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涂尔⼲
1.社会事实:⼀切⾏为⽅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对个⼈)、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在个⼈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与⼈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活⽅式,⼼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的⾏动受群体意志的⽀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5.社会分⼯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的增长,从⽽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表现在两个⽅⾯:
(1)⽣存竞争加剧促使⼈们提⾼⾃⼰的专业化⽔平和⼯作效率,以养活⼤量增殖的⼈⼝,促进了劳动分⼯的产⽣。(2)分⼯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独⽴个性的增强等。6.⾃杀的社会类型:
(1)利⼰型⾃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的夫妇⽐有孩⼦的夫妇⾃杀率更⾼,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杀是在社会组织⾼度整合和社会整合⼒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的,它是个⼈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的⾃杀)
(3)失范型⾃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杀)
(4)宿命型⾃杀是由于集体⼒量对个⼈的超强控制以及个⼈⽆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们,如年轻的丈夫、五⼦⼥的妻⼦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化,并对⼈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影响的⼀种符号系统。⼆、齐美尔
1.社会⼏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数和群体规模的增⼤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改变。(2)社会互动的距离:⼈与⼈、⼈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化的概念:是指⾏为者⽣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化因素的能⼒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化因素在⾏为者那⾥的综合体现。
客观⽂化的概念:是指⼈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产的各种⽂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三、韦伯
1.理想类型:⼀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精确的概念体系。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2)魅⼒型统治:建⽴在对具有炒饭品质和特殊魅⼒的领袖⼈物的崇拜和信赖的基础之上的统治。
(3)法理型统治:建⽴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之上的统治。3.科层制的特征:
(1)官员们个⼈上是⾃由的,仅仅在事物上具有服从官职的义务。(2)官员们处于固定的等级制度之中。(3)官员们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4)官员们根据契约受命,建⽴在⾃由选择之上,这是科层制的本质。
(5)官员们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在最合理的情况下,通过考试获得,通过证书确认的专业业务资格。(6)官员们获得固定的资⾦作为报酬,⼤多数有权领取养⽼⾦。(7)官员们把他们的职位视为唯⼀的或主要的职业。(8)官员们可看清⾃⼰的前程。
(9)官员们在⼯作总完全同⾏政资源管理分开,个⼈不得将职位占为⼰有。(10)官员们要接受严格的、统⼀的职务纪律和监督。四、功能主义
1.单元⾏动的要素:⾏动者(⾏动主体)、⽬的(⾏动者要达到的⽬标)、情景(⽬标实现的环境)、规范限定(涉及思想、观念、⾏为取向等)。
2.五队模式变项:情感中⽴性——情感性⾃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性——分散性
3.AGIL功能分析模型:帕森斯的⾏动系统分为四个⼦系统,分别为社会系统、⼈格系统、⽂化系统、⾏为有机体系统。这四类系统对应四种功能:即⾏为有机体系统具有适应(adaptation)功能、⼈格系统具有⽬标获取(Goal attainment)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Integration)功能、⽂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Latency)功能,简称AGIL。五、默顿
1.社会结构与⾏为类型注:接受(+)拒绝(—)拒绝并代表新的⽬的和标准(±)⾏为类型⽂化⽬标制度化⼿段Ⅰ遵从+ +Ⅱ创新+ _Ⅲ仪式主义_ +Ⅳ隐退主义_ _Ⅴ反叛±±
