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造林技术
作者:金博峰 李晓华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01期
摘要从合理整地、树种和苗木选择、栽植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秋季造林技术,以期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季造林;整地;树种选择;栽植;抚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S7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18-01
岐山县春季持续干旱,特别是4~5月连续干旱、高温,对造林带来成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两季造林已形成习惯,每年的9~10月是降水集中的多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墒情好,成了造林绿化的主要季节[1-3]。通过几年来各项工程实践,在秋冬季造林整地、树种选择、苗木质量、抗旱技术、抚育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充分利用秋季的有利时机,做好造林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提前细致整地是基础,良种壮苗是根本,造林时机是关键,抚育管理是保障。现将秋季造林技术总结如下。
1合理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是在上年雨季整地,翌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秋季造林,或者秋季随整地随造林。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确定整地的方法与规格。坡地整地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规格:穴径为30~40cm,深40cm;鱼鳞坑长径为30~50cm,短径30~40cm,深40cm,土堰宽,高10~20cm。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与鱼鳞坑相同,水平阶宽1.0~1.5m,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80cm。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宽2~5m,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cm,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m的生土带。四旁平地采用穴状整地,一般穴径为50~80cm,深70cm以上,宜深不宜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整地,都必须按照整地标准严格进行施工。
2树种和苗木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秋季造林树种以常绿树种及萌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为主,如侧柏、油松、花椒、刺槐等,具体到一块造林地,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造林树种。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I级、II级良种苗木。最好使用容器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针叶树种的苗木,应选择一至二年生的为宜。 3栽植
3.1适时造林
秋季造林种植时机非常重要,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栽后有降雨,并有几天的阴天,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以减少太阳对苗木的曝晒时间(尤其造林当天),经过一夜的缓冲,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切忌在无雨和降雨不多的时期强栽等雨,要严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3.2造林密度
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3 300~4 950株/hm2;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阶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为2m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 950~2 400株/hm2,株行距2m×(2.0~2.5)m。
3.3容器苗造林
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起苗时,应提前2d灌足水,然后挖掉容器袋周围的土,尽量不使袋内的土体松动,切忌用手拔苗起苗;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培土高度要比容器高出2~3cm,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4]。
3.4裸根苗造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要把好起苗关,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撅头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带土,剔除细弱苗和根苗,进行苗木分级,并用草袋包装,以减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植。栽植时将苗木放在筐内,遮盖湿布,栽1株拿1株。不要用手抓握苗根部,以尽量减少根系损伤。刨深穴,扶正苗木,填土以高度达原土痕为宜,并踏实。
4抚育管理
4.1穴面覆盖
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降暴雨时雨滴击溅表土。同时,可以减少蒸腾失水,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应尽量采用。对特别干旱地区浇足定根水后用地膜对根部进行覆盖,对冬季苗木过冬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保墒作用。
4.2浇水整穴
造林后如无雨,尤其是裸根苗造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d内浇1次水,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应及时修筑好。
4.3松土除草
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5参考文献
[1] 郭春冬,许景涛,曲军伟.秋季造林整地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9,8(12):69. [2] 陈余铁.如何提高秋季造林成活率[J].新疆农垦科技,2008,31(6):68. [3] 刘凤明,洪文军.秋季造林技术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9):6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周小弟,黄家旺,何清森.阔叶树容器苗造林[J].中国林业,2006(07A):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