 C 客观事物的主要部分 D 认识的主要工具 5.正确理解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是( ) A 客观事物 B 社会实践 C 思想意识 D 真理
6.列宁认为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 主体、客体的观点 B 生活、实践的观点 C 感性、理性的观点 D 绝对、相对的观点 7.真理最基本的特征是( )
A 绝对性 B 相对性 C 客观性 D 有用性 8.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B 政治法律思想 C 社会实践 D 领导的权威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绝对可知性 B 客观矛盾性 C 辩证运动性 D 客观实在性
10.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这是( ) A 相对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先验论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1.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 )
A 整体性 B 有机关联性 C 动态性 D 有序性
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B 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 C 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D 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道路 1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与特殊性 B 共性与个性
C 同一性与斗争性 D 重点论与两点论 14.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C 辩证的否定是全盘抛弃 D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15.假象是( )
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 B 与本质不一致的现象 C 与错觉相同的现象 D 不反映本质的现象 16.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自然环境 B 生产方式 C 人口因素 D 先进文化 17.在生产力各要素中,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是( )
A 科学技术 B 劳动者 C 生产工具 D 劳动对象 18.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 )
A 唯一标准 B 所有标准 C 根本标准 D 最低标准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 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D 人的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1、2、3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基本含义分别是什么? 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联系; 第二、不同事物之间相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先进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分析题和论述题(共14分) 1.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一卷 第18页
材料(2):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自然从我们幼年起就铭记在我们心里的唯一
情感,是对我们自己的爱。这种以肉体的感受性为基础的爱,是人人共同的。不管人们的教育多么不同,这种情感在他们身上永远一样: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别人的。”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497页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1),请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的基本内涵有哪些方面? (2) 根据材料(2),请问为什么“人性自私”的命题是错误的?
(3) 简要谈谈批判和防止极端利己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
政治经济学部分(50 题 号 1 答 案 题 号 11 答 案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分)
一、单项选择(把正确答案按顺序填在下列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
A 商品的效用 B 供求关系 C 商品质量的高低 D 商品的价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A 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B 生产商品的时间上交叉、空间上并存的两次劳动 C 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过程
D 生产商品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3.商品流通是( )
A 货币产生前的交换方式 B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C 以商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 D 先买后卖的交换方式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论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理论 C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 剩余价值理论
5.商品的价值量与( ) A 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 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反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C 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 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反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 A 劳动力商品存在于健康人的身体内
B 劳动力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商品 D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7.资本积聚是( )
A 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 B 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C 个别资本靠掠夺小生产者扩大资本规模 D 发行债券和股票
8.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杠杆是( ) A 竞争和垄断 B 竞争和信用 C 财政和信用 D 财政和竞争
9.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依据是( ) A 物质内容不同 B 运动方式不同
C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D 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0.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 A 社会总产品 B 货币资本 C 生产资本 D 借贷资本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12.可变资本的实物存在形式是(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劳动力 D 劳动产品 13.利润率是( )
A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 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D 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心是( ) A 社会生产价格 B 个别生产价格 C 社会价值 D 个别价值 15.资本主义利息率是利息量与( )
A 产业资本量的比率 B 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C 商业资本量的比率 D 预付资本量的比率 16.“参与制”是金融寡头在( )领域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方式。 A 生产 B 流通 C 经济 D 政治
17.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中最重要的是( ) A 金融资本的统治 B 资本输出 C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D 垄断
18.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 劳务输出 B 商品输出 C 货币输出 D 资本输出
19.最早的垄断组织形式是产生于美国的( )
A 卡特尔 B 辛迪加
C 托拉斯 D 短期价格协定
20.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主要是( ) A 垂直型分工 B 水平型分工 C 混合型分工 D 联合型分工
二、简答题(1、2、3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2.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是什么?
3. 为什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三.论述题(14分)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该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