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以《面积》单元教学为例
作者:陈筱娟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20年第7期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第二实验小学 陈筱娟
数学学科各章节教学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若只关注数学学科单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会造成不同单元数学知识学习的割裂现象,不利于学生把握其中的数学本质,影响学生数学认知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单元整体设计理念,先完成单元教学的整体分析和规划设计,再将其科学细化到各个课时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一、准备分析,把握教学要素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单元整体设计中,要把握各类数学教学要素特点,确保整体设计的针对性。教师围绕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提出的具体要求,把握整体教学方向,并通过不同教材的横向对比,深入解读教材编排意图,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再加工。
《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关注教材编排方式,分析得出该单元教学内容是从面积概念的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在认识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面的感知和认识,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常见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其次,
从学生学情分析来看,面积对学生来说属于全新的数学概念,可以预见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概念认知的误差,与已学的周长等概念混淆。最后,生活中涉及面积表示的生活场景、生活现象不胜枚举,教师以此为切点,确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性活动,为学生新知建构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素材。
二、开发设计,组织教学流程
在教学要素整体把握基础上,教师要通盘规划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流程设计,为单元教学顺利开展指明方向。每个单元的教学流程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教学的系统性,按照整体教学目标内容,把单元教学划分为不同阶段,设定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进而将这些设计细化到课时教学中,特别是跨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关注与其他章节的有效链接,思考该章节所处的具体地位,提高单元整体设计的层次性。
根据准备分析所得信息,教师将《面积》单元整体目标进行梳理,与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相适应,由浅及深的设计层次性的教学流程:首先,结合生活实物感知和画图活动,认识什么是面积,尝试比较面积大小。其次,利用数学故事和观察比较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能够根据物体表面观察和生活经验,运用面积单位大致估算常见生活物品的面积。然后,以单位面积为参照,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灵活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正向、逆向运用,解决基本的长方形面积问题。最后,回顾长度单位换算方法,推导面积单位的换算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评价修正,调整教学方向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面临的多项教学要素,需要协调各方面教学资源,评价修正是单元整体设计中的最后环节,主要体现出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在反思、调整、实践的动态循环下,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质量,使其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打造优质数学课堂。
每个课时结束后,教师都要认真回顾课堂教学流程,评价修正教学设计。例如,“面积单位的换算”课时教学中,课堂最后的巩固训练环节,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换算相邻的面积单位时,还是按照10倍的换算规律计算的。教师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在下一课时的复习课中,将复习重点置于第四小节内容中,引导学生走出认知误区,建立准确的数学知识体系。
加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加快数学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影响单元教学的各类要素,正确处理好单元整体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的关系,提高学生动态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