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1期 读与写杂志 2o15年l1月 Vo1.12 No.11 Read andⅥmte Periodical November 2015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 杜 文 (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摘要:翻译的完美境界是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体风格。然而,尽管译者主观上要求自己忠实再现原文风 格,不等于客观上就不存在他本身的风格,任何译作多多少少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文章结合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对立统 一学说对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分别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 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把握原作风格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缩小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间的天然差距,使译 者风格体现原作风格.从而二者在最终译文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学作品风格原作风格译者风格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09—03 1 引言 (1)个体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的个人语言习惯;(2)标志某种语言 1954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 特征表达方法的常见模式1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作品只有 奋斗》一文中对翻译,特别是对文学翻译,做了比较全面的概 借助语言才能成为具体的作品,作家的思想和艺术创作个性也 述:“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 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风格的研究还得从语言这 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 个外在形式着手,语言是风格体现的媒介。文学作品的风格内涵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 很广泛,不是语言文字的风格所能涵盖的.“它是作品的思想风 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染和美的享受。”他又说:文学翻译“不 格、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的综合”翩。笔者较赞同黎运汉先生对风 是单纯技术性和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通过原作的语言外 格所作的阐述,他在《汉语风格学》一书中说:“文学风格是文学 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 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 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 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文艺素养(包括语言修养)等构 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 成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凝聚反应。它贯穿于题材的选择、 遗地再现出来”『1】。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说: 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表现手法和语言技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 巧的运用等方面” 。同时笔者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除了反 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Ⅲ。奈达不但重视语义,而且也重视 映作家个人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及气质等稳 文体风格的再现。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具有强烈的风格 定的个性特征之外,还反映了文学语言总体运用的特点、作品生 意识.从内容到风格对原作进行全面的传译,不得任意增减删 成时代的印记(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域习俗、作家所属写作 改.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的翻译风格影响原作风格的体现,这 流派的普遍特点等。因此,我们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 是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家个人风格、语言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的综合 2 文学风格的涵义 体。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性,是否有鲜明独特的文学 3 译者风格的存在 风格是衡量文学作品创作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学风格是一 译者风格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整个 个涉及面很广并且很复杂的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人 翻译过程来看,首先,译者作为社会人,都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稳 认为风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风 定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风貌,即人们说的个性,具体表现为能力、 格是实实在在的.是作者通过语言显现在作品中的东西。那么 气质、性格、信念、理想和世界观。这些个性特征使译者形成了自 到底什么是风格呢?