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子关于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人性思想新探

孟子关于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人性思想新探

来源:智榕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0卷第2期 2002年4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1.2ONo.2 Apr.2002 文章编号:1008一O18X(2002)02—0001—05 孟子关于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人性思想新探 唐雄山 ,黎红雷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科系.广东佛山528000;2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02751 摘要:孟子陈述了人性构成的要素.论述了人性的内在性与平等性: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对人性的 价值判断.提出了对人性的价值导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性思想体系 美键词:孟子;人性;事实胨述;价值判断}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B222 55文献标识码:A 传统上,我们一般是从“性善”“性恶 来研究孟子的人性思想,并将孟子的人性论定为 “性善论”。沿着这个方向,我们的先辈们和一些当代的学者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但 实际上,“性善论”只是孟子人性思想的一部分,是孟子对人性所作的价值判断。而人性价值 判断的基础与前提是人性事实的陈述,人性的价值导向则是人性判断的结果。人性的价值判 断起了一个中间环节的作用,其逻辑过程为:人性事实陈述——人性的价值判断——人性的 价值导向。 一、孟子对人性事实的陈述 事实陈述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且的是揭示对象是什么,揭示事物的本然状态。对人 性事实的陈述就是揭示人性是什么,向人们展示人性的本来状态。在中国人性史上,孟子对 人性事实的陈述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比较接近于人性的本身的 纵观《孟子》一书,孟子认 识的人性包括人性的构成(即人性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人性的内在性、人性的平等 性三个 方面。 1 人性的构成 盂子认为,构成人性的要素是复杂的,包括“好色”、“好货”、”欲富”、“欲贵” “欲名”、“欲 恒产”、“好口目耳鼻之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 孟子认为,“好色 、”好货”、“欲贵”、“欲富”等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在《梁惠王》(下)篇 描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收稿日期:2001—1 2一l 8 作者简介 唐雄山(1 964) 男,胡南祁阳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中山太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哲学、管 理学研究;黎红雷(1 952一).男,海南琼悔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哲学 管理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孟子)日: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日:“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日:“昔者公刘好货,……。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日:“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王如好色,与百同之,于王何有?” (P36—37) 这里出现了齐宣王、公刘、太王 J百姓,齐宣王是当时比较显赫的君主,公刘与太王是古 代的圣王,百姓是古今的百姓。从这段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人性的认识与表述。 在孟子看来,无论是“当今”的君主,还是古代的圣王,或是古今的百姓,都具有 好色”、”好 货”的本性。 在《万章》(上)篇孟子明确地提出:“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好名)“好色,人之所 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_l-(P206) 在《告子》(上)篇中,孟子进一步说:“欲贵者, 人之同心也。” (P27】)也就是说,不管是小人还是君子都有“欲贵”、“欲富”的本性,所以孟 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P3O9)在《梁惠王≥ (上)与《滕文公》(上)孟子两次提到人需要拥有“恒产”.即对财产有一种占有的欲望,特别是 希望拥有一份稳定的产业,他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P119) 孟子认为,享受的欲望是构成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缺失。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 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于安佚也,性也。-[1j(P333)而且,人们总是希望能得 到最好的享受,即所谓:“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唯目亦然,”_l一 (P261) 孟子反复向人们陈述了人性中的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 他说:“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 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i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 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 犹其有四体也。”。 (P79.80)在与告子的争辩中,孟子进一步明确地说:“侧隐之心,人皆有 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口一(P259) 我们可以将孟子说的人性构成要素分类.并概括为占有欲(占有财富、权力、地位、名望 即“好货”、“欲富”、“欲贵”、”欲名”、“欲恒产”)、爱美之心、性欲、享受的欲望、恻隐之心、羞恶 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内在性与平等性 纵观上述孟子对人性构成的陈述,我们可看出,人性的构成要素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内 在的,而且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人性是平等的,没有差异的。 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阐明了”好色”、“好货”的内在性与平等性.无论是古代的圣 王,当今的君王,或是古今的百姓,都具有“好色”、“好货”的本性 在《万章》【上)篇中孟子进 一步阐述了每个人天生 好色”、”欲贵”、“欲富”、”天下之士悦之”(好名)等属性。 恻隐之 fi,、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同样是内在的,每个人都具有的属性,孟子在 《公孙丑》(上)篇与《告子》(上)篇已经作了论述。在《尽心》(上)孟子进-_步说道:”人之所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唐雄山等:#aft"关于事实陈述与价值判mix-性思想新探 3 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 敬其兄也。’t【] (P307)孟子还用对比的手法米论述这个问题,他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 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 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 扰当豢之悦我口。”。 (P261)这里的 “理”与“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理的潜质”与“义的潜质”。 由于人性的内在性与平等性,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只要 服尧之服,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P276) 就可以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也有成为桀纣的可能性.如果他”服桀 之服 诵桀之言,行桀之行” (P277)的话。 二、孟子对人性的价值判断与导向 事实陈述是要认识事物是什么,目的是要揭示事物的本然状态;而价值判断则是要揭示 事物应该是什么,对人意味着什么 对人有什么意义,事实陈述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与前提。 孟子所认识的人性是由多种要素所组成的复台体 就人性事实本身而言 人性的各个要 素都是构成人性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各个要素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是人性的本然状态 但是.孟子并不停留于此。面对当时复杂的时局.他对人性作出了价值判断,揭示了人性应该 是什么.对人意味着什么,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导向。 孟子对人性作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性善。在与告子关于人性的争辩中,他说:“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_]一(P254)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为善,是因为人性中有恻隐之心、羞.世i之心、 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实际上,作为人性的构成要素.