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新工科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蔡映辉
高教探索
摘要:当前,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已基本清晰,需要尽快落实到人才培养实践上。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高校要树立“以点带面”的理念;要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校内学科专业发展;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设计;要建立持续改进的多维度教学评估制度;要应用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营造协同育人的管理文化。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理念;体制机制
自2017年4月8日在天津大学召开的“新工科 建设:愿景与行动”研讨会以来,“新工科”一词 成为炙热的话题,与新工科相关的研究成果日益增 多。截至2018年7月7日,在知网上发表的以“新 工科”为题的论文共计284篇;全国各地召开的探 讨新工科建设的会议此起彼伏;教育部于2018年3 月21日公布了 61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 目。多种形式的研讨,“新工科”的内涵和理念越 来越清晰,对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根植人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工科已经从理论探讨开始进入 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实践阶段,实现从理论到实践 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促进高校培养出符合新形势新 业态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新工科提出和设计 的初衷,也是新工科建设的根本意义。
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不仅需要课程体系设计、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还需要体制机制创 新。体制机制尤如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线, 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甚至决定着人才培养 的成效。
一、树立“以点带面”的体制机制建设理念
人们对新工科的认识,已经从与“旧工科”相 对应的迷茫不解到明确进行“新兴、新生、新型”
的专业建设[1],包括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和面向 新兴产业设置新专业。新工科的提出,是针对新形 势、新兴态提出的工科专业新建设,那么,在二十 一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又何止是工科需要 推陈出新呢?文科、理科、商科等等其他学科是否 也同样存在需要“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 “新质量”和“新体系”[2]呢?假设只要求新工科要 有此“五新”,其他学科专业停滞不前,那工科专 业如何跟这些专业进行交叉融合,产生出适应新形 势新业态需要的新型工科专业?工科人才是当前我 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需要,在高 校中招生规模也较大,表现更为突出,但并不能挂 一漏百,而应该把新工科建设看成是一个抓手,一 个契机。高校在统筹、设计新工科建设时,应从系 统的角度审视各学科专业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各 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满足度和创新力。这 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引领社会发展、实 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新工科建设给高等教 育发展带来的启示。
只有树立“以点带面”的理念,高校才会在教 育教学改革中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不为新工 科而新工科,而是为新工科而进行全校的人才培养 改革,创新高校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 质量。对高校来讲,短时间内可以以工科建设为抓
收稿日期# 2018 -10-22作者简介#蔡映辉,汕头大学高教所研究员,高等教育学博士,教务处处长。(汕头/515000)
!本文系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教高厅函 〔2018〕17号)的成果之一。
.37 .
•学科与专业•新工科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手,为重点,但同时应该以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和方 法惠及所有学科专业,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设立专 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各学科专业都以新工科建设的 内涵和标准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审视, 则各学科专业都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发挥新 工科建设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正迁移作用,衍生出更 高的办学效益。
二、高校落实新工科建设的体制机制探 索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校内学科专业发展首先需要对原有的专业,包括工科专业和其他 学科专业进行梳理,只有在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才 能明确哪些是有发展基础、反映本校特色、满足社 会需求的新兴的、新生的专业,哪些是需要进行交 叉融合的新型专业,避免盲目上新专业或把原有扎 实基础的专业进行不必要的改造。只有对所有专业 进行梳理,才能在梳理过程中明确各专业的优缺点, 在梳理过程中思考探讨如何进行专业的交叉、融合, 在梳理过程中讨论如何进行跨专业衍生出新专业。
新兴、新生专业是建设一个全新的专业,新型 专业是指对原有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这两种不同 类型的专业,其建设路径会有所不同。新兴和新生 专业,由于是从无到有,只要严格按照专业建设的 程序和步骤开展建设,对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和国家 专业标准,假以时日,一般来说是可以比较顺利达 成目标。犹如新建一幢高楼,只要打好地基,可以 从图纸设计开始到装修配套都贯彻用户的思想和意 图,一步步建成用户满意的楼宇。而新型专业,由 于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的转型升级,不仅带着原有 专业的惯性和懒性,背负着师资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的旧有包揪,而且还面临着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 合的关键任务,其面临的挑战性更大。同时,新型 专业面向的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建设目标与人 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不确定性,专业标准边界模糊, 达到新型专业建设要求的、真正具有学科交叉融合 背景的师资不足,专业所需实验实践设施的不足, 还有待整合的组织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新型专业建 设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
因此,新型专业的建设必然是建立在学校内部 资源梳理的基础上,宏观层面有学校的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招生规划、教师发展规划等未来五 至十年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将影响学校的学科专 • 38 •
业建设,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模。中观层面每个 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对各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特 色、专业培养规格及培养目标、未来发展规划等的 明确与梳理,这些梳理将有助于明确各专业的优势 与不足,发现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 的差异,思考不同学科专业是否存在着融合的可能。 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型专业的设计将更加理性,思路 更加清晰,更具有针对性,也会更有成效。
