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智榕旅游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市xx乡是xx省唯一的xx乡。其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我市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市经济、生态、文化崛起。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于4月25日在xx副主席的带领下赴xx县就关于保护和传承我市少数民族文化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一)我市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xx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民族49个,人口26837人,占xx总人口358万人的0.7%。全市只有一个民族乡---xx县xx乡,8个民族村,分别是xx县xx乡上蓝民族村、下蓝民族村、蓝口镇花径民族村、叶潭镇半埔民族村、新港镇双田民族村、龙川县田心镇甘陂民族村、连平县内莞镇蓝州民族村、和平县东水镇增坑民族村。在xx的49个少数民族中,xx是xx本地土生土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9756人;

其他少数民族都是因工作或婚姻关系由外地迁入xx的共有5477人,其中壮族2661人,苗族366人,黎族331人,土家族、瑶族等均有300人以上,另有近10个民族只有1个人。xx以蓝姓为主,主要分布在xx县xx乡的上、下蓝民族村,人口6405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5.9%。其余的分布在其它6个民族村和一些民族散居村。

(二)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基本特点

1、历史悠久。xx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xx乡当地畲民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平远县热

拓乡迁来,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其中”蓝大将军神位”遗址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神庙用青石雕刻而成,建在xx乡下蓝村的大帝岗山顶上。

2、风俗独特。xx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等与汉族大致雷同,只是节日的喜庆形式除与汉族相同外也具有xx的自身特色。如春节祭祖,xx以村寨为单位,由族长主持,全族参加,以”图腾画卷”为偶像,祭祀神话传说中的始祖盘瓠。其中最具典型、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就是农历四月初九的”蓝大将出巡”和”招兵节”。除