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民间游戏活动石头剪刀布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游戏目标,游戏过程,游戏反思等内容,学习用脚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石头剪刀布教案吧。游戏目标
1、学习用脚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
2、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游戏过程
一、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
1、小朋友有没有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怎么玩的?(引导
幼儿复习游戏规则:石头赢剪刀,剪刀赢布,布赢石头)
2、今天我们又要来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不过今天要用脚来做石
1
头、尖刀和布。
3、带领幼儿学习动作:两脚左右开立是布,两脚并立是石头,两脚前后开立是剪刀。
4、交代游戏规则:两个人一起玩,在起点处面对面。先原地一边跳一边喊:“石头、剪刀、布”。喊到最后一个字是就各自做动作,如果两人动作一样就重来。谁赢了就向终点处跨一步,谁先到终点就是谁赢。
二、引导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三、评价游戏结果,结束游戏。
游戏反思:
《石头、剪刀、布》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游戏,很多孩子都爱玩。本节课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趣味性强,不仅能锻炼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还能训练幼儿快速的反应能力。他们多习惯于用手来完成,但如果用脚来做这个游戏,却比较陌生。
活动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且贴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不但锻炼了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训练了幼儿反应的灵敏性,同时使他们体验到了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 扩展阅读民间游戏“石头剪子布”的数学化应用
“石头剪子布”是一个广泛流行、老幼皆知的民间游戏。怎样让大家都熟悉的民间游戏更好地发挥作用,应用到数学领域,把数学知识渗透进游戏,提高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我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作一阐述。
2
场地游戏“石头剪子布”的数学化应用
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把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数学知识渗透进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幼儿都很喜欢,很快就理解了起点和终点。场地游戏“石头剪子布”分三个层次进行设计。1.感知起点和终点。在场地上画两条不同颜色(如红黄两色)的平行线,两线之间的距离以5步左右为好。请小朋友先站在红色线上,告诉幼儿这里是开始的地方,也就是起点,待会儿我们要走到对面黄线上,那里就是终点。然后和老师一起一步一步从红线走到黄线上。走的时候,老师可以边走边说“一步一步走呀走,走到终点停下来”。这样可以给小朋友几个暗示,一是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的,二是到了终点就不要再走了。2.知道起点和终点可以互换。到了黄线上,也就是到了终点,一次游戏结束。然后可以再第二次游戏。这次以黄线为起点,开始游戏,红线就是终点。这样反复游戏,小朋友就自然理解了起点和终点可以互换的现象。3.起点和终点的实际应用。男女小朋友分成两组进行对面行走游戏,男小朋友以红线为起点,女小朋友以黄线为起点开始游戏。两组分别选一个组长,两人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赢的一方集体向前走一步,另一方停走一次,直到一组小朋友先到终点为止。这个游戏可以集体玩,也可以两人一组玩。小朋友能够自由结伴、自主游戏、反复练习,非常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倡的动态数学观。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在游戏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了一个思考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在机械地记忆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棋盘游戏“石头剪子布”的数学化应用
在整个幼儿时期,数学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头脑中的一个抽象的逻辑体系,它必须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棋盘游戏“石头剪子布”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中介手段。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设计的棋盘游戏“石头剪子布”凸显出操作简单、形象有趣的特点。操作简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方格棋谱,路线简单明了。二是从起点
3
到终点,走步次数控制在6~8步,这样既能让幼儿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又能保证幼儿兴趣的自然延续。三是游戏方法简单,两人玩“石头剪子布”,赢的向前走一格,输的不走,反复玩到一方先到终点结束。形象有趣是指起点和终点各使用幼儿熟悉的形象“代言”。如设计成水果棋盘,一方代表苹果,一方代表梨子,苹果和梨子到对方家里去做客,比比谁先到。这样就有了情景性、情节性,可以大大提高小朋友参与的兴趣。这个游戏包涵了很多数学知识,如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与运用,对位置的感知(我的棋走到哪里了),对数量“1”的了解应用(一次走一格)等等。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从动作开始,建立在具体实物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和应用活动,对他们数学认知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总之,对民间游戏“石头剪子布”进行数学化设计和应用之后,赋予了民间游戏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又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求新求变,努力让教学闪烁智慧,充满创意。幼儿游戏:“石头剪刀布”和“一起来钓鱼”
