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1期 植物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吕 品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050017) 张 岩 (河 E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050051) 李建华 陈玉玲 摘要综述。 (川E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50016) 植物细胞G蛋白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植物G蛋白介导的离子通道、细胞增殖、光信号转导等途径进行了 信 ’离子通道细胞增殖光信号 关键词 c蛋白多细胞动物在生物进化中已形成了多种机制来感 2 G蛋白和离子通道 受和适应外界环境,其中有一种进化上保守的机制 ——G蛋白信号转导——在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其亚基组成及分子量大小,G蛋 白可分为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fie G proteins)和 小G蛋白(small GTPase)等。目前人们通常说的G蛋 白主要是指异三聚体G蛋白,它是活细胞内一类具有 重要生理调节功能的蛋白质,由于其生理调节功能有 赖于三磷酸鸟苷(GTP)的结合与水解GTP的活性而得 名。动物G蛋白的种类很多,其在细胞跨膜信号转导 中的作用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植物G蛋白的种 类非常有限,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主要对近年 来植物细胞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进行了综述。 1 植物基因组G蛋白信号分子 1.1 G蛋白偶联受体 目前越南芥基因组中发现了 两种可能的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基因 GCR1和GCR2。1997年,Josefsson和Rask首先报导了 拟南芥GCR1的eDNA序列,Pandey和Assmann的实 验…表明,GCR1与G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参与了脱 落酸(ABA)的信号途径。2007年,Liu等 J鉴定了一 种拟南芥的GPcR——GcR2,证实GCR2和G蛋白 亚基( )共同作用调控ABA的众多反应,进一步的 研究发现,ABA可以与GCR2特异性结合,而且这种结 合符合配基一受体结合特性,表明GCR2可能是ABA 的受体。 1.2 G蛋白0【亚基近十几年来,已在拟南芥(叶片、 根)、燕麦(黄化幼苗)、大豆(培养细胞)、大麦(糊粉层 细胞)、水稻(胚芽鞘)、豌豆(胚芽、叶片、黄化幼苗)、 玉米(根)及菠菜(叶片)等多种植物细胞中检测到了 G蛋白的存在【引。目前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都只 发现了一种Got基因,分别命名为GPA1、RGA1等 J。 1.3 G蛋白B亚基和 亚基 Weiss等l-6』分别从拟 南芥和玉米中克隆到了G蛋白B亚基(G13)基因,分别 命名为AGBI和ZGB1。随后,Jones等 J及Kaydamov 等[ 分别从大麦糊粉层细胞和烟草细胞中也克隆到 了GB基因。在拟南芥基因组中发现两种G蛋白 亚 基(G )基因,它们是AGG1和AGG2 Lg J。 2.1 Ca¨离子通道 Got持续活化基因番茄植株能 促进超极化激活的质膜ca 通道ll0j。细胞外钙调素 (CaM)能诱导保卫细胞胞内ca 浓度([ca ]cyt) 升高,利用G蛋白抑制剂PTX和激活剂CTX处理后发 现,PTX能抑制细胞外CaM诱导的保卫细胞[ca ]浓 度升高和气孔关闭,CTX通过诱导保卫细胞[ca ]浓 度升高来促进气孔关闭,表明细胞外CaM可能通过激 活保卫细胞G蛋白打开质膜Ca2 通道,诱导气孔关 闭[11]。 2.2 K 通道植物保卫细胞K 通道调控是研究的 热点,遗传学和电生理学证据表明植物激素ABA通过 异三聚体G蛋白抑制内向K 通道 3。例如,在拟南 芥Go【的缺失突变体gpal植株中,ABA不再能抑制内 向K 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不能抑制气孔开放。同 时,gpal叶片通过气孔在空气中的失水速度大于野生 型【 J。此外,拟南芥保卫细胞K 通道能被鞘氨醇一 1一磷酸(slP)通过G蛋白偶联的途径进行调控,SIP 抑制野生型保卫细胞内向K 通道,但在Get突变体中 没有作用【l3 J。这些研究均表明G蛋白在植物保卫细 胞K 通道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2.3 阴离子通道 拟南芥保卫细胞阴离子通道能被 ABA和SIP激活。Get突变体gpal消除了SIP激活激 活的阴离子通道,提示G蛋白在该途径中必不可 少【l3 J。ABA调控激活的阴离子通道可能存在着分 支,但可能只有一条途径是GPA1或SIP依赖性 的[坨]。G蛋白调控的阴离子通道在哺乳动物中几乎 没有报道,说明该途径可能为植物细胞特有。需要说 明的是,不是所有的保卫细胞ABA信号分子都与 GPA1相关,只有部分信号途径受异三聚体G蛋白调 控,ABA信号途径中的其他信号通路还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 3 G蛋白与细胞增殖 与在哺乳动物中类似,G蛋白在植物中也能调控 细胞增殖 ¨]。例如,植物激素赤霉素(GA)和油菜素 内酯(BR)促进种子萌发,而ABA抑制种子萌发和幼 苗生长、促进种子休眠。GPA1超表达后,种子萌发对 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1期 GA超敏感;GCRI超表达抑制了种子萌发、促进细胞分 裂[ ]。相反,gpal和gcrl突变植株表现出种子萌发 对细胞外GA和BR不敏感,即种子萌发率降低ll 。 gpal对ABA超敏感,即加强了ABA抑制的种子萌发, GPA1互作因子PIRIN1突变体也对ABA超敏感,这表 明PIRIN1可能是该反应的效应器1 。这个结论与气 孔运动中,gpal对ABA不敏感大相径庭,提示对于某 种特定的信号分子而言,不同种类细胞中GPA1的功 能不同。 / ( ̄PA1和AGB1在分生组织的表达量较高,分生组 织保持了干细胞无限生长的特性。gpal幼苗胚轴较 短,导致胚轴细胞数目减少,gpa[还表现出叶片表皮细 胞数目减少,有丝分裂降低。在细胞分裂中,GPA1超 表达的表型与生长素引起的细胞分裂表型一致,GPA1 超表达引起细胞核增大【I4 J。水稻矮小基因(Dwaoq) 突变体dl在节问伸长过程中降低了对赤霉素(GA)的 敏感性而导致植株矮小,但在其他有生长力的组织中 表型和野生型一致【I8j。 4 G蛋自与光信号 光信号转导是G蛋白参与的信号转导中最早研究 的途径之一。早在1987年,Hasunuma等发现浮萍蛋 白提取物GTP结合活性能被红光或远红光抑制,提示 可能有G蛋白参与光信号转导。Chua实验室利用细 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发现了异三聚体 G蛋白在光敏色素反应中的作用。显微注射燕麦纯化 光敏色素A(PhyA)到单个胚轴细胞后,这些细胞部分 恢复了被红光/远红光抑制。同时,注射G蛋白抑制剂 GDPI3S和PTX,削弱了这个反应,而单独注射G蛋白 激活剂GTP ̄,S则可以促进该反应。 