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作文素材 巴金】
人物整理Ⅰ——巴金 个人简介 爱国主义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语录:1.“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2.“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就是生命的花。”
3.“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
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巴金幼时,一次帮家里的轿夫老周烧火做饭,老周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巴金晚年对记者说:“我几百万字的作品,还不及老周的八个字。”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为了革命,为了正义,奉献自己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在他自己那一条路上的确是伟大的。他因为看到眼前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态,耳朵里听不惯民众底苦痛的呼声,所以,他也要求革命。而革命必会使一个伟大人物死亡的,所以他的杜大心死亡了(《灭亡》),他的革命的人物毁灭了(《死去的太阳》),以后他又为着正义而需要《复仇》,为着一个民族底被践踏而作着《海底梦》,为着大众底不平而有着他的《沙丁》和《雾》。总之,他的一切的著作都是感人间底罪恶而苦恼,为全世界的人类的不幸的命运而痛哭。而且他的每
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自然,他的思想如何,当属另一个问题。但可以保证的是:他绝没有一般所谓普罗作家底臭味,尤其很少“口号”和“标语”,和等等色色的所谓“正义意识”。如象听见别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便斥为是思想落伍,这一类的下流习气,更可以说是绝对没有。
生命在于奉献
《一封乡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时
间,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艰苦的生活
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底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甘于平凡,淡泊名利
《一封乡书》: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珍惜光阴,用功学习
《一封乡书》: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要走到路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 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 坚持锻炼,身体是一切的根本
巴金年轻时只顾写作,身体并不太好,1927年他在法国患肺病后,天天到田畔河边散步,一年后就好了。回到祖国后,每年都要出去爬山锻炼,杭州的南高峰、北高峰都有他的足迹。进入老年后,他为了锻炼腿,每天早晨六点半起来,七点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另外,他每天上楼写作,下楼活动,上楼睡觉,下楼吃饭,有意地多上下几次楼梯,以达到锻炼腿脚的目的。他1982年摔断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疗,但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身体恢复得比一般老人快。
巴金评价冰心
他曾说:“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对冰心的赠言,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他人评价巴金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在他百岁寿辰的那一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有你在,灯亮着
《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篇二: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500字
-1999年,国际编号为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我是巴金先生最忠实的粉丝,尽管我仰慕郭沫若的才华,
鲁迅的笔风。但我最喜爱巴老的作品,从“小狗包弟”到“海上的日出”从“寻梦”到“做一个战士”。每一篇都是那样娓娓道来,由浅入深。给我无穷的遐想和共鸣。当我困难时,我读到:可惜你从来没有见过海。海是那样大那样深。它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尤其是在它起浪的时候。当我努力却看不到结果极度丧气时,你说出:做一个战士是不知道萎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石摔倒,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当我好高鹭远时,你真诚的道出: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正是这种纯粹无私的爱支撑你在宇宙的长河里濯濯升辉。“巴金星”我心中的明星。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当太阳落下帷幕时,总有黑夜的降临;当白天的喧哗悄悄逝去时,总有宁静的到来;当炎炎夏日被瑟瑟秋风取而代之时,总有残叶的飘零。
《家》,这本书中描述的大家族公馆中,是四室同堂,本该是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会充溢在这个富有的家庭之中,然而对于公馆中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黑洞洞的家庭。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家》中三位善良、单纯的女性就是悲剧。
梅是旧式才女,她与觉新青梅竹马,但是最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觉新的软弱,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高老太爷的独霸,不管是谁的原因,最终还是因为他们处在的那个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封建婚姻使梅失去了心爱的觉新,使她在身体被病魔缠绕时,又被精神之痛压在下面,直到抑郁而死。
瑞珏是温柔贤惠的一名女子。如果有人说是因为她抢夺了觉新而致使梅死去,那我可不赞成。因为瑞珏并不知觉新与梅相爱,并且瑞珏也是受害者。她因为被高老太爷抽签抽中而成了高家媳妇。瑞珏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嫁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也许是风度翩翩,也许是性格古怪,也许是体弱多病。珏带着自己无限遐想嫁进高家。珏的温柔贤淑打动了觉新,并且为高家生下一个小男孩。本该是享受着大少奶奶的待遇,却因在高老太爷时逝世时怀着第二个孩子而被逼住到了破旧且远离高家的小屋中,最终因为难产而死。
鸣凤是一个充满天真、善良的女孩,虽然是高家的下人,但是清秀的脸庞,单纯的性格可以让人忘却她的身份,这也使得叛逆的三少爷觉慧爱上她。的确,她很动人。在鸣凤身上也许没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她是那么容易接近。没有姨