第⼀种类型是指,⾏为既符合⽂化⽬标,也符合制度化制度化⼿段要求,这是最常见的⾏为⽅式,是社会常态。第⼆种类型是指,接受⽂化⽬标,但采⽤⾮制度化⼿段,如以⾮法⼿段谋利的巨头。第三种类型是指,与⽬标偏离,但利⽤的⼿段合法,如唯命是从的官僚。
第四种类型是指,拒绝⼀切⽬标和⼿段,这是个⼈由于受挫所导致的失败主义淡泊和隐退等。第五种类型是指,接受某些⽬标和⼿段,同时⼜拒绝他们,试图建⽴⼀种新的社会秩序。六、达伦多夫1.社会冲突的程度
强度:是指冲突各⽅⾯的能量消耗以及卷⼊冲突的程度,⼈们是否安全投⼊到⼀定的冲突中冲突是⼤还是⼩等等。烈度:是指争⽃双⽅⽤以追求他们利益的⼿段。
2.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社团的重叠程度、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社会流动
性的程度。
3.影响冲突烈度的因素: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冲突的调节。4.社会冲突的类型
(1)现实性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得所做的估价⽽发⽣⽽发⽣的冲突,或⽬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标的冲突。
(2)⾮现实性冲突:是指⾄少冲突的⼀⽅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发起的冲突。5.内群体冲突:那些发⽣在群体内部的冲突。
特征:(1)内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格投⼊程度相关。
(2)在内群体冲突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3)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的反应有时要⽐变⾰者更加充满敌意。
6.安全阀制度:是⼀种社会安全机制,也是科塞⽤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功能的有⼒例证。七、社会交换理论1.六个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对于⼈们进⾏的所有⾏动来说,⼀个⼈的的某种⾏动得到的越经常,这个⼈就越愿意从事这种事。(2)刺激命题:如果在过去⼀种特殊刺激或⼀组刺激的出现,曾经称为⼀个⼈的⾏为得到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于过去的刺激相同,⼈就越可能产⽣这种⾏为,或者相似的⾏为。
(3)价值命题:对于⼀个⼈来讲,他的⾏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执⾏这种⾏动。
(4)剥夺—满⾜命题:⼀个⼈最近越是得到⼀种特殊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于这个⼈来讲,就越来越没有价值。(5)攻击—赞同命题:在⼀个⼈的⾏动没有得到他预料到的报酬时,或得到他没预料到的惩罚时,他将感到⽓愤,他便可能去从事侵略性⾏为,这种⾏为的结果变得对他更有价值。(6)理性命题;⼈们在对两种⾏动进⾏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结果总价值也增⼤的⾏为。2.布劳结构交换论的过程: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符号互动论
1.⽶德⾃我发展的三阶段:(1)玩耍阶段:个⼈简单的扮演其他⼀些⼈的社会⾓⾊。
(2)游戏阶段:由于⽣理的成熟和个⼈⾓⾊领会的实践,个⼈同事担任⼏个社会⾓⾊,并把他们整合到⼀起。(3)概化阶段:个⼈按照“概化的他⼈”进⾏⾏动。2.⾏事:指的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动的结果”。
3.舒茨的⽇常⽣活世界:指的是这样⼀个主体间际的世界,它在我们出⽣很久以前就存在,同时也被其他⼈,被我们的前辈当作⼀个有组织的世界来经验和解释。
4.知识库存:它是指“现成的掌握在⾏动者⼿头的只是储藏库,是在⾏动者长期⽇常⽣活⾏为中⾃然的累积,并时时在⾏动中起作⽤的那些知识”。
5.索引性表达:是指⽇常沟通⾏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意义⽽⾔,它是完全依赖与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
6.客观性表达:主要对事物的客观性质的普通特征予以描述,⽽不受描述着与特定情境限定。
7.⾏动的反⾝性:就是指⾏动与说明和场景之间的不可分性,说明是⾏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说明⾏动也不能独⽴于其从社会⾓度组织起来的运⽤场合⽽存在。九.哈贝马斯
1.沟通⾏动有效性的要求
沟通⾏动有效性可分为四个概念:
可领会性要求真实性要求真诚性要求
正确性要求 2.⽣活世界
(⼀)⽣活世界的概念:⼈类⽣活于其中的、⼤家在⼀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组庞⼤⽽并不明确的社会⽂化背景。由于⽣活世界的存在,沟通与沟通才得以可能。、(⼆)⽣活世界的构成要素:
⽂化:⽂化是⼀个资料的储存库,是⽣活在⼀起的社群多共享和共有的,当沟通⾏动的参与者通过语⾔沟通就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进⾏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储存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 社会: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沟通⾏动得以调节不同的意见和社会⾏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类的归属感;