Okamoto等_I 从分子水平上直接证明异三聚体G 蛋白参与了拟南芥发育过程的光调节。他们构建了拟 南芥转 超表达株系wC.a和c ,它们受DEX(dexa. methasone)诱导的糖皮质激素启动子调控,转基因幼苗 下胚轴伸长调节表现出对光(远红光、红光或蓝光)的 超敏感特征。进一步在光敏色素相应突变体的背景下 超表达Ga试验发现,对远红光和红光的超敏反应分 别需要光敏色素A(phyA)和B(phyB)的参与,且在远 红光一光敏色素A(FR—phyA)的信号转导途径中,C 蛋白可能参与植物光反应的关键蛋白FHY1介导的通 路。 综上所逑,尽管还有诸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深 人研究,但已有资料足以显示,植物异三聚体G蛋白至 少起了三方面的作用:介导离子通道、细胞增殖和光信 号转导途径。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多种 技术的综合运用,植物G蛋白信号转导的研究一定会 ・3・ 有飞速的发展。 (:i:为通讯作者) 圭要参考文献 [1]Pandey S,Assmaan SM.2004.The Arabldopsls putative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CR1 interacts with tile G—protein d subunit GPA1 and regulates abscisic acid signaling.11le Plant Cell,16(6): 1616~l632 [2]1 iu X,Yne Y,Li B.et a1.2007.A G plotcin—couplde receI)tor is a plasma Inelnllrane reee|’tt"for the plant hormone abscisic acid.Set— el'toe,315(27):1712~l716 [3]Asslnann SM.2002.Heterotrimellc and tlnconl’entional G FP hinding proteins in plant cell sinruling.The Plant Cell,sup:¥355~¥373 [4]Ma H,Yanofsky MF,Meyerowitz EM.1990.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t,f GPA1.a G protein a~subunit gene from Arabi— dopsis thali,ora.Pr ̄eedl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87 (10):3821~3825 [5]lshikawa A,Tsubouchi H,1wasaki Y,et a1.1995.Moleculm‘clordng and charactefizatinu of a eDNA for the d snbtnfit of a G protein form rice.Plant Cell Physiolo ̄,,36(2):353—359 【6]Weiss CA,Garnaat CW,Mukai K,et a1.1994.Imlath,u of e1)NAs encoding guanine—-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beta—・subunit homo- logsform maize(ZGB1)and Arabidopsis(AGB1).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91(20):9554~9558 [7]Jones KA.1998.GABAB reeepto ̄function as a heteormefic assem- bly of the subunits GABABR1 and GAIIABR2.Nature,396(12): 674~679 [8]Kaydmnov C,Tewes A,Adler K,et a1.2000.Molecular character- ization of cDNAs encoding G protein a and B—subunils and study of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la expression patterns in Nicotiana plumbag- lia.Acta lliochimiea et Biot ̄hysica Sinica,1491(1—3):143— 16O [9]Mason MG,Bolella JR.2000.Completing the heterodimer:i ̄lation and eharaeterir ̄ation of all Arabidopsis thaIiana G protein 一subunit eDN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97(26): 14784~14788 [10]Aharon GS,Snedden WA,Blumwald E 1998.Activation of a plant plasma menlbrane Ca“channel by TGat,a heterotrimerie G protein d—subunit homologue 21 [11]Chen YL,HuangRF,XiaoYM,et a1.2004.Extracellular calmod ulin—-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is mediated by heterotrinmrlc G pro— teln and H2O2.Plant Physiology,136(4):4096~4103 [12] ang xQ,Ullah H.Jones AM,et a1.2001.G protein regulation of ion channels anti abseisie acid siugal in Arabid ̄psis guard cells. Science,292(5524):2070~2072 [13]Coursol S,F L一^t,Le Stunff H,et aj.2003.SphingotitJid signa1. 1ing in Arabidopsis guard cells inxolves heterotrimerie G proteins. Nature,-123(6490):651~654 [14]Ullah ft,Chen JG,Young JC。ct a1.2001.Mlxtutation of eell pro. 1iferation by heterotrimerie G protein in Arabidopsls. ̄ienee,292 (5524):2066~2069 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1掉 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陈飞雪 (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包头014010) 摘要对近年来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生物活性物质进展 关键词 内生菌1 内生菌的概念 以外的许多植物都含有产紫杉醇的内生菌,包括2种 柏木属植物(Taxodium distichum[ 、Wollemia nobil. is E5』)、一种茜草科植物(Maguireothamnus speciosus)及 Bary于1886年最早提出了内生菌概念。