石头剪刀布(适合小班)
目标:
1.了解石头、剪刀、布之间“一物克一物”的关系。
2.观察所搭物体的高与低,比较所用材料的多与少。
3.能按规则开展游戏,愿意找同伴一起游戏。
准备:
4
1.选择或自制红、绿骰子各一个,在骰子的六个面分别贴上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的图案。
2.选取红、绿两色形状相同的乐高积木各10块(也可用其他材料替代),并将其分别放入两个小盘子内(如图1)。
玩法:
玩法一:
1.游戏开始前,两个幼儿任意拿一个骰子,拿红骰子的代表红方,取用放有红色乐高积木的小盘子,拿绿骰子的代表绿方,取用放有绿色乐高积木的小盘子。
2.游戏开始,两个幼儿面对而坐,各持一个骰子一起念“石头剪刀布”,念完“布”后马上投出骰子,然后观察骰子朝上的一面是什么图案,如果图案分别是“石头”“剪刀”,则“石头”胜出;如果图案分别是“剪刀”“布”,则“剪刀”胜出;如果图案分别是“石头”“布”,则“布”胜出。每轮获胜的一方可以在自己的小盘子内取出一块乐高积木并垒高,以此类推(如图2)。如果图案相同则重投。
3.如果一方小盘子里的10块积木全部用完了,一轮游戏就算结束。最后比一比获胜的一方所垒的积木高楼比另一方多垒了几层(如图3)。
玩法二:
两名幼儿面对而坐,一边念“石头剪刀布”一边投骰子,玩法同上。获胜的一方可以
5
取一块乐高积木垒高,二人共同用积木盖一幢高楼。最后看一看所盖的高楼有几层,比一比是红色积木多还是绿色积木多,多多少。
规则:
1.游戏时,两名幼儿一起念“石头剪刀布”,念到“布”时投骰子。
2.如果两名幼儿投出同样的图案,则重投。
3.若一方骰子投落到地上,需停投一次。若一方骰子连续三次投落到地上,则要拿走一块已搭积木,将它放回小盘子里。
评析:
小班后期,幼儿已不再满足于平行游戏,开始萌发与同伴共同玩需要遵守简单规则的游戏的意愿,“石头剪刀布”就是教师为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而设计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能获得对规则游戏的认知与体验,而且可以感知和理解石头、剪刀、布之间的相克关系。
教师将“获胜方取一块积木垒高楼”的情节融入游戏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记录自己的游戏成果,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手口一致数数、比多少、比高低”等有关数学的学习与自发练习。两种不同的玩法可以满足不同游戏水平幼儿的需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能力,积累初步的竞赛经验,为日后开展规则游戏打好基础。在幼儿熟悉这一游戏规则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直接用猜拳的方式来玩这一游戏。一起来钓鱼(适合小班、中班)
6
目标:
1.通过游戏锻炼手眼协调能力,通过对图形、颜色、花纹等的辨别发展观察力。
2.体验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准备:
1.制作立体小鱼20条左右(如图4).鱼身上有横条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案。
2.拼接起来的大河场景(如图5)。
3.若干个画有不同图形、颜色、花纹提示的纸制小鱼池(如图6)。
4.钓钩盘系上4根绳子,钓钩盘下可挂鱼钩(如图7)。
玩法:
游戏时,幼儿两人用双手分别拉住钓钩盘上的4根绳子,合力移动钓钩盘,用这个钓钩盘下的鱼钩去钩“小鱼”身上的圈,尝试将“大河”中的“小鱼”钓起,并观察所钓到的“小鱼”身上的图形、颜色、花纹,根据某一特征将“小鱼”送到相对应的“小鱼池”里(如图8~10)。游戏反复进行,直至把“小鱼”全部钓完。
规则:
7
1.游戏中,幼儿双脚可移动,但不能踏人“大河”和“小鱼池”,否则犯规,游戏重新开始。
2.游戏时,幼儿不得用手去触碰“小鱼”和钓钩盘,否则停玩一次游戏。
3.幼儿钓到的“小鱼”要根据其特征送到相应的“小鱼池”里才算成功,才可继续游戏,否则要把“小鱼”重新送回“大河”里。
评析:
这则游戏由传统的钓鱼游戏改编而成,其设计的亮点有三:
其一,让幼儿通过双人双手牵绳玩钓鱼游戏,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幼儿通过反复探索,可对动作幅度、用力轻重、距离远近、钓钩高低、行进方向等作相应调整,从而领悟到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其二,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游戏材料充分体现了教育价值。首先,鱼钩有大有小,幼儿可自主选择,不同大小的鱼钩对幼儿的挑战是不同的;其次,“小鱼池”和“小鱼”身上的图形、颜色、花纹的设计隐含了教育意图。幼儿需要仔细观察“小鱼”身上的特征以及“小鱼池”的特征并进行匹配,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将“小鱼”送回“小鱼池”。第三,答案的不唯一性使游戏更具挑战性。例如,黄绿条纹的“小鱼”既可以送到条纹图案的“小鱼池”里,也可以送到黄绿颜色的“小鱼池”里。
其三,游戏规则的设计符合小班、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合作游戏中往往会因求胜心切而顾此失彼,导致犯规,而“脚不能踏入大河与小鱼池”“手不能触碰小鱼与钓
8
钩盘”的游戏规则,便于幼儿自我检查与互相督促,有效提高了幼儿遵守规则开展游戏的意识。中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变石头教案 中班音乐游戏活动变石头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流程,活动过程,个别化活动,活动反思等内容,根据音乐,学会模仿各种小动物动作,音乐停止,保持原先动作,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变石头教案吧。
设计思路:
