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汤-祛湿剂
八正汤
《太平惠民和机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滑石清利湿热,利水通淋;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共为君药。
萹蓄、瞿麦、车前子均为清热利水通淋要药,合滑石、木通则利尿通淋之效尤彰,同为臣药。山栀子仁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有佐使之功。
煎加灯心则更增利水通淋之力。
配伍特点:集寒凉降泄之品,纳通腑于清利之中。
在八正散中,大黄煨用,则意不在攻逐实积,而在泄热降火,使湿热之邪直下大肠而去。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甘草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琳消。
清热利湿通淋药应用区别
瞿麦、篇蓄:两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药,用治热淋、石淋、尿涩热痛,两者常相须为用。但篇蓄长于清利下焦湿热,故也可用于湿热泻痢、湿疹、湿疮、阴痒等;且能“杀三虫”,用治蝈虫、蛲虫、钩虫病。瞿麦则能破血通经,故可用于妇女经闭或月经不调。
通草、木通
木通在古代本草文献中常称为通草,如《神农本草经》。大约公元8世纪以后有文献记载称为木通,如《食性本草》。明代以后则普遍采用木通名。现在所称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于燥茎髓,两者均能利水通淋、通乳,常用于湿热淋痛、妇女产后乳少。但木通苦寒,清心火作用较强,并能通血脉,治痹痛。通草甘淡微寒,利尿作用较木通缓和。
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的干燥藤茎;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者均味苦性寒,具有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功效。但关木通有毒,所含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损害,《中国药典》自2005年版后已不予收载。故现在木通多用木通科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或毛茛科川木通。木通、川木通不良反应小,功效相似。
运用八正汤治疗的常见淋证类型
1.热淋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2.石淋
症状: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常用方药:八正散+金钱草、海金沙、石韦治石淋
3.血淋
症状: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常用方药:八正散+生地、小蓟、白茅根治血淋
4.膏淋
症状: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常用方药:八正+萆薢、石菖蒲治膏淋。
关于大黄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栽培的掌叶大黄中活性成分的积累随生长年限上升而增加,活性成分以春季发芽期含量最低,在果实成熟期最高,且以超过三年的植株含量为较高; 但此时大黄的根茎易染病腐烂,也易长出侧芽而影响根茎的有效重量与品质,故大黄的最合理采收期以植株长到第三年秋季,果实成熟时为佳。
采收后的新鲜大黄要经过及时的产地加工后方可作为中药材商品进行流通,其产地加工可分为整形、干燥和着色等三个环节
整形
将采收的大黄用切刀先切去地上部分茎叶,再将根茎和块根切离,刮掉粗皮,削去块根上的侧根、毛根,按其形态修剪成不同规格,有片吉,蛋吉,苏吉,较细的下端加工为水根; 剩余的碎块、碎沫作为黄渣
干燥
大黄的干燥方式一般有熏干法、阴干法以及烘干法。掌叶大黄药材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得出结论不同干燥方式以熏干法最好,阴干和微波法其次,烘干最差
着色
将干燥后的大黄装入撞皮机或放有石头的竹筐里,撞去粗皮,大黄表露出鲜黄色以及清晰的纹理,然后进行分档挑选
用量特点
当大黄用于攻逐有形之邪时用量重,用于消退无形之邪时用量轻。不同的炮制方法、配伍用药与大黄用量密切相关。大黄炭、酒大黄、熟大黄的剂量在方剂中有明显的规律性。若单取大黄炭止血之性、酒大黄清上焦热邪之功、熟大黄活血化瘀之能,三者用量由轻到重依次为大黄炭、酒大黄、熟大黄,若涉及其他功效,则此规律不适用
根茎髄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根茎才有星点,根部无星点。
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
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
大黄炭: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山晒干。
病案分析:
患者1年前食辛辣之物后出现排尿不适等症,偶有血尿伴腰部胀痛。
此次症见:尿急,会阴部疼痛难忍,腰酸胀痛,尿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案从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主症为尿急,尿黄,伴苔黄腻,有湿热,治宜清热利湿通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