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稿《两位院士先后逝世:你们走了,而我们医食无忧了》
2021年5月22日双星陨落,我们一天痛失两位院士!
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
吴孟超同志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吴孟超,一个写在外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个的名字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现如今大家都爱用“巨星陨落”形容一位明星的离去,殊不知真正担得起“巨星”一词的人少之又少,应家属要求,运送袁老遗体的车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
袁隆平就是那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他更是在这个物质的客观的世界中真实存在过的
“神”。不仅是他那不胜枚举的科研成果,更是因为那一颗装着天下的心。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享誉世界的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成功培育出来,又一个世界第一!水稻是主要农作物。担着国民口粮重任。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5月,国家科委九局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全面亩产量不断突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攻关目标!“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长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并力推它走向世界。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袁爷爷不仅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要解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做事业做到了梦里,
他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自称“泥腿子。
很多孩子现在都追星,可追的都是歌星,影星这样的娱乐明星。科研一线鲜有人关注。不,不是没有人关注,而是那些关注的人没有时间上网刷流量,没时间去接机。不是不值得,而是他们更明白踏踏实实苦读和科研,才是最好的致敬。 袁隆平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梦还会做下去。后人继往开来,定要实现你渴望的盛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