中西方关于风格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己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使译 史。在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内容和形式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者常常选择那些与之相适应的题材或原文本来进行翻译.久而 《论语》中记载了孑L子(前551年——前479年)的这样的两句 久之就形成了该译者的独特之处。比如,严复从事的“西学翻 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日。这里的 译”,朱生豪穷其毕生精力译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家毕修勺一 “质”指内容,“文”指形式。所谓“文质彬彬”,就是内容和形式配 生从事左拉作品的翻译,傅雷致力于小说的翻译.而徐志摩却专 合得当。这是我国关于风格问题的最早阐述之一。当然,在我国 喜译诗。 最早出现“风格”一诃是在汉魏,最初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 翻译什么确定了之后就进入了对作品的全面理解阶段。译 品人,评价人的体貌、德行、行为等特点的。如《世说新语・赏鉴》 者得调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对原文本进行全面深刻地理解。 说“(陆)机清厉有风格 明。明确用风格一词来品评诗文,一般认 但不同的译者在性别、年龄、国籍、所处时代和环境、所接受的文 为始于《颜氏家训.文章》:“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去今 化教育和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 实远” 。其中的“风格”指文章的风范格局。 同的理解,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不同的理解”是指对原作者凝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和审美经验的日益丰富,风格 聚在作品中的情感,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原作的精神实质方面 概念逐步完善和成熟且呈现定义多样化,出现了个性说和语言 的不同理解。不包括因译者本身语言水平不足而造成的误读。 观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前者代表人物为法国博物学家兼作 不同译者带着这些差异随之进入翻译过程的译文表达阶 家布封,他在《风格论》中提出“风格即人”Is]。这里的“人”并非人 段。从语言层面上讲,原语和目的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篇 这个物质实体,而是指作家本人的精神品质及个性特征,也就 章等方面存在差异(亲属语之间如此,非亲属语之间差异更大)。 是说,从作品中可以窥见作家的艺术创作个性。 特别是词汇差异,比如某一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特有,这样反映该 语言观者认为.风格是思想行为在语言上的准确充分的表 事物概念的词语在另一民族语言中就找不到对等词。根据刘宓 达,是通过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风格即: 庆先生的统计,“不完全对应的词语及句子、语段在双语转换中 一9一 第l2卷第l1期 V01.12 No.11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nte Periodical 2015年11月 November 2015 占绝对优势。在抽样分析中,完全对应的词语约占五分之二到四 分之一,其余的不能实现完全对应。翻译中的词义辨析及句式变 通主要集中在约占80%的非对应(包括不完全对应)转换中” 。 这样,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不得不放弃纯粹形式上的对等而采取 语义对等模式,对原文进行意译、增减译、句式转换等等。在这整 个过程中,译者在变通手段的选择、词语的处理、句子的重构、修 辞色彩的再现等方面所客观表现出来的艺术功力、遣词造句的 过对上述六个方面的分析来把握语言风格:对于时代风格,其实 就是指由于时代因素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的综合特点,体现为今 用语、过时语、陈旧语、古语、废语等。比如培根的名篇Of Stud. ies,所用的就是早期现代英语。对于民族风格,主要通过原语和 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对比而得知.这是从宏观上对原语语言和文 化特色的把握。此外,译者不能忽视原作思想内容层面上的风 格,即语义风格。其所指主要为原作的主题意义、作者的态度和 行文习惯就形成了译者风格。从文化层面上讲,译者还要处理原 语和目的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归化也好,异化也好,在处理过程 思想感情等。 对原作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把握之后,译者就进入了 中也尽显其风格。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翻译家的评论,个人经验和翻译实例,进 一译文表达阶段。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之间的矛盾成为译文形成 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构成主要矛盾的两 个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 的,另一方是次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_111。在译 步说明译者风格的存在。方梦之先生说:“译者的心理过程是: 以原作为根本不断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尽管译者一 般都刻意追求原作的风格,但是译者个人的风格总是顽强地(通 常是不自觉的)从译品的字里行间透析出来,而且越是成功的译 者,其翻译风格也越是明显,体现出译者的个性、气质、学养和心 理禀赋”[1J。“且不说严复的译文鞭辟入里、古雅精美、声调铿锵、 独创一格。鲁迅考虑到保存原文的‘精神和力量’,主张直译,但 不赞成蹇涩和拘泥。……傅雷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 者风格和原作风格构成的这个主要矛盾中,原作风格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决定最终译文风格的性质是原作风格的再现。所以。 译者应抓住原作风格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发挥译人语优势.