太太们那种高档的胭脂水粉,小姐们俏丽的服饰,简单让她变成觉慧眼中黑压压的高家的一个亮点。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女孩却被高老太爷当成物品,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山为妾。鸣凤或许是三位可怜的年轻女性之中
最勇敢的一位。她用投湖自尽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不管是成为婚姻制度牺牲品的梅,还是死于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瑞珏,甚至是为封建家奴制度所迫害的鸣凤,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封建家长制的存在。从小说表面来看,似乎高老太爷是罪魁祸首。其实高老太爷在大家族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封建家长制一样。在高家没有人被允许与高老太爷顶撞,也没有人敢违背高老太爷的一切命令。这样的高家,这样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残毁、深渊、懦怯、黑暗。
看着三位年轻女性因为高老太爷的存在而成为这个家族的牺牲品,我开始愤恨,我假想着或许有一天,高老太爷逐渐从高家失去影响,那这样雷同的悲剧就不会再出现。然而,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在
《激流三部曲》的后面又出现了觉新兄弟的继母的娘家人来到成都,
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无力帮助。这是又一幕悲剧上演。可是又有谁能改变呢?即使高老太爷不存在了,可是另一个象征着封建家长制的老太爷会出现。
我想,这就印证了觉慧在旧历年给人施舍时的想法,即使他今天能够因为觉慧给的钱而生活下去,然而以后却还是会挨饿。
封建家长制度就像恶魔,徘徊在中国旧式社会中。在黑暗中,似乎一切都变得渺小,一切都变得奴服。但是觉慧勇敢地逃出家庭并且获得了自由。这也许就是那黑暗中微弱的星光吧。
现在,中国已不存在这样的制度了。我要感谢像觉慧那样黑暗中的星光。即使当时是那么不起眼,但最终成就了现在的光明。 我永远坚信:黎明前是最黑暗的;在宁静中暴发的是最大的喧哗;叶落归根,枝条上总会有新芽的绽放。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去世。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的他,并没有被封建腐朽思想所侵蚀,“五四运动后,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封建运动。19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到外地求学,27岁那年他赴法留学,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灭亡》,这部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群青年反对军阀专制统治所进行的种种革命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极富正义感又有着献身精神的悲剧人物,巴金将他塑造为一名悲剧英雄。他的抗争精神,他撕心裂肺的呼叫,让当时的文坛为之一振,这篇小说终于让读者看到自己的英雄,尽管在黑夜绝望呼叫的英雄。
1931年后,巴金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4月他发表了长篇小说《家》,随后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小说《家》,随后与《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家》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以“五四”浪潮波及到四川为背景,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历史,小说描写了几
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但他不是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直指向了专制主义。
抗战爆发之新中国成立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此时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氛围忧郁而悲哀,如短篇小说《废园外》写作者走过一个废园,想起了几天敌机轰炸昆明,炸死园内的一个深闺少女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平凡但又有着一股巨大的伤感。
巴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从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上与以后相比并不是那么精美圆熟,但读他的作品让人感到一个纯情的、忧郁的年轻人,在没有终点的苦旅中拖着苦难的身影,艰难跋涉,如杂
文《龙》中描写的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作者在文中说,”我走进深山大泽,仅有一根手杖做护身武器,我用它劈荆棘,打豺狼,它还帮我等高山踏泥沼,我脚穿草鞋可以走过水面而不沉没……”文中深刻表现了作者手中握着笔与封建专制与人民的敌人斗争,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生命,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斗争给世界带来光明。
巴金的一生平凡而又曲折,在《在怀念肖珊》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与妻子肖珊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全文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文章开头作者想到了六年前妻子肖珊逝世之时,首先让人为之一痛,作者说他当时想倾吐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知道如何去倾诉,执笔三四个小时而写不出一个字,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他该受到多大的打击,但他并为被击倒因为他要与这些反对派斗争,直至看到中国富强的那一天。
【篇三:我眼中的巴金】
我眼中的巴金
——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
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我的脑海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作家,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但最能打动我的中国作家是巴金。初次了解巴金是通过高中课本,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巴金爷爷的《小狗包弟》。巴金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就对自己进行了深刻地解剖,他痛苦地回忆着“文革”的往事,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之所以称他为巴金爷爷,是因为我也有一位和巴金爷爷一样经历了“文革”的爷爷,我十分敬爱我的爷爷。而我每次在看巴金的作品时,总感觉在他的作品里能够找到爷爷的影子。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我一直喜欢着他的文章,也十分地敬爱他,就像我的爷爷一样。
一颗火热赤诚的心——眷恋祖国的情绪