植物内 生菌是指生活史中某一阶段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 物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一类微生物,主要可分为 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及内生放线菌¨J。内生菌广泛存 在于几乎每一种植物中,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与 植物宿主之间形成了和谐的生态关系。宿主为它们的 欧洲榛的栽培变种(Corylus avellana .)等。 除紫杉醇外,还发现多种由内生菌产生的抗肿瘤 物质,如来自弗罗里达榧树(Torreya taxifolia)的内生 真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产生的torreyanicacid,可 以诱导细胞凋亡l_6j。此外,还有长春碱、长春新碱、喜 存在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而内生菌则赋予宿主抗菌、 抗病毒、抗干旱及抗虫等特性,有的还能产生生长激 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通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内生菌可 能与宿主发生基因交换,在某些药用植物的内生菌中 也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物质。植物 内生菌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植物 树碱、球毛壳素,以及鬼臼毒素类似物胞松素类化合物 等。 尽管由于体外发酵产量低或毒性较强等原因,由 植物的内生菌产生的抗肿瘤物质还未进入生产阶段, 然而这类物质在抗肿瘤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方面的良好 前景已显露。 内生菌的开发利用对农业、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2内生菌的分离 3.2抗茵抗病毒物质的天然物质。 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内生菌能 够产生抑制和灭杀植物、动物和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 王伟等人在核桃的根、茎、叶、果中分离得到21株 内生真菌,对5种供试菌都具有抑制作用 。周国英 等从健康的油茶叶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油茶炭疽病具 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Y13,该菌对黄瓜枯萎病 首先根据目的内生菌的性能和研究的目的选择适 宜的宿主植物,如药用植物体内往往含有能够产生药 物的内生菌;抗虫害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对病虫害具有 防治作用的内生菌;污染物环境下生长的植物中可能 筛选出污染物降解微生物。此外,还应在不同生长时 期对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采样,如根、茎、叶、皮等。 3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物质 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茶叶枯病菌4种 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李萌等【 j于 2003年从油菜和芹菜中分离出对蔬菜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50lani)、直啄镰刀菌(Fusarium ortho— ceras)、苹果黑腐皮壳(Valsa nmli)有拮抗作用的18株 内生菌。 3.1抗肿瘤物质1993年,Stierle等人首次从短叶红 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能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j,引起 了人们从植物内生菌中寻找抗肿瘤及其他活性物质的 研究热潮。随后Wang等从云南红豆杉(Tax. yun- nartensis)和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中分离出紫杉 醇或紫杉烷类似物 3。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红豆杉 [15]Apone F,Alyeshmemi N,Wiens K,et a1.2003.The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CR1 regulates DNA synthesis through activation 此外,已经发现侵染内生真菌的草遭受到真菌病 害影响的程度远远低于没有感染内生菌的草 ,证明 lares seed germination and early seething development.The Plant Cell,15(7):1578~1590 of ph0sphatid vlinositol—speciifc phospholipase C.Plant Physido— gY,133(2):571~579 [18]Ashikari M,Wu J,Yano M,et a1.1999.Rice gibberellin—insert— sitive dwarf mutant gene lhoa encodes the oc—subunit of Gri P— binding protei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6]Chen jG,Pandey S,Huang J,et a1.2004.GCR1 acts independ— ently of hetemtrimerie G protein in response to brassinosteroids and gibberellins in Arabidopsis seed germination.Plant Physiology,135 96(18):10284~10289 [1 9]Okamoto H,Matsui M,Deng XW.2001.Overexpression of tim he— temtrimerie G—protein a suhunit enhatlees phytochromemdialed in— hibition of hypocotyl elongation in Arabidopsis.The Plant Cell,13 (2):907~915 [17]Lapik VR,Kaufman LS.2003.The Arabidopsis cupin domain pro— tein AtPinnl interacts- ̄ith the G protein a subunit GPA1 and regu— (7):1639—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