积 极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将原作艺术形式上的风 格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使译文和原文文采相当、形神 毕肖、雅俗等同,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同样的艺术审美 化’相要求,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译似自成一宗一派。巴金 的译文质朴清丽、明快晓畅、细腻传神,译文的笔调与他的写作 风格相一致。这些名家的翻译个性是如此明显,以致不看署名, 只看译文就知道出自哪个大手笔。看来,要‘不着痕迹地再现原 著’,许多伟大的翻译家做不到,也不屑做到,一般译者也恐难做 感受。唯物辩证法还对矛盾统一性做了精辟阐述.矛盾双方的统 性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 一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11】。在译本形成过程中.译者风格只有通过再现 原作风格才能得到发挥,原作风格离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无 法在译文中重现,双方相互依存。同时,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作 到”l1l。这里的‘不着痕迹’就是说译文完全不体现译者风格。以翻 译安徒生童话而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也曾说:“(我)把这些童话 当作‘诗’来理解。……我所力图表达的‘诗’和我个人的气质和 人生经验分不开,也就是说.我对安徒生童话有我个人的体会。 为矛盾的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然而,对泽者 来说,其任务就是努力使译者风格向原作风格“转化”。这里,“一 定条件”指译者具有努力再现原文风格的翻译态度,译前对原作 别的译者.尽管他对原作的理解和所持的翻译态度也许与我相 似,但他翻译出来的成品决不会和我的译文一样”[1】。说到翻译实 风格的充分把握以及译者具有“重视忠实于原作”的翻译理念。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转化”也与辩证法中的转化有些许不同。 辩证法中的转化指矛盾一方直接转变成为另一方,比如统治阶 级可以转化为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可以转化为统治阶级; 先进可以转化为落后,落后也可以转化为先进。而译者风格向原 作风格的“转化”强调缩小其与原作风格间的天然差距,使译者 风格体现原作风格,客观上并不抹杀译者风格的存在。实践中就 要求译者在艺术形式上.“尽量束缚住自己过分个人化且与原作 例,那更是不胜枚举。同样是《大卫・科波菲尔》,董秋斯和张谷若 的译文就不一样;同样是《老人与海》,大陆翻译家海观和台湾翻 译家宋碧云的译文风格也迥然不同;更不用说杨戴夫妇和英国 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了。总而言之,纵观整 个翻译过程.无论是原作的选择还是译文表达中文化语言层面 上的转换。无不需要译者精心的选择和处理。无数选择和处理就 构成了译者的风格,所以,译者风格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 是不可避免的。 4 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在译文中完整地再现原文的风格, 有所冲突的行文方式”[7】:在思想内容上.克制个人情绪化的观 点,使原作的主题意义、原作者的态度、思想感情等在译文语言 中得到传神体现。 综上,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作为矛盾的两方 “不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从语言层面上,原作的风格都应该在 译作中得到体现,否则,就不是翻译,而是译者将原作的情景或 者译者感受到的情景,用目的语进行的一个文学创作” 。但译者 风格又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之间 的关系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的是,由于不同 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依存,又可相互“转化”。其 中.原作风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最终译文风格的性质起主导 作用。译者应时刻把握住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使译者风格 向原作风格“转化”.尽力缩小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问的天然差 距,使译者风格体现原作风格,这是解决二者矛盾的最佳途径。 从而,最终的译作既体现原作风格,又体现译者风格,二者达到 辩证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民族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 译者不可能用目的语完全准确地全部传达原作的风格。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译者不需要做这方面的努力,并且这也是译者应具 有的翻译态度。因此,在开译之前,译者应通过分析原作语言和 了解原文作者来全面把握原作的个人风格、语言风格、民族风 格、时代风格。对于个人风格,译者应该读~读原作者的其它作 品.比如只读海明威的一部作品恐很难抓住其简洁明快的写作 风格。其实对作家个人写作风格的把握还得集中于对作品语言 运用综合特点的分析。对于语言层面的风格,笔者赞同刘宓庆先 生的风格标记法,他在《翻译的风格论》一文中提出六分法:音系 【1】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2,78. 【2J唐满先.论语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55. 【3]王之望.文学风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6. [4】刘冬萌.翻译风格的分析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2:4.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85. 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修辞标记I 。通 10— (下转第23页) 第12卷第11期 V01.12 No.11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15年11月 November 2015 异则尤为显著。 3 英语医学论文功能词对比分析的讨论 表1和表2分别统计了英美学者和中国学者所著医学论文 各个部分出现的高频功能词,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英美学 毋须多言,好的学术论文引言(Introduction)f ̄.载着相当重要 的任务.