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琵琶行并序
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曲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美字体
赏美文 弦上的月光 琵 琶 声 逐 江 水 冷 , 司 马 泪 共 荻 花 飞 。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出这个港湾。这无风又无浪的港湾就是她的家,而家的温馨和欢乐永远都是远方最温柔的呼唤。琵琶声夜夜从这不大不小的画船上轻轻地、幽幽地滑过江面,与空旷江水上的月低语。 就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月夜,幽咽的琵琶声羁绊了离者的脚步,打湿了失意漂泊的江州司马的青衫。 繁华喧闹的京都、朱红的琉璃和玉盘珍馐记录了短暂易逝的笑语。无论这位佳人,还是这个才子,春风中的美丽终成过往,如缤纷的春花,一场风雨,即是落英狼藉。 当孤独的琵琶弹痛乐天那不乐天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痛,瞬间袭击了两颗沦落天涯的心。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 .
乐天不幸来到浔阳,浔阳有幸收留了乐天。轻视“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士,一心抱定“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乐天的笔锋刺透黑暗,百姓的疾苦是他心中最深刻的痛楚。然而权臣动一下唇齿,乐天便被发配江西浔阳。黑暗的时代里狰狞的魔鬼惯于制造悲剧,于是乐天就像一片秋叶被风打落盘旋。 失意的才子选择了“吏隐”,然而心系国计民生的乐天,却抹不去内心深深的失意与伤痛。 于是在那个秋天的月夜,乐天的心弦被那双纤纤细手有力地弹拨,同病相怜的感慨化成了如泣如诉的名篇,在无数天涯沦落人的心上震颤。 那小小的浔阳自此再也走不出那个月光惨淡的夜晚,而哀怨的琵琶声至今仍在江上月下凄美地回旋,还有那个低眉落寞、轻弹琵琶、年长色衰的女子也成了千古美丽的绝唱。 一次美丽的邂逅,就这样凝结成了弦上永恒的月光。 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而并非所有悲剧都因悲剧的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绝美。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而诗人白居易却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毋庸置疑,白居易找到了知音,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
[运用角度] “知音”“理解”“同情”等话题。 【课外运用】
1.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
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2.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
.
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同情心,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迁谪/牵挂 商贾/辜负 赠送/铮铮然 ......B.漂沦/腈纶 憔悴/渔樵 英俊/九江郡 ......C.衣裳/霓裳 幽咽/呜咽 行伍/琵琶行 ......D.船舷/管弦 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
解析:A项,qiān,ɡǔ/ɡū,zènɡ/zhēnɡ;B项,lún,qiáo,jùn;C项,shang/chánɡ,yè,hánɡ/xínɡ;D项,xián,dì/tí,xiā/há。
答案:B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偷偷) 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 ..B.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出击) 低眉信手续续弹(实在) ...C.凝绝不通声暂歇(忽然)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D.整顿衣裳起敛容(收敛) 钿头银篦击节碎(节拍) ..
解析:A项,暗,悄悄;来,语气词。B项,信,随。C项,第一个暂,暂时;第二个暂,忽然。
答案:D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霓裳》后《六幺》①初为.A.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江湖间①转徙于.B.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①听其.C. ②吾其还也.①歌以赠之.D.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解析:B项,均为介词,在。A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B项,均为介词,在;C项,
.
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
答案:B
4.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解析:“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夸张,是比喻。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停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句意是如“铁骑突出”如“刀枪鸣响”。A项,比喻,“万事”如“东流水”,一去不返。B项,互文,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同上了船。C项,借代,“丝竹”代指音乐。
答案:D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B.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C.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乐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共同的命运引发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解析:B项,对音乐的描写没有“嗅觉”方面。 答案:B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唐诗有乐府诗,是按照汉乐府的旧题来写新事的;又有新乐府诗,是“即事名篇”的叙事诗,按照所叙事件来定题目,不是汉乐府的旧题。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和失意的心情,将自己的不平和愤懑倾泻出来。
.
解析: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 答案:C
7.(1)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3)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迁移发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8.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解析: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答案:BC
9.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答案: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短
①
②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0.下阕“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11.分析上阕与下阕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阕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阕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阕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阕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阕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阕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答案:①上阕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阕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三、创新语用
12.下面是实验中学05届学生为毕业10周年聚会写给老师的邀请函。其中有四处错误或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敬爱的李老师:
③
.
您好!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离开母校已经有十年了。十年前,我们60个莘莘学子在您的谆谆教导下奋力拼搏,成功圆梦;十年后,老师的深恩我们依然铭记于心。敬爱的老师,我们都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我们决定于2015年10月17日(周六)上午10点在友谊酒店举办实验中学05届学生毕业十周年聚会。我们鼎力邀请您和各位老师参加,共叙师生情谊。我们热切地期盼着您的惠顾。
祝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实验中学05届学生聚会筹委会
2015年10月12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不能放在“60个”后面;②倾听:细心听取,多用于上对下;③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④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②“倾听”改为“聆听” ③“鼎力”改为“大力” ④“惠顾”改为“光临”
13.选择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恰当地填入下列各段文字中,使句意贯通明晰。(不能重复使用)
(1)基因理论刚刚问世,暂时还不为人所注目。很少有人问津、涉足,以至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2)把校园变成一本美好的教科书,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创造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也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好办法,甚至能收到“________________”的更好效果。
(3)批评就是要理直气壮。现在,那种“欲说还休”的批评太多了,那种“________________”的批评太多了,那种叫人猜谜的批评太多了。
(4)这些人慷公家之慨,饱一己之腹,想方设法吃,巧立名目吃,或稍收敛,一遇良机,便又“______________”,接着吃起来。
答案:(1)门前冷落鞍马稀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犹抱琵琶半遮面 (4)添酒回灯重开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