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尊重的思考

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尊重的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关于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尊重的思考

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旅游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增加目的地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等,也有可能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破坏、对当地文化的消极影响等,我想这也正是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之一。下面是我关于尊重旅游目的地文化方面的一些思考: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尤其是那些传统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如名胜风景区等,它们的当地社会文化都是比较脆弱的。因为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目的地的社会形态都比较落后,工业、交通运输业都不太发达,正是由于这些,当地的环境才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才得以保存下来,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技术等才能够传承至今。但是,正是由于目的地经济的落后,造成当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免疫力非常低。 一方面,外来游客把客源地的一些文化和生活方式带到目的地,使目的地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虽然这可能提高目的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也会极大地冲击当地文化,是当地原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悠久传统的文化逐渐消失,甚至失去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比如说丽江古城现在开设了许多酒吧吸引外国游客,在夜里灯火通明,这对于古城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可能会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来吸引游客,这些社会文化会逐渐“变质”,失去了本源的意义,沦为招徕游客的工具,比如有许多游客在旅游中被邀请观看当地的结婚仪式,结果就莫名其妙地“被结婚”。另外,由于经济不发达,当地居民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生活境地,会产生对客源地文化的盲目崇拜追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如手工艺产品由于失去市场而逐渐被淘汰掉了,如一些竹编的器物被塑料袋等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容器取代,焗碗工匠失去了顾客这种传统手艺几乎已经失传了。

正是由于目的地文化的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对它们的保护的紧迫性,而对目的地文化的保护的前提和出发点就是对它们的尊重。因为尊重是一种对于目的地文化的态度,如果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有效的保护了;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存文化的“多样”不让它们消失掉,而不是对这些源远流长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独特文化怀有深厚而崇敬的感情,那么即使

它们被保留了下来,也将是一个文明外壳的已经死去的种子,就像一潭死水,失去了生机,不能为后人传承演绎发展,也就称不上是“文

化”了,这与不保护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只有端正了对目的地文化的态度,才能对它们实施真正的保护。

我觉得,对目的地文化的尊重首先要摈弃我们脑中已形成的固有的对目的地文化的观念尤其是偏见,并且不能以我们所处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来衡量目的地文化。去旅行就是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做一次主动的调整,去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比如说一个美国人去印度游览,如果他觉得印度人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情地与人打招呼拥抱,直视对方的眼睛以表示热情,那他在印度一定会过得很痛苦。我想,所谓“文化的多样性”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人类的价值观等哲学标准不是统一的和一成不变的,如果总是带着我们自己固有的观念去很衡量其他事物,那去旅游目的地的意义何在呢?就像学外语的人所总结的:“只有忘记你的母语,像婴儿一样融入另一种语言环境之中,而不是将目标语言和母语一一比照,才能获得快速进步,才能学到纯粹的语言”,既然我们决定去旅游目的地给自己一个状态调整,那么就不能再固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把他们丢掉,全身心地融入目的地的文化环境之中,感受它的独特魅力,获得一种独特的体验,而不只是走马观花地看风景、机械地拍照证明“我曾到此一游”以此作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等,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精神上的旅游,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

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尊重,也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对其的定位。有些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具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地,它们的特色就在于它们独特的文化。如果为了吸引游客眼球,将目的地定义为热门的大众型旅游目的地,千篇一律地开发,将热门客源地的文化强加于旅游目的地,反而会给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牛头马面的形象。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不论有没有条件都大兴土木建各种名目的主题公园,不仅很难收回成本带来经济效益,反而难以突出地方特色,使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趋于混乱。如果为了所谓满足游客衣食住行的方便,在一个历史文化小镇突兀地建一座五星酒店建一幢shopping mall,虽然满足了部分游客的消费心理,但却给小镇的文化氛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并且会使部分打算感受历史文化氛围的游客望而却步——住在方便豪华的酒店,出入于奢侈品消费场所,哪有心情来体会文化的厚重和历史的沧桑呢?所以我觉得像丽江古城的某些开发项目就影响了它的整体

定位,闪烁的霓虹灯,喧闹到凌晨的洋酒吧,给这座历史古城抹上了不和谐的一笔。

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尊重,还体现在对它的风俗习惯的尊重。在开发过程中要体现这种特色,引导游客体验这种特色,但是不能够为了金钱的目的而利用它们,以至于是目的地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沦为赚钱的工具,而失去了原始的意义。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泸沽湖的走婚习俗。随着旅游业的开展,许多旅行社的旅游业务中增加了参加走婚这项业务。而据许多去过的游客讲述,那里的商业气氛非常之浓,与想象中的美好的世外桃源有很大的差距,甚至给有些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各旅游地随处可见的大同小异的民俗表演、少数民族婚俗,脱离了真实的文化背景,歪曲了当地文化;还有一些地方以参加结婚仪式的形式变相向游客所要财物,所谓的结婚仪式纯粹变成了表演,而且为了更有吸引力增添了许多本不属于这里的习惯,以方便以各种名义向游客收取费用。有的游客什么活动都没有参加,却莫名其妙的被与当地穿着民族服装的居民照相并被收取费用,这些举动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收入,却增加了游客的反感,大大破坏了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由于游客的口碑作用,将对目的地的反感扩散开来,有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从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只为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必须本着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尊重,合理设计旅游产品,使游客既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又能使目的地文化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而不只是流于形式或者完全变质。

因此,要做到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延续、保护和发展,首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在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中才能展现文化独特的方面而不会大众化、媚俗化,使其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也只有在尊重目的地文化的前提下,旅游者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旅游活动中,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文化体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