当然,无论是新兴、新生专业还是新型专业, 其共同点都是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以学生学习结果 导向的理念和方法,遵循“利益相关者调查一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一确定专业培养标准一构建课 程计划一建设课程模块一选择课程内容一实施课程 教学一进行课程评估与课程计划评估”的路径,做 到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二)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落实新工 科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工 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齐驾并驱,才能培养出适应 新形势、新业态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然而, 长期以来,高校工科通识教育普通存着着内涵不清、 预期学习结果不明确、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形成合理 的体系、课程实施缺少规划等问题,通识教育在工 科学生人才培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 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的 工科通识教育需要进行系统性变革。
根据克瑞格(KurtKraiger)的教育目标分类标 准,新工科的教育目标可划分为“工科知识”、“工 科技能”和“工科态度”[3],而面向新业态的新工 科能力应该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不断融合,学生 新工科能力的养成应随新业态、新需求的不断变化 而同步革新。新工科通识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工 科学生在新业态下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既要关注 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即以“思维+”为特色促 进学生工科思维能力、工科推理能力、终身学习能 力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社会 化发展,即以“技能+”为特色促进学生工科职业 伦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团队协作技能等方面的 综合性发展。为此,新工科的通识教育应构建以主 动适应新业态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 结果为导向、以学习证据为依托、以“思维+” “技能+ ”为特色的一体化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新工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使其得以顺
•学科与专业•新工科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利实施,采取在线课程、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等有 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等,不仅离不开全校资源 的统筹规划,离不开工科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教师 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制度设 计与灵活的管理运行,因此这也是高校体制机制建 设要重点落实的举措之一。
(三) 建立持续改进的多维度教学评估制度
教学评估的本质在于促进教学的改进与发展。一直以来,教学评估的主体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是外在的力量推动高校参与评估,高校往往被动地 成为评估的对象。这种评估容易使得高校应付评估, 为评估而评估,为了得到好的评估结论而“临阵磨 枪”,偏离了评估的本质。为推进新工科建设,高校 应该转变这种被动评估的姿态,变“要我评估”成 为“我要评估”,在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完善。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可以在不同层面进 行,如专业评估、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二级教学单 位教学状态评估。如前文所述,高校需要对全校所 有专业包括工科专业进行梳理,这种梳理也是一种 评估,通过梳理,发现问题,精准建设。专业评估 可包括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专业的社会声誉、考 生对专业的报考意愿、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培养 过程、质量保障、培养质量等指标。课程与教学评 估,可包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课程 反思、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有效 性等指标。通过评估,改进课程质量、规范管理设 计、推广教学艺术。二级教学单位教学状态评估, 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教 学资源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 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加强教学管理, 规范管理过程,提高管理质量。
(四) 应用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 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政法〔2017〕7号)[4],是高校自主办学的推进性 文件,为高校自主办学提供了保障。但目前还鲜有高 校能与新工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自主办学的 权利。例如,文件规定# “高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 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 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 备”,针对新工科建设中的专业交叉、专业融合,高 校可以在管理机制上打破原有的院系条块分割,根据 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采用大部
制、扁平化的管理,跨部门、跨学科设置学术平台和 管理机构,使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可能。再如,文件明 确提出“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支持高校推进内 部薪酬分配改革”,高校是否用好了这两项自主权? 在职称评审方面,高校是否制订出有利于产学研合 作、产教融合的职称评审制度?特别是引进企业中实 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到高校工作之后他们的职称评审条 件是否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的条件?高校在落实教师到 行业、企业挂职和离岗创业的制度时是否有主动性? 是否有相关措施使挂职实践与教师成长、学生培养结 合起来,从教师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包含学校意识的行 为?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新工科建设的需要,也是用 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
(五)营造协同育人的管理文化