⼈格:沟通⾏动的参与者所具有的语⾔能⼒和⾏动能⼒,这种能⼒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之中,并促使个性特征多的形成。⼗.吉登斯
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1)由普通⾏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2)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
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际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动者的常⼈所⽤,这些⼈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学家与常⼈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不同。2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带来“去传统化”、“⾃然的终结”、“⾃我认同”的改变。(结合实际谈现代性带来的改变,三点分别举例。书P398)⼗⼀.布迪厄—实践社会学
1.惯习的概念:实践往往不是经过精密的策划有⽬的有意识地发⽣的,也不是经过机械的社会决定过程产⽣的,相反,⼈类实践,特别是⽇常⽣活的构成,往往是在前意识状态中⾃动进⾏的。⼈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为往往有⼀种⾮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潜在的⾏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体和⾏为之中,构成⼀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2.场域的概念:两层意思:
(1)将社会理解为⼀个各种⼒量冲突的场所,持⼀种冲突论的观点;(2)认为社会空间有着⼀定的结构,持⼀种结构主义的观点。现实领域
交往模式:基本态度 有效性要求 ⾔语的⼀般性功能 关于外在⾃然的“那个”世界 认识式:客观性态度 真实性 事实之呈现 关于社会的“我们的”世界 相互作⽤式:遵从性态度 正确性
合法⼈际关系之建⽴ 关于内在⾃然的“我的”世界 表达式:表达性态度 真诚性⾔说者主体性之揭⽰ 语⾔—— 可领会性 ——
从分析的⾓度,“⼀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个⽹络,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强加于占据
特定位置的⾏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资本)——拥有这些权⼒就意味着把持了这⼀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锝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他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等)”
现代社会中社会世界是由⼤量具有相对独⽴性的社会⼩世界构成,这些社会⼩世界事实上就是⼀个⼀个场域,有着⾃⾝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并且不可化约为其他场域运作的逻辑,这样、艺术场域、宗教场域、科学场域、经济场域等都有着各⾃的规则。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度来理解场域: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真空中或者漫⽆边际的抽象的社会中发⽣作⽤的,⽽是⽤过场域,社会的物质结构与精神结构同⾏者相互联结起来,并构成了⼀个动态的过程。3.资本—四种主要的资本:
经济资本:由不同⽣产要素(诸如⼟地、⼯⼚、劳动、货币等)、经济财产、各种收⼊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组成。⽂化资本:借助于各种教育⾏动传递的⽂化物品,主要有三种形式:①⾝体化的形态,体现在⼈们⾝⼼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②客观化的形态,体现在⽂化物品之中(例如书记、辞典、机器等);③制度化的形态,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在⼀定条件下,这些⽂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社会资本:当⼀个⼈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
符号资本:现实⽣活中⼈们通过各种感知范畴,认可上诉各种资本的占有和存在逻辑,我们就说上述资本有着符号资本的形式。这个概念的⽬的是要充分把握上⾯
三种资本所具有的象征性质以及资本占有和运⾏的合法化形式。4.权⼒和符号暴⼒(举例见416P)⼗⼆、福柯
1、纪律社会普遍化的发展特征体现在三个过程中:
1)纪律导向发⽣逆转,纪律从未不再是⼀种消极的惩罚,⽽是积极造就好公民和好⼯⼈;2)纪律技术细化为细⼩灵活的组件,可以从⼀种背景传输到另⼀背景;3)通过国家,尤其是借助警察,来实施对纪律的核⼼组织(还有,PPT没拍全)2、三种关键性的权⼒技术
1)纪律:包括将⼈们拘禁起来,将他们彼此隔离开,安排他们的时间,精细⼊微地严密管
制其⾝体活动,使之不得空间,将⽣活分解成时间⽚段,并普遍把⾝体当作机器中的⼀个齿轮来看待。2)训练:包括通过⼀个权威等级体系对活动进⾏持续地监管。引⼊普通的⾏为标准,以便判断能够“规范化”,并采⽤正式考核以确定规范是否已经被遵守。3)监视:包括持续地观察,做充分的可见性,如全景敞开式监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