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18卷第7期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

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晏

陈舒眉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交叉学科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

设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而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

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我国研究生的需求。采取多举措并进,

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教育创新;学科交叉;能力提升【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GLX17_086)和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

题(编号:YZG2016Z_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晏超(1978~),男,四川隆昌人;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科学、新能源

陈舒眉(1982~),女,福建龙岩人;江苏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科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研究生教育除了是专注知识与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教

育,还应该是注重实践与拓展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必然要应对社会进步

单一学科的力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在日益复杂的难题面前,

量越来越显得单薄。多学科协作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突飞猛

培养知识技能进的重要因素。而如何运用多学科融合手段,

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研究生也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所谓学科交叉融合(Fusionofsubjects),指的是在认同学科间固有差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间的边界,促使学科之间不断进行交叉并相互渗透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出现的问题越来越错综复杂,单一学科的研究已经无法应对。学科交叉融合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国内外各种重大科研创新项目几乎都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与联合攻关才能得以完成。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产生新知识和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对增强科研

创新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实力、

学科交叉融合的表现形式通常包含以下四种类型:一是

即为解决一些科学问题而用到其它学科的知识或方方法型,

法,进而得到单一学科研究所不能达到的科研目标。常见于

即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科研项目的合作过程中。二是交流型,

仅限制于学术交流层面,且其能为后续可能发生的实质性交叉合作做好准备。三是项目型,即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重大问题,需要以项目的形式集合多学科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与前两个类型相比,这一类型更具有统筹性及规划性。四是平台型,即以各种跨学科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通过不同学科的思想碰撞及知识渗透,经过长期研究合作而组成的相对固定的研究平台,力求培育新兴学科及探索新的科研领域。这是更深层次的交叉融合。

二、研究生培养中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日趋扩大。一方面,数量的增加也伴随着生源的多样化,其中不乏跨学科的研究

生生源;另一方面,毕业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专业面窄而增大其就业难度。而我国传统以来的学科设置专业

专业分工较为细致,这种专业化的培养模式,过面较为狭窄,

于强调学科专业的独立性与排他性,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及体制上看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看,课程的安排相对单一,缺乏综合性。一些高校关于专业课的设置更多的是考虑现有师资力量以及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忽略了学生的专业背景及研究兴趣。从科研角度上看,作为

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

一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但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往往并不擅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我国高校内部跨学院和跨专业交流的机会较少,不同

大多数高校学科交叉院系的导师缺乏合作途径。总体上看,

融合度较低,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不强,资源共享度不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尚未得到建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

尤其然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和复合性的新要求,

是对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改进培养

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互补融合,促进跨学科教学与科方式,

研工作的开展,进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

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研究养创新意识强、

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和关键点。

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一)优化现有培养方案,设置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一方目前各大高校的培养方案大多还是以单一学科作为基面,础,这种模式主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精深性,容易把学生的培养局限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这就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思维不够活跃,视野不够开阔,制约了研究生培

现有的课程体系几乎都是以某学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科为主而设置,结构相对单一,跨学科选修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学校在排课时常常把相近专业课程错开时间安排,如遇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9(18)7·287·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18卷第7期学生想要跨专业选课的情况,往往会因时间冲突而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高校课程任务基本上都是由某一固定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但一般教师都很难具有跨专业背景,学科视野十分有限。

可以通过设置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这种课程体系下每门核心课程都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与讲

授。在具体课程实施中,

每一位教师都将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和日常讨论中[1]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

将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及培养创新性人才创造教育教学空间。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但能构架起合理的知识体系

结构,

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必然促进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应当强化交叉学科

及相关技能课程所占比例,

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创造先行条件。

(二)采用团队导师组制,由多学科领域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担当了不可取代的重

要角色,

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生导师的人格品质和学识水平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实践中,研究生导师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关键力

量。推行团队导师组制,

首先需要努力吸收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组成导师指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导师组成员最好是相对固定的。由导师组联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日

常管理工作,

有利于发挥组里各个导师的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也有利于导师队伍在日常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2]

。在完善导师队伍结构、

增强导师队伍活力的同时,培养出新一代、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富有创新意识的研究生。

实行导师组的联合指导,应该实际发挥参加学科融合联

合培养的研究生各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因材施教,

为每位研究生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差异化培养

中的核心作用[3]

。具体操作上,

应由多位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包括培养计划的设计、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论文开题等,对于研究生在职业规划和心理方面的辅导

也应适当关注,

从而采取适宜的培养思路与举措。定期举行全体导师与研究生参加的项目进展汇报会,

进行研讨与交流[4]

。不同的导师思维方式、学术观点不同,研究生在这种

不同导师共同指导的环境下,

接受多学科交叉教育,从而形成学科融合的思维方式,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三)促进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是依托于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培养模式。研究生通常在一年级系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对所学专

业和选择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认识,

在二年级时可以派驻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在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

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工程实践,参与到企业的具体项目中。实践环节的强

化,

一方面帮助研究生将所遇到的工程实践问题转化为提升理论水平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数

据资料的收集。生产启发学术,

学术产出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需求。

建议对派驻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

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聘任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为研究生校外导师。高校校内导

师和企业校外导师联合组成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

共同参与·288·

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携手培养研究生。在课程选修、论文选题、

论文开题、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的各环节,都应当听取校外导师的建议。校外导师的参与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

结合,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共赢。笔者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来尝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中,研究生能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使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提升。

(四)加强学科交流,举办各种学科交叉学术论坛。从类

型上说,

学术交流主要有跨学科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学科交叉学术团队论坛两种。此外,

高校还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全

校范围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全校研究生提供交流平台,

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不同专业研究生

之间充分交流,

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近年来,

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各级学科方向,但是即使在高校内部不同学科方向间也很少进行交流合作。为推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寻求学科新的增长点,高校可定期举办学科交叉学术团队论坛。学科交叉学术团队论坛多以

讲座、

研讨会的形式开展,在举办前首先确定论坛主题,主题应有一定代表性。讲座邀请国内外各重点学科知名专家就

学科交叉问题进行专题演讲,

重点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加以比较和引申,

并围绕子专题进行讨论。研讨会由主持人对主题进行总体阐述,并组织参会的研究生及专家围绕主题自由发

言、

各抒己见[5]

。学科交叉学术论坛的举办,不仅能促进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流,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研究生保守而固有的观念,

开拓其思维,并逐渐产出更具原创性的能对学科融合起建设性作用的科研成果。

四、结语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

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从高校内部及外部整合现有资源,为研究生能力的提升构建发展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构建协同培养的模式对于提供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本文从优化培养方案、采取导师组制、举办学术论坛、加强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对多学科融合、提

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相应举措。通过培养方式的改进,

促使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进而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1]晋梅,杨方,刘红姣.“学科交叉”在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

究生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J].山东化工,2017,46(21):136~1372]夏士雄,王志晓.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J].计算机教育,2011,1:65~673]韩秀友,赵明山,谷一英,武震林.光学工程与多学科交叉

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实验室科学,2015,18(4):5~94]陈安华,胡燕平,颜建辉,黄良沛.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

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47~495]陈翠荣,李冰倩.密歇根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基

础、实现途径及面临的挑战[

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8):3~14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9(1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