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中医术语英译的若干问题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的若干问题

来源:智榕旅游
中国科技术 ̄/2012年第2期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的若干问题 黄 鑫 ,、j一 (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100700) 摘 要:目前中医术语英译存在许多混乱现象,应逐步加以规范。在 -3化法和异化法之间, 应以归化法为主,适当采用异化法;在音译和意译之间,应以意译为主,没有合适意译方法时,方 采取音译;释译法行文冗长,应尽量少用;拉丁语翻译本质上仍是一种注释,应尽量避免。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2—0026—03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 M Terms HUANG Xin Abstract:The confus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gradually regulated We suggest that naturalization is prior to alienation,translation is prior to transli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Latin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their lengthy wording.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rm,English translation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日俱增。而由于种种原因, 式与习惯,方便读者了解和适应被翻译的文本。换 言之,就是把在译语中找不到的对等外语词改成目 标语中常用的文化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者套 用译语中类似的惯用表达法。而异化翻译法则是 长期以来,中医的翻译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其 对外传播与交流。中医术语作为中医学理论及实 践体系的基石,可以分为基本理论术语和名称术语 两类¨J。中医术语具有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内涵深 故意使译文冲破目标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 调。具体来说,异化翻译法常常不完全遵循目标语 之语言与语篇规范,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 奥抽象、规范性差等特点,并且一词多义、一义多词 等现象较普遍,故翻译难度较大,翻译状况比较混 乱。鉴于目前中医名词英译的混乱状况,本文就其 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一采用目标语中的古词语等。 在中医术语翻译中也存在着归化翻译法和异 化翻译法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医英译的读者 对象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中医英译的目的是 归化与异化 为了扩大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一切要以外 国读者接受程度为主要尺度来衡量,哪一种方式最 容易被接受,就应采用哪一种。持这种观点的人一 般主张使用归化法,也就是说,要让生活在西方语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所谓归 化翻译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 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标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方 收稿日期:201l一07—25 修回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黄鑫(1977一),女,汉族,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通信方式:zhongyi—huangxin@yahoo.corn.cn。 术语与翻译 境中的人能够以自己的概念来理解古老东方的理 论与学说。 归化法译本更能体现中医英译的简洁性、民族性及 回译性原则,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医英译的主动权应掌握 在中国学者手中,要用我们的语言去教育他人,而 不是用我们的语言去适应他人,这样更有利于原汁 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中医术语翻译应以 归化法为主,异化法为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 当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懂英语的国人在数 量上会远远超过懂汉语的外国人,所以出于传播和 推广中医文化之目的,中医术语翻译应以既懂中医 原味地传播中医的理论与思想。至于西方人在学 习新的中医语言时,怎么去强化理解和方便记忆, 这是他们的事。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多倾向于使 又精通翻译之道的学者为主,当以如何使外国人更 好地接受中医文化为原则,充分考虑到外国人的阅 读习惯,结合中医术语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争取 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中医的原意。 用异化法。其中包括一些西方学者,如英国翻译家 魏遁杰(Nigel Wiseman)就认为“只有翻译者按照 中医在汉文化中被接受的传统方式去看待中医,并 将中医忠实地翻译出来,才能为西方真正想学习中 医的人士开启一条迈人中医的大道”_2 J。 二音译和意译 笔者认为,将中医术语英译单纯地归于采用归 化翻译法或异化翻译法,都不够合理,也都是不现 中医术语英译常会遇到应以意译为主,还是以 音译为主的问题。从翻译实践看,归化翻译基本上 采取意译较多,异化翻译则存在着较多的音译。但 二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归化翻译也会用到音译, 异化翻译也会用到意译。 一实的。就具体问题而言,归化法和异化法各有其适 用之处。例如:有些词语,用异化法很难翻译,或很 难被读者理解,最好用归化法。如“藏象”译为vis. ceral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益火补土法”译为 the method for warming the heart to strengthen the 般而言,两种不同语言的翻译,应该以意译 为主,而不是以音译为主。因为音译等于是为目标 语言新造一个词,并且这个新词从外形上看还不能 spleen。