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P4中的图5.4)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3、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北方地区与南方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代表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位置 秦岭——淮河以北 地形 以平原、高原为主,代表地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区的自然差异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 1月低于0℃ 平均气温 河流 水量较小、汛期短、冬季有结冰现象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高于0℃ 水量大、汛期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农 业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水田 耕地旱地 类型 作物一年一熟(东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 熟制 两年三熟(华北地区) 粮食小麦、玉米 作物 油料大豆、花生 作物 糖料甜菜 作物 经济棉花 作物 水稻 油菜 甘蔗(产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棉花、蚕丝 主要苹果(产地:山东丘陵、柑橘 水果 辽东丘陵) 生 活 主食 面食、小米(黄土高原) 大米 住宅土坯垒墙,屋顶坡度较特点 小、墙体较厚,注意防寒保暖。 传统马拉大车 交通工具 体育溜冰、滑雪 活动 砖瓦竹木,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注意通风散热。 船舶 龙舟竞赛、游泳 三、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1、“干旱”的西北地区和“高寒”的青藏地区 地形 气候 河湖 西北地区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温带大陆性气候 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流湖,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温带草原,自东向西: 青藏地区 高寒 以高原、山地为主 高原山地气候 中华水塔,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高寒草地 区域特征 干旱 植被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牧场特色 温带草原牧场(内蒙古) 山地牧场(新疆) 高寒牧场(青海和西藏) 畜种特色 三河牛、三河马(内蒙古) 牦牛、藏绵羊(青海和西藏) 细毛羊(新疆)滩羊(宁夏) 农业类型 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2、西北地区的干旱的原因 ⑴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⑵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3、青藏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的原因
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西藏首府拉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被称为“日光城”。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区域全貌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理位置 温度带 干湿地区 邻省 地形 自然环境 气候 河流 历史古城 名胜古迹 40°N,116°E 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东面面向渤海。 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 东南与天津相邻,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平原为主。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 主要城市职能 我国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五朝帝都”,我国六大古都之一。 故宫、长城、颐和园、周口店、天坛、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
2、现代都市建设中,北京所做的工作。
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
⑵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二、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P28中的图6.13)
1、区域全貌
位置(中国大陆东南端) 香 港 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 澳 门 位于珠江口西侧,毗邻广东省珠海市。
组成 面积和人口 人口密度 历史回顾 回归时间 经济特征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666.5万人,1098km 2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43.8万人,25.4km 2地狭人稠。 解决办法:“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 英国侵占160多年 1997年7月1日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葡萄牙侵占400多年 1999年12月20日 博彩旅游业发达。
2、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
⑴祖国内地:廉价劳动力、厂房、生产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费品。 ⑵香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3、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 ⑴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大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⑵灵活的经济政策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续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⑶祖国的大力支持
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三、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美丽富饶的宝岛(P33中的图6.22)
⑴位置: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位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之间。 ⑵范围: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小岛组成。
⑶居民:2300万,汉族占97﹪,多是明清以来广东和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⑷台湾是祖国领土的证据:地缘、血缘、历史和文化渊源。(P34中的活动2) ⑸自然环境:
①地形:岛内西部是平原,约占1/3;中东部是山地,约占2/3。
②气候: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 ③资源: 台湾美称 海上米仓 含 义 台湾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
东方甜岛 水果之乡 森林之海 东南盐库 美丽宝岛 富饶宝岛 盛产甘蔗,制糖业发达。 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等。 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西海岸沙滩广布,日照充足,雨日较少,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 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如玉山、日月潭等。 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④台湾之最:玉山是台湾最高的山,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泊。
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2、出口导向型经济
⑴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
⑵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①优越条件,海岛多港口。 ②丰富廉价高素质劳动力。 ③政策支持,吸引外资。
⑶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 原因:
①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②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④海运便利
⑷主要城市:台北是省会,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湾的“硅谷”。
3、两岸交往
⑴1979年1月1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⑵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实现“三通”。 ⑶两岸实现海上直航后,最近的2条航线是:基隆——福州(265千米)、高雄——厦门(295千米)。
四、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高山、荒漠和绿洲(P41中的图6.33)
⑴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边陲,亚欧大陆的中心。 ⑵居民:以维吾尔、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⑶自然环境: ①地形:“三山夹两盆”,“三山”指: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两盆”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②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昼夜气温相差大,有“晨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③河流和植被: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⑷新疆之最:
①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160多万平方千米)。
②我国邻国最多的省区(8个邻国),自北向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③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④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⑸新疆人类活动的分布规律: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主要分布在绿洲,“北疆一条线(沿天山),南疆半个环(沿塔里木盆地)。 ⑹绿洲的开发与保护:绿洲边缘环境非常脆弱,对植被的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所以在开发利用中应注意,防止过度开采水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活动。
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⑴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⑵水源:高山冰雪融水,特有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⑶绿洲农业
①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和瓜果 ②特点:产量丰富、质量优良
3、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P47中的图6.40)
⑴油气资源的分布:两大盆地中,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天然气的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3。
⑵目前国家的能源战略: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 ⑶西气东输:四大跨世纪工程之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 ①起止点:西起塔里木天然气田轮南,目标地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②所经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9个省市。
③所经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穿越大河:黄河(郑州)、淮河(淮南)、长江(南京)。 ⑤产生效益:
西部地区:a、使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
b、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c、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地区:a、缓解能源缺短问题
b、改善环境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对外开放的前沿(P50中的图7.1)
⑴位置: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道众多。 ⑶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⑷条件:
①区位因素(地利)——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产品大量销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人文因素(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又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
③政策因素(天时)—— 国家制定了特殊的经济政策。
2、外向型的经济
⑴贸易:产品通过港澳贸易管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⑵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分工合作模式——“前店后厂”。 ⑶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条件的差异: 位置 资源 珠江三角洲 濒临南海、靠近东南亚地区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造船 辽中南地区 濒临渤海、黄海 区内有丰富的煤、石油、铁等重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就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发展起来的我国重工业基地。 利用靠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优优势 越位置条件,吸引外资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3、城镇的发展