读者都希望能在引言中了解到全文的背景和轮廓,知道 相关研究的起源,掌握当前研究的进展,同时获悉本研究的意义 者善于也倾向于使用功能词,能充分利用功能词在结构上对语 篇所起到的衔接作用,句子结构多变,多为短句,语言非常简练 易懂:而表2则说明中国学者还不擅长发挥英语功能词的作用, 和目的。而医学学术论文作为独立的体裁,其引言部分除了承载 功能词使用数量明显偏少,种类单一,整个语篇长且复杂句子颇 多,对读者理解文章造成了很大困难,同时易出现结构或者语法 上的错误,影响了文章的连贯与一致性:值得注意的一点,在统 同样重要的任务,也会表现出其特殊的语言特质和结构特点。研 究方法(Methods)、研究过程(Research)是向读者详细解释论文进 行的完整过程,呈现论文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因此这两部分 计分析过程中还发现,英美学者代词使用比较客观,更多选择第 三人称代词。而中国学者所著医学论文中第一人称出现频繁,这 也影响了文章整体的客观性,说服力由此减弱。 4 英语医学论文引言对比分析的结论 需要语言的极度精准。结论探讨(Discussion)¥0是向读者摆明研 究的结论并探寻结果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由于该部分 既要呈现研究结果,又需阐明原因,该部分的语言则需要高度的 凝练和概括。通过了解学术论文四个部分分别承担的功能可以 发现,学术论文的撰写同样需要高度的写作技巧和多样的写作 方法,同时也说明在用词上除了实词fcontent)的准确,更需要虚 词(functiona1)无误的使用。 在对由英美学者所写50篇英语医学论文和中国学者所写 本文分别分析了由英美学者和中国学者所著英文医学论文 虚词(functiona1)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背 景等因素的不同,两组学者所著论文对虚词(functiona1)的使用无 论从数量还是种类都呈现相当显著的差异。本文希望最后的结 论对于科研工作者正确、有效地解读和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一定 的帮助;此外,也希望能够给ESP教师提供建议,能对英语虚词 50篇英语医学论文50进行分析后发现,英美学者和中国学者 在功能词的使用上呈现出了比较显著的差异。首先表1和表2 分别呈现英美学者和中国学者所著医学论文各个部分功能词的 使用: 表1:英美学者所著医学论文各个部分高频功能词 引言 数量 研究方法 数量 研究过程 数量 结论探讨 数量 1 have 113 2 has 3 4 such (functiona1)的用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得以在教学中有效指 导学生的学术论文部分的阅读和写作,最终能对他们学术能力 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have been 189 177 153 there IS 203 198 177 there that may lS 108 101 76 68 96 88 85 【1]Chris Gledhill, I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collocation in research articl introductions[J].English for Speciifc Purposes, 2000. each 150 n0 153 5 been 71 from 1l2 that 150 then 61 [2]Cruse,R.A.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86. 6 Was 7 8 to 9 69 66 59 58 with and l● t then 106 89 73 71 ●l t 11l 108 this not or fat 52 44 39 32 [3]Halliday,M.A.K..&Hansan,T.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Geolong,Vic:Deakin Universi ̄Press.1985. for such 99 93 10 We 43 after 49 then 81 a11 27 【4]Sinclair,J.McH.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表2:中国学者所著医学论文各个部分高频功能词 引言 数量 研究方法 数量 研究过程 数量 结论探讨 数量 1 We 2 are 3 [5】卜杰民.基于计算机语料库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U】.教 育与教学研究.2009. 51 51 43 ar亡 dlere 112 107 99 there 1S dlat 155 153 136 We that 68 57 【6】李广伟,戈玲玲,蒋柿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ESP语料 库研制及应用研究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there 53 4 all 5 40 32 1S 95 78 are lt 122 113 lS may 49 41 【7】李亚洲.文本分类语料库自动构建系统的研究与改进【D】.武 汉理工大学.2011. 6 Can 7 for 30 30 lt of 75 65 all 1n 99 79 dlis are 38 34 作者简介:袁憬(1981年一),籍贯:河北保定,职称:讲师,专业 8 to 9 of l0 such 23 19 15 all with that 62 51 49 of 32 27 or fat 1n 29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22 17 We 18 (上接第10页) 1999:169. 【6]Basil Hatim&Ian Mason.Discourse and Translator[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0. 【10】刘宓庆.翻译的风格论UJ.外国语,1990,(1):2—5. 【11]范贤超,周建平.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评【M 长沙:湖南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9:361—364. 作者简介:杜文(1984年一),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翻 译理论与实践。 [7]张玉双.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矛盾统一性U] 中国翻译,2006,(3):28-30. 『8]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1.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1. [9]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l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一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