“烧山火”译为heat—producing needling ma— nipulation[3j。归化法,经常涉及译文增补,需要补 表达什么意思。这类词汇的生命力往往很差。如 中国近代引进的一些外来语“巴力门”(议会)、“版 克”(银行)、“德律风”(电话)等,很快就被淘汰 了。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沙发…‘阿斯匹 充部分冠词、代词、连词等,使之通畅,如“急则治 标”译为In emergency cases,it is critical to treat the acute symptoms 。一般而言,使用“归化法”翻译 后的译本使用原来语言中固有的术语,可以更好地 林”等,这类例子较为少见。反之,随着东方文化的 西传,也有一些中文的词语直接音译,补充和丰富 融入西方的语境中,易于使中医文化被西方本土文 化读者接受,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身份认同。 了英语的词汇,比如“功夫”“人参”等,都是不必再 译,可以凭发音便使外国人理解的东方词汇。 单就中医术语英译而言,鉴于中医名词源于中 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很多名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 然而,为了使翻译语能够更好地体现源语言的 韵味,有时也要采用简洁、美化的方式来翻译,这就 用到了“异化法”。例如“碧玉散”译为Jasper Pow— der,“玉女煎”译为Jade Maid Decoction J,既避免 了烦琐的翻译及解释,又体现了美的意境。再如 “提壶揭盖”是指针对患者小便不利,出现点滴不 思想内涵,晦涩难懂,意译则容易导致烦琐复杂,音 译则易造成含混不清。笔者认为,就中医英译而 言,应以意译为主。由于外国人很少懂得汉语拼 爽、咽干、烦渴欲饮等症状而采用的宣通上焦气机 以使下焦腑气畅通,小便得以排出的治法。用归化 法很难找到一个能够确切表达这些意思的翻译方 法,而用异化法译为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就显得生动形象 。可见,异化法译本较 音,汉语的单音象形文字发音规则、拼写规则与英 语相差很大,汉语同音异义字较多等原因,如果英 译中存在较多的汉语拼音,会阻碍英语语境的外国 人对中医的理解和接受。 在中医术语英译时,如果能找到与西医学无矛 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第2期 盾的、可以通用的词汇,就应该尽量采用,如头 为采用拉丁文翻译中药名称会给其使用和推广带来 困难,以不用为宜。 (head)、颈(neck)、心(heart)、肝(1iver)等。有些 学者认为,中医的五脏同现代医学相应的脏器名称 定义不同,提倡采取第一个字母大写,随后采用括 弧加上汉语拼音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明确, 笔者建议,有些药物在英语中有名称,如蒲公 英,英语为dandelion,忍冬,英语为honeysuckle,都 可以直接应用。如果没有,可模仿汉语造词方法, 用词组来翻译。在汉语的发展史上,近代汉语对元 但其实并不是十分必要。因为中外业内人士都会 明白中医和西医在这一点上的区别。而中医有些 名词术语自成体系,难以找到对等的翻译词语或者 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解释清楚,可以考虑将该概 念体系全盘引入。例如“气”,中医概念里的“气” 名目繁多,“气”既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只能用拼音qi来表示。而至于其他的汉语 素的翻译,就是采用了形旁加声旁的方法,造了一 大批新字,如氢、氧、氮、氯等。多数字,从字形上就 能看出它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历史证明 是很成功的。笔者认为,中医英译,特别是对于药 名,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如紫草,可译成pur— pie herb,黄芩,可译成huangqin herb,以次类推。 拼音翻译法能否成为音译的英语,只能由以英语为 母语的人群约定俗成。 四 总 结 中医作为一门科学,从长远来看,其英文译名 最终要实现标准化。但从目前来看,远不具备标准 化的条件。无论是翻译理论的缺乏,还是翻译实践 三释译和拉丁语翻译 目前中医术语英译常用释译法,即一种解释性 的翻译方法,尤其常见于中成药名称的英译。释译 法行文冗长,一般只适用于对译文作说明。因此, 释译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应尽量少用,而是采 取简单醒目,通俗易懂的翻译方法。 至于中药名词的英译,现阶段常将植物药名和 动物药名的汉语翻译成拉丁语。以植物为例,国际 的单薄,都制约着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的进程。语 言具有社会性,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为社会全 体所用。个人的意志很难改变全礼会约定俗成的 语言习惯。中医英译也是这样,哪一种译法好,哪 一种译法能够得到全社会接受,都需要时间来检 验。在目前这个阶段,各种尝试都可以存在。同 通行的植物命名法是“属名+种加词(或称种名)+ 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总结,以期尽早实 现中医名词英译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吴刚.中医术语英译研究.2009年度河北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定名人”。一般性地使用名称的时候,多不加定名 人。这种命名法有效地规范了生物学命名体系。用 拉丁文给中药定名,不容易造成混乱。但要是将种 名、属名,以及药用部分的名称也加上的话,一个中 药的拉丁文名称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如 果一个方剂名称中含有两味中药名,那么其译名一 定比较冗长,而且同科植物较易混淆。如可用作大 黄入药的就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 [2]Wiseman N.汉英英汉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5:1—8O. [3]陈骥,易平,吴菲.中医术语与经典语句英译的异化与 93-化.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6):562—563. [4]罗磊.中医英译中词的增补.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 (6):477. 黄”。在植物分类中,它们是不同的物种,各有不同 的拉丁语名称,但对于中药而言,这一点并不严格区 分。事实上,拉丁语翻译,本质上仍是一种注释,而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鉴于精通拉丁文的中外医 [5]胡开宝.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和英译.中国翻译,2000 (5):51—53. 务工作者不多,拉丁文的词典又较少等原因,笔者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