这四者是无善无恶的,它们可发展为 善,也可以发展为恶;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侧隐之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 是消极的.恻隐之心发展到了极端,反而会阻碍人们采取合理与积极的行动与措施 就成了 恶,而不是善了。羞恶之心与辞让之心也是如此。是非之心是一种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能力, 作为“能力”或“工具”更是无所谓善与恶,应用得当就是善.否则就是恶。但是,孟子则认为这 四个要素是人性向善的四个潜质,即所谓的“四端” 它们只会向善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孟子 的思维逻辑是:四个人性向善的潜质(四端)——人性可善——人性为善 所以孟子说:“乃若 其情 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P259) 孟子为了确立自己对人性的价值判断,反复强调上述四个善的潜质,他说:“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弗思耳矣。-[C(P259)按照杨伯峻的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同情之心属于仁.羞恶之心属 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之心属于智Et-(P259)。“属于”不是“等于” 更不是”是”,由“属 于”发展到“等于”与“是”还需要一个过程。孟子称这个过程为“扩充”,所以他说:“凡有四端 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 ” (P80)他还说:“人皆有所不忍 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 为.义也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 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_] (P337 只要充分扩充了人性中的“四端”,就是懂得 了人性,也就是懂得了天性,即所谓:”旱其心者,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0(P 3tl1)这里的“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 尽心”也 就是尽这四心:充分展示了这四心,也就算是知道人性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由于事实上人性不仅是这四心,这四心只是人性构成的一部分,同时这四 12,也只是使人 性具有了向善发展的可能性,孟子将自己的人性价值体系建立在这样一个不可靠的基础之 上,其说服力与可信性就大大降低了。为此.必须为人性(四端)找到更高的、更能使人信服的 本源。西方是到人格化的神那里去找.中国古代则是到外在的“天”那里去找。“知其性,则知 天”就是说天具有“四端”.人的“四端”即人的善性是从“天”那里来的 孟子告诫人们:“I:1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 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P333)尽管追求口目耳鼻体的享受是人 的本性,是人性构成要素之一,但能不能实现则要看命运如何.所以.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不 能将享受的欲望作为人性;而应将仁义礼智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它们是天道,也是人性的 内在要求,是人性中“四端”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有所成就的话,就不能任凭命运的安排,这 一“人性天道”观是孟子对人性价值判断的结果,也是孟子人性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基石。 基于性著的价值判断,孟子在义与利、义与生死之间,在孝与色、富、贵、名之间.在“小 体”与“大体”之间.都提出了明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价值判断的延伸,是孟子人性价值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义与利、义与生死之间的关系 孟子说:“王j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矣。” (P1)作为最高统治者没有必要一开口说利 益,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如果最高统治者一开IS]就说利益,那么,全国上下都会为利益而奔忙 计谋,国家就会大乱,统治就不会稳固。他认为:“辅世长民莫如德。” (P265) 在《告子》(上)篇中,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口 (P265)每 个人都希望生存.生存欲是人的本性,但有比生存更为重的 义”,所以人能够为“义”而舍弃 生命。死是每个人都想要避免的,害怕死亡是每个人的内在本性,但是有比死亡更让人害怕 的,那就是对 义”的违背与侵犯。他认为对利不要执著,违背 义”的利不能取,“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0 (P266)他告诫人们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一 (P141)这里的“广居”就是“仁”,“正位”就是“礼”,“大道”就是“义”。孟子这种豪言壮语激励 着中国历史上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不断地为正义为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2.孝与色、名、富、贵的关系 孝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来源于人性.是人性中“亲亲”(仁) 与 敬长 (义)相结台的产物。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孝的内容有“顺于父母”、让父母高兴、让父母吃好穿好、继承父母的遗志与血脉。孟子将 孝与不孝互相对立,互相印证 他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 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 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P200)孝在漫长的封建社 会里,对社会的稳定、家族的繁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认为,相对孝来说,色、名、富、贵都不重要。在《万章 上)篇中,孟子说.舜受到人民 『__狐 ■_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唐雄山等:孟子关于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人性思想新探 的拥戴,有美女相陪,有不少的财富,为什么还不高兴呢?原因就是没有 顺于父母”;“不顺于 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 女,而不足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优 ” (P2o6) 为了孝,可以抛弃一切荣华富贵与权势 孟子的学生桃应问: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舜会 怎么做?孟子说.舜会将父亲从牢房偷出来,逃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去侍候父亲.把天 子之位当破鞋一样丢掉。kl_(P31 7) 3.“小体”与“大体”的关系 孟子承认占有财富的欲望.占有权力的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根据他的价值判断 与价值导向,君子不应将之作为人性(或者说在君子的人性中不应该让占有权力、土地与财 富的欲望处于主导地位),君子只要将仁义礼智作为自己的人性就行了。他说:“广土众民,君 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雨立,定四悔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 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El 3(P309) 孟子承认追求口、目、耳、鼻与四肢的享受也是人的本性,但君子不应将之视为自己的人 性,而应将仁义礼智作为自己的人性,所以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 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 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D J(P333)孟子把 口、目、耳、鼻与四肢的享受比作“小体”,将仁义扎智比作“太体”。他说:“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ll一(P268—269)他认为:“先立乎 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D](P270) 孟子这种人性价值导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性格,是中华民族精神敏为重要的 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杨伯峻.孟子译洼[M]北京:中华书局.1 960. Facts Stating and Value Judgment —New study on Mencius’S ideology on human nature TANG Xiong—shan ,LI Hong一1ei (1.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Foshan Univers[ty Foshan 528000 China 2 Philosophy'Depa rtment.Sun V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 0275 China) Abstract:Mencius had stated the factors of human nature and discussed the inherence and equality of human natu re.Basing on these,he put forward his judgment and direction on value of human nature,and formed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system on human naturc. Key words:Mencius:human nat ure;facts stating;Judgment on value:direction oil valu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