⑴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⑵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①非农业人口的增长;
②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⑶土地的利用特色: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
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丰富的旅游资源(P57中的图7.10)
⑴位置:云南省最南端,北回归线以南,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缅甸、老挝接壤。 ⑵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是回归沙漠上的一片“绿洲”。 ⑶河流:澜沧江自北而南流过。
⑷植被: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①形成多达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②植物密集丰富,“热带植物王国”; ③动物上千种,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⑸居民:以傣族为主体的13个少数民族。
①建筑:竹楼②美食:菠萝饭、竹筒饭③舞蹈:孔雀舞④节日:泼水节 ⑹旅游资源:
①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②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可以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③少数民族聚居,特别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更增添了无穷魅力。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建成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⑵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①带动多个部门的发展; ②增加了就业机会;
③提高人均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⑶出现的问题: ①周边景点增多 ②本地景点分散 ③不法商贩缺德 ④生态环境压力大 ⑤景点大同小异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一、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P66中的图8.1)
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⑸证据:
①“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②“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戈壁——沙漠——黄土)”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④“有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2、严重的水土流失 ⑴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
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⑶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冀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地,一降 水量越大;山区地表坡度较大,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3、脆弱的生态环境
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
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P75中的图8.17) ⑴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5º~35 ºN,地处亚热带地区 。 ②海陆位置: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东部濒临海洋。 ③相对位置: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⑵范围: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 ⑶自然条件
①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③水文:河湖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④资源:耕地、水能、矿产。
⑷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环境差异及利用:
地形特点 水文特征 水资源利用方式 长江上游 流经我国地势第一阶流量较小 发展水电业、旅游
梯,江面狭窄,滩多流速快 业。 流急,峭壁高耸,雄 伟壮观。 长江中下 流经我国地势第二、流量较大 发展淡水养殖业、 游 三阶梯,地势低平,流速较小 内河航运业及旅游
江阔水深,水流平稳,业。 水网密布。
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⑴纽带作用——承东启西
①以长江为轴线将沿海经济带和西部地区构成“H”形格局。 ②沿海地带和西部地区的优势:
沿海地带——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③作用:自东向西的产业、技术、信息、商贸信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⑵辐射作用——沟通南北
①基础——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平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②动力——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 ③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向北辐射。
④意义——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⑶世界著名的沿河产业带:长江沿江地带、莱茵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3、沿江地带的城市(P80中的图8.26) ⑴四大城市群
中心城市 城市群 上海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南京 长江下游城市群 武汉 长江中游城市群 重庆 长江上游城市群
⑵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对全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①位置: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 ②工业: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③金融:重要的金融中心 ④文化: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 ⑤商业:最大的商业中心
⑥经济: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4、沿江地带的工业(P82中的图8.29) ①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 铁路干线 入江主要支流 工业基地 攀枝花、六盘水 重庆 成昆线 雅砻江 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成渝线 嘉陵江 电力、冶金工业基地 武汉 京广线 汉江 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南京、上海 京沪线 秦淮河、黄浦江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四大工业走廊: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
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⑴问题、危害、原因及对策: 环境问题表现 危害 产生原因 治理对策
水土流失(上游) ①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 ②水库淤积,降低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③河道淤塞导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致通航能力下益,毁林开荒、陡坡垦降 殖 ④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积,加重洪水灾害 ①自然因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②人为因素——上游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加上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 ①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 ②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①兴建水利设施,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 ②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③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 ④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①人民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洪涝灾失 害(中、②生态环境遭下游) 受创伤,难以恢复 ①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 水质下降,危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②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水体污害人体健康,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染 影响水生物生展与环境保护没有同同步建设。 存。 步。 ③对上海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导致水体、耗煤量大,煤的含硫土壤酸化,量高。 对植物、建 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酸雨 ⑵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分布于华中、西南、华东。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⑴基本国情:
①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②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⑵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⑶区域合作:加强区域联系,互惠互利。
①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包括13个省区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②四大跨世纪工程: 重点工程 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 中线方案 东线方案 西气东输 南部大通道 西电东送 中部大通道 北部大通道 输送资源源地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输送目的地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北京和天津 河北、天津 上海 广东 华东地区 北京、天津、唐山 2、在世界中求发展 ⑴中国与WTO
①2001年12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成为WTO 143个成员国。 ②中国加入WTO原因:
发挥优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
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发展途径: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它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
途径。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O,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重大责任: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⑵人类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⑶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国内 利用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合理改造不利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地区优势,互惠互利。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①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国际 管理经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②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肩负着重大责任。
附“中国之最”
1.中国省级单位邻国最多(8个)——新疆 2.中国最大的省级单位(160多万)——新疆 3.中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单位——内蒙古 4.中国最大的岛——台湾岛 5.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 6.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台湾玉山 7.中国最长的河——长江
8.中国含沙量最多的河——黄河
9.中国黄土地貌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 10.中国最大的湖——青海湖 11.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12.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13.中国煤炭含量最多的省——山西省 14.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级单位——山东省 15.中国最冷的省级单位——黑龙江 16.中国最大的海——南海
17.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18.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19.中国最大的市——重庆市
20.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
21.中国最年轻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22.中国长绒棉最多的省级单位——新疆 23.中国民族最多的省级单位——云南省 24.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
25.中国人口密度最多的省级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26.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27.中国雨极——台湾火烧寮 28.中国最广的气候灾害——干旱 29.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