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性的普遍性,勿固陋而执
——读《读经教育是隔绝亲情的吗?》
在跟同仁讨论教授的问答回复时谈及,教授的每一句回复背后都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做支撑,有时看似简单的一两句,实际上蕴含着心法的关要;在问答之间,教授的回复丝丝入理,既不失儒家的温厚, 兼顾到方方面面又。会希望读者在阅读教授文章的时候,能够彻底透彻明了。
关于《读经教育是隔绝亲情的吗?》,问题实际上是就实施读经教育的实务操作而提。
那么教授的回复,首先是指明问题产生的背景“因为能够大量读经的地方太少,才会产生这个问题。“这也是在提出课题,能够大量读经的地方这么少,如果您已经认识到孩子应该读经才对得起他这一生,那么,您可以为更多的孩子能够有地方读经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教育家》杂志方提出的问题,教授给予了直接明了的回复:“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隔绝亲情。”——这是回复的第一个关键。面对读经理念的高明和实务操作中又有种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需要读经教育从业者去直面解决。这个回复明确指出来问题解决的方向。也就是说,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可以不隔绝亲情的话,是不需要隔绝的。所谓的隔绝亲情只是因为环境和条件所迫,并非读经教育所必须。这一个回复的关键,实际上也是在提醒读经理念的从业者,万勿固陋偏执,以为读经教育必须要隔绝亲情,以为让年幼的待学儿童与父母亲人隔绝才符合读经教育的正道,这实在是对读经教育理念大大的误解,也远非教授所倡导的本意。
接下来,教授再次说明:“如果有遗憾的话,也不可以怪罪读经,只能怪这个时代不让
孩子方便地读经,而他又非读经不可。这是命运。如果一个小孩,在三岁到六岁之间离开了父母,住在学堂,我们可以适当地考虑亲子的共处时间,可以让接送的次数比较频繁,比如每个礼拜接送一次。”
前面一句,教授再次提醒,不要错误的归咎。如果因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有差池,也不可以错误的迁怒到“读经”。因为这跟读经理念本身是没有关系的。这就是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与其要怨天尤人,不如当下来努力。接下来,教授就给出来了可以参考的方法” 如果一个小孩,在三岁到六岁之间离开了父母,住在学堂,我们可以适当地考虑亲子的共处时间,可以让接送的次数比较频繁。”
最近在跟读经学堂的老师沟通时就说,作为读经的老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如何能够依据“人性”来实施教育?到底怎样做才算是把握住了所谓的“人性”?“人性”之所谓为人性,即在于它的普遍性。那么,依据“人性”的普遍性怎样对待孩子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
讲完了所提问题在实务操作上的解决方法之后,教授接着又谈到了所论的主体——“亲情”关系的维持之道,及亲情的源由。
“依照办学人的经验,家长们并没有发现因为亲子不住在一起而减弱了亲情关系。亲情是由于仁爱才维持的,并不是跟亲人厮守在一起就一定有亲情。我们发现家长来接孩子,都非常高兴,放在私塾的时间越久亲情越紧密,家长越放心。如果孩子不理他了,跟家庭叛逆了,那他怎么还敢送呢?我们看看现在的大学生,看看国民,他们都是和父母长期厮守长大的,他们对父母就孝顺了吗?有很多家长是不会教孩子的,有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是被教坏的。反而是到了学堂,有了圣贤之书的熏陶,又有老师、同学的爱,启发了他的爱。有不少在家已经叛逆父母老师没办法教的孩子,送去学堂,两三个月就好了,家长欢喜得
很,感激得痛哭流涕。所以学堂为什么能办下去?你不要替学堂烦恼太多,你也不要认为你比那些家长聪明,要知道那些家长并不比你笨。
而且儒家经典所教的内容,很大比重都强调亲情、人伦,从内心启发孩子对父母的爱与敬,体谅父母的感受。儒家思想首要关怀的就是亲情。
并不是生活在一起就会有亲情。而是要了解亲情,亲情才能更真挚,更深刻。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孩子十五六岁以后,对父母的冷漠与叛逆,不在少数。所以亲情是否真切,与生活在一起没有必然联系。却与人的儒家文化程度,儒家文化修养有直接关系。”
“亲情是由于仁爱才维持的,并不是跟亲人厮守在一起就一定有亲情”,“并不是生活在一起就会有亲情”,“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孩子十五六岁以后,对父母的冷漠与叛逆,不在少数”,看到这样的描叙,或许很多家长已心有戚戚焉。这里指明一个问题,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重点是维系亲情,并不是非要二十四小时粘在一起。对于逐渐长大的孩子孩子来说,逐渐的离开父母的怀抱也是成长的需要。当然,这里教授应该只是就有可能偏就的另一种可能给予匡正,并非否认年幼的孩子最初离亲之怀所需要承受的心理焦虑,就像没有看到妈妈的婴儿会哭闹,即将要上幼儿园的孩子会说不愿意去。
再说最近讲过的话:读经教育理论是涵盖教育学和心理学乃至会超越其中的理论,并非以暂时的条件做不到然后就找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理直气壮的去坚持固陋的做法,让人以为读经理念即是如此,然后开始质疑读经理念、质疑读经理论。
秀實 2014/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