最近,我们班正在进行《熊的故事》主题活动,主题目标是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述故事情节,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进行比较或匹配。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熊这一动物形象,于是又给孩子们听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有的幼儿会不自觉地扭动自己的身体,做各种舞蹈动作,看到有小朋友在这样做,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纷纷模仿。于是,我就利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在结合子主题“变石头”里,扮成各种小动物,跟着音乐边唱边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音乐一停,马上就变成“动物石头”,作一相关动物造型,动一下,就被“熊”抓走。
活动目标:
1、根据音乐,学会模仿各种小动物动作,音乐停止,保持原先动作。
2、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9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熊头饰一只、创设一个“熊”的家
活动流程:
热身运动—音乐游戏《变石头》——放松整理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小鸟喳喳叫,小兔蹦蹦跳,今天树林里面真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往树林走,采上几朵鲜花,再来跳一跳。要是大熊走过来,大家可别乱跑。
2、师幼共做热身运动
跟老师一起来学小鸟飞,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学小鱼游泳,尾巴甩一甩,再来学蝴蝶飞,飞到花丛中。
二、音乐游戏《变石头》
1、幼儿复习音乐,可以跟着音乐做一些动物动作
10
2、教师介绍规则:我们边听音乐,边做各种动作,也可以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做,音乐一停,你们马上就不动,变成一个石头,要是动了,就要被熊吃掉,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3、教师扮演“熊”在家里睡觉(也可以请一个小朋友扮演熊,来看哪个小朋友动了)幼儿进入创设的情景进行游戏。
4、师幼游戏。(音乐一停,要马上不动哦,动了就要被熊抓走的)
5、再次游戏。谁坚持到最后拉,那他就是冠军,我们为他拍拍手。
三、放松整理
1、一起数数熊吃掉了几个小动物?
2、让我们擦擦汗,抖抖手,踢踢脚来放松放松。
个别化活动
一、区角活动
1、在计算角,投放一些熊的图片,让幼儿进行数数,或者提供些颜色不一的熊,让幼儿给小熊进行排队。
2、在美术角,提供些参考图片,让幼儿自己画小熊。
3、在音乐角,听音乐做各种动作,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配上舞蹈动作,自编自
11
演。
二、参观活动
给幼儿参观其他班幼儿或者哥哥姐姐做游戏时的情景,了解做游戏要掌握的规则。
个别活动引发的兴趣及经验:
个别幼儿:个别幼儿对音乐游戏不是很感兴趣,但音乐也不敏感,听到音乐停了,还再动来动去,即使不动了,坚持的时间也不长。
多数幼儿:多数幼儿非常喜欢音乐游戏,听到音乐停了,马上不动,而且还会摆不同造型,这次是站着的,下次就是弯着,每次都变换不同动作进行游戏,而且坚持的时间很长,真像个石头人。
教师分析并对照自身资源
个别幼儿: 个别幼儿对游戏很敏感,很快就掌握了游戏规则和要领,只要老师说一遍,就领会了教师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哪怕有别的小朋友逗他,他都不会动,游戏意识非常强。
多数幼儿:多数幼儿喜欢做游戏,但规则意识不是特别强烈,需要老师语言上或动作上的提醒,比如说音乐停了,现在不可以动了等,动作上能够有一些简单的变化。
活动反思:
12
这是一节音乐游戏活动,幼儿特别喜欢参与活动,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歌声中,孩子们尽情地在游戏着,音乐停了,马上不动,音乐再响起,又继续游戏,直到剩最后一个小朋友,坚持到最后的就成了冠军,并且教师为冠军贴了个五角星,大家都想得到五角星,基本上都不动,在第二次游戏时,最后还剩两个小朋友坚持到最后,难分上下,就两个都奖励了五角星,两个人脸上都很开心。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有个别幼儿规则意识不强,明明已经被熊抓到了,坐在椅子上了,过一会,又过来游戏了,看来以后,老师在游戏时,要对个别幼儿多加强游戏的规则意识。中班民间游戏活动教案:贴人教案 中班民间游戏活动贴人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追逐跑,锻炼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贴人教案吧。
设计意图
贴人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民间游戏,他可以锻炼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现在会玩这种游戏的幼儿已经不多了(甚至没有),为了把民间游戏传承下去,我特意设计了这个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追逐跑,锻炼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13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圆圈舞》音乐光盘、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活动过程
一、游戏准备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和你们玩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你们肯定没玩过,游戏的名字叫《贴人》。
二、游戏指导
1、请两名幼儿站在圈外,一个当追逐着,另一个当被追逐者,其余幼儿两人一组,一前一后站在圈上,左右间隔约一步,演示游戏过程。
2、游戏开始,追逐者与被追逐者沿圈快跑追逐,在跑的过程中,被追逐者可跑到任何一对幼儿的前面站住(贴人),这时被贴的这对幼儿后面的一名幼儿就变成被追逐者,并立刻沿着圈外快跑,追逐者继续追,如果被捉到则另换追者和被追者,如果被追者连续贴
14
换三次仍未被捉到,就应另换追捉者,游戏重新开始。
三、放松活动
在《圆圈舞》音乐背景下跳圆圈舞。
活动延伸
回家后和小朋友继续玩贴人的游戏。
活动反思
在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高兴,并且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同时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