协同育人应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即校内协同和 校企协同。但遗憾的是,这两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 重视或是重视的措施仍不到位。新工科建设,需要不 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如果校内学院之间缺乏协同 育人机制,没有形成协同育人文化,则难以实现真正 的协同育人。如工学院的《微积分》课程理学院是否 同意为其开设?大数据管理课程,数学专业的教师是 否会和管理学院的教师共同探讨、共同进行课程设计 和共同授课?高校内部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 化、技术需求、科研合作等的管理是否能与学生的就 业、创业指导、科技比赛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诚然, 高校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这一步已经被很多管理者 所接受,但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要走的路还很 远,甚至有这种意识的管理者还不多。无论是在新时 代高校整体的管理,还是在新工科建设中,管理文化 中的协同育人尤其重要,建立起校内协同的管理文 化,管理效果将事半功倍。
另一个层面的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的重
要性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高校 一头热、企业反映冷淡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企 业也有服务社会的责任,但勿容置疑的是,企业是 个追求利润的组织。高校在进行产学合作时就要正 视这一点,要把与合作方的共赢作为与企业协同育 人的出发点,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在聘请企业 人员到校兼课、实施双导师制等常见措施的同时,
要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如教师与企业进 行科研合作,为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发挥高校学科 齐全的特点为企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企业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先安排毕(下转第117页)
• 39 •
•教师与学生.
新进教师职业认同变化调查
[7][14]Beijaard,D.,Meijer,P.C.,Verloop,N.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 - Professional Identity!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 :107
-128.
-441.
[13 ] Hoonakker,P.,Carayon,P.,Korunka,C. U
sing the Job - Demands - 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Turnover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l^force : General Effects and Gender Difference [ J ]. Horizons of Psychology , 2009 (22) :51 -65.
[+ ]史颖博,王卫东•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的研究现状及其改进:基于2006—2015年研究成果 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1):76 -81.
[9 ] Canrinus,E. T. ,Helms - Lorenz,M. ,Beijaard,
D .,et . al . Self - efficacy,Job Satisfaction,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cators of Teachers - Professional Identity [ J ].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12 ( 1 ): 115 -
[15]Tsui,A. B. M. What Shapes Teachers- Profes
sional Development [ A]. In J. Cummings & C. Davison
(Eds. ) .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l^ : Springer,2007 : 1053 -1066.
[16 ] Wang,D.,Gao, M. Educational Equality or
Social Mobility : The Value Conflict between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the Fre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in China[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3 ( 3 ):
132.
[10 ] Li,B. A Three - wave Validation of a Tool Measuring Teacher Identity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Methodology,2016 (4 ): 1313 -
1322.
66 -74.
[17 ] Lortie,D. C.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 M].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11 ] Cohen,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 M ]. New Jersey,Hillsdale : Lawrence Erll)aum Asociates,1988.
[12 ] Ltidtke,0.,Trautwein,U.,Husemann,N.
Goal and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 Assessing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J]. Pers Soc Psychol Bull,2009 ( 4 ) :428
[18 ] Buchmann, M. Teaching Knowledge : The
Lights that Teachers Live by[ 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87 ( 2) :151 -164.
[19]罗杰,周瑗,陈维,等•教师职业认同与情感 承诺的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 教育,2014(3):322 -328.
(责任编辑钟嘉仪)
$上接第39页)业生到企业实习和就业,让师生将 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和各类科技 创新的课题,建立产业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等等, 只有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分忧解难,只有建 立起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企业协同育 人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才能稳定地向前发展。
总之,从当前看,新工科建设要避免只停留在 项目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的层面,而是落实到高校 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新工科建设,不能仅局限于工 科的专业建设,而应成为高校学科专业优化的契机; 新工科建设需要高校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 才能得以顺利落实。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2017(3):26.
[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 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17(1):1 -9.
[3 ] Kraiger K,Ford J K,Salas 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Skil - Based,and Afective Theories of Learning Outcomes to New Methods of Training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3,78 (2) :311 - 328.
[4]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筒 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EB/ 0L]. [2017 -04 -06]. http://www. moe. gov. cn/src-
site/A02/s7049/201704/t20170405_301912.html.
(责任编辑赖佳)
• 1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