“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这是他说的一句话。在他心里,祖国和人民永远是最重要的。他曾说过:“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是啊,他就是这么一个一心想着祖国和人民的作家。他真诚,讲真话,写真感情。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曾经看过一些有关巴金爷爷的传记,传记里说他年事已高时骨折过好几次,但是他仍笔根不辍,一直坚持写作《随想录》。他心里想着要把十年浩劫的反思写下来,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位作家不可逃脱的责任。
历史充满着许多误会,就如他总在说做一个作家并非自己的初衷一样,或许他并不想承受这么多东西,然而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偏偏又让他遭遇到那么多。从年少气盛,到老年的心平气和,这似乎是自然规律,许多老人历经风雨早已波澜不惊了,但巴金做不到这些,他内心中依然有着惊涛骇浪。时时拍击着他,时时警醒着他。对于文革中活下来的人来说呢,不能说他们如何如何,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是文化浩劫过后,像巴金那样沉浸在反思中的人便很少了。在巴金羸弱的身躯尚能提动笔时,他完成了《随想录》、《再思录》和译作《往事与随想》。而后来巴金的身体已经无法控制,头脑也不大清醒了。连他自己都觉得长寿其实是一种折磨。而我作为他的一个忠实的读者,我在阅读他的文字的同时,更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人——这个比我们更孤独和更痛苦的人。苦难,一方面在困扰着人们,但另一方面又在激励着人们不断冲出社会与人性的枷锁。 一个至情至性的他——地道的性情中人
“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太远了。”这是巴金爷爷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令我感动了许久的一句话。巴金爷爷和萧珊奶奶恋爱了八年,相守了一生。两位老人在一起的28年里,他们没有红过一次
脸,没有吵过一次架,双方都没有闹出任何绯闻,他们始终相濡以沫、相敬以宾。巴金和萧珊婚后的四五年中仅有两次小别。此外他就不曾离开过上海,不曾离开过萧珊和女儿小林。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这是萧珊第一次对巴金说离别,巴金用手轻轻地捂往萧珊的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存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从这些往事可见,说巴金爷爷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实在是极好的。冰心奶奶也曾评论他:“巴金先生是一个可敬可佩之人,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妻子、爱孙儿,他的整个人生都贯彻了满满的爱。”归根结底,
爱是基础,一切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由此展开。萧珊死后,巴金的心灵一直饱受煎熬,痛苦在心里滋生、蔓延。正
是冰心奶奶的出现,她不断地安慰巴金,并给予他心灵上的指导,最后使得他走出了人生最低潮的阶段,他们也因此成为了莫逆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巴金爷爷与冰心奶奶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人们颂谈一段佳话,或许正是由于巴金的真才彻彻底底地感动了冰心奶奶吧!
就是这样一位博爱的作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像巴金这样的男子,本很容易演绎出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像同时代的徐志摩,郁达夫那样。可是恰恰相反,巴金的爱情,不绚丽,不夸张,但他却以朴实、诚挚的性格为自己找到了幸福、温暖、安稳的家。巴金死后,他的骨灰和妻子的骨灰一同洒向大海,他的夙愿终于成真了。最后,他选择了拥抱大海,因为在大海深处有他自己的灵魂,他是渴望自由的,他把自己的灵魂和妻子的灵魂一起交给了大海,从此,他不再有牵挂。因为,在大海深处有一个人会始终陪着他,那就是——萧珊。 一根讲真话的芦苇——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巴金爷爷一生坚持写作,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思维不受任何党派的约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随心所欲,但正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真,他写出来的文章越是感人肺腑。在现代作家中,巴金是一个非常喜欢“自剖”的人,但可能也是受误解最多的人,比如关于他的信仰,比如关于他提倡的“讲真话”??人们至今仍议论纷纷。这是正常的,也用不着过早地去下什么结论。但有一点,我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去怀疑,那就是他那颗赤诚的心,理解一个人,首先要贴近他的心。这也正是我们努力要做的事情。他不喜欢“名人”这顶帽子,他需要的是安静。在“文革”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我不知道这位老人是靠怎样的意志力坚持下来的,我只知道,老天爷是不会亏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起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巴金爷爷注定不会被“文革”的洪流所淹没,他挣扎着,奋斗者,抗争着??
就我所了解的老作家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人像他这样,在晚年时,内心还那么的不平静,还这样揪着往事拽着痛苦不放。或许正因为这样,反而使得这
体弱多病的老人,在他的垂暮之年迸发出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他要表白,他要倾诉,他要高呼。他自己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不反思,不用文字反思,我就会做噩梦。”无数的梦使他心力交瘁,使他夜夜不得入睡,想念妻子的那种痛苦心境在黑夜中被无情地放大,回忆在残忍地撕扯着这一切,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因为梦,他的心更敏感,也更充实。
关于巴金爷爷,我的心里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说。我眼中的他,有时像孩童那般天真,有时又如被阳光折射后的小水珠,那么的晶莹剔透、完美无瑕。他是21世纪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展现出社会的狰狞面目,无情地批判着那些丑陋的人们。他激荡于生命的洪流中,生的目标就是丰富的,不断完善的。他是我们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一切的真善美在他的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说假话,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他证明了一个真实的社会,一种真实的人性。他就像一只扑火的飞蛾,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他甘愿走向死亡。他又如一个黑暗里的一个灯泡,给迷茫的人们带来无限的光
明。他希望自己永远发光发热,他希望温暖洒落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啊!我敬爱的巴金爷爷,你就是一位可爱又可敬的老人。你是一个真人,一个善人,一个美人!最后,就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巴金爷爷的作品吧,并在心底默默地祝福这位可敬的老人、可爱的老爷爷吧!这就是我眼中的你,虽然您已离开这个世界,但您的精神将激励着无数的我们。最后的最后,我想诚挚地向您问一声好——“巴金爷爷,您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