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的历史
08三年中文(1)班 王玉梅 30108157
油纸伞是一种用涂上原生态熟桐油的棉纸做伞面的雨伞。油纸伞源于中国,亦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用的要用“番伞”。
在早期客家庄里,由于“纸”与“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油纸伞作为嫁妆,一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且“伞(伞)”字里有四个人字,也象征着多子多孙,而油纸伞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且“油”与“有”谐音,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男子16岁成年礼时,也会以相同理由赠予一对油纸伞。
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现时油纸伞由于其保存不易,多作为艺术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
伞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据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但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发明纸后,丝由纸代替,制成纸伞。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油纸
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
油纸伞实际出现的时间不明,约于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明朝开始于民间普及,《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当时制伞业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油纸伞后来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著,老人喜好像徵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
1.号竹:即选竹
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3.上伞面: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
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熟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图案也很讲究,切合不同喜庆场合。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恭贺孩子新生的,是“二龙抢宝”、“宝莲灯”、“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近几年,泸州当地从事油纸伞加工企业、作坊或个人越来越多,正成为泸州当地重要的旅游产业
江西婺源甲路村生产的油纸伞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坚固又轻巧,所谓“金溪斗笠甲路伞”。相传宋朝时当地人马庭岚被封为丞相,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回乡,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婺源当时属安徽,康熙帝微服到了当地,看徽剧时忽然下雨,前排观众撑伞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有顽童就向前掉观众掷石,石子击中其中一把伞却反弹。康熙帝就派人那把伞产自何处,正是产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伞,甲天下”的说法,并收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江南地区有一首民谣:“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赞赏甲路伞,又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云南腾冲荥阳村的制伞业有二百多年历史,传承了九代,又叫做“纸撑子”。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的姓张姓周的两个懂做纸伞的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当地很多客
家人聚居,最喜爱油纸伞,村长郑传国指该村过去80%的村民都会做纸伞及其它编制品,而且是世传。如今村里仅余四家人仍然在制作油纸伞,会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现时以郑家朝一家的手艺最好,用料讲究,涂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调配,成品坚固美观,一天只能做一两把,他所制的油纸伞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三等奖。另有郑映楼做的大纸伞,因为过去商家喜欢在店前摆放大纸伞,可以挡雨遮阳,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铺伞”之称。现在他们都只是在农闲时才制伞。
★客家婚嫁嫁妆
旧时客家习俗婚嫁时包括聘金与嫁妆,其中油纸伞也是陪嫁妆奁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纸”与“子”谐音,有“早生贵子”之意,“伞”字包含5个人字,寓意“多子多孙”。油纸伞的伞轴意取中空正直,无私无邪。圆形的伞面则取其“圆满”之兆,象征婚姻圆满成就;另外送伞陪嫁亦有表示用来遮日避风防雨,驱恶避邪之意。其它的妆奁则还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较富有的人家的嫁妆则另有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及被褥毛毯等等。另外女方也会有送一些有吉祥谐音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以红绳或红布条捆绑后作为陪嫁。
用油纸伞作为嫁妆的习俗在现今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的客家族群中,仍然广被采用
油纸伞在隆回小沙江一带的瑶族中是一种订婚的信物。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男方家便按照传统风俗请媒公去女方家提亲。媒公第一次提亲,不用准备礼物,主要是为征求女方父母同意。订婚当日,男方的媒公要携带一把红油纸伞去女方家,进屋时将伞放在堂屋神龛上,并由女方取下伞,若女方有意结亲会将各色花布和以丝线所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布球吊在纸伞的伞骨上并将伞收拢,伞的边缘现出一寸多长的彩须。之后媒公再将系有彩须的油纸伞带回男方家,以作为定情的信物,表示订亲成功。在路上媒公不可打开伞
观看,若之后男女双方离婚,则男方需将彩色丝线布球退还女方。
★傣族丧葬
聚居于云南的傣族用缅纸(傣语称“嘎拉沙”)做油纸伞,所用的油是芝麻油,傣族人相信伞可以引领死者到天堂,因此是陪葬的必需品。现时在勐遮镇能购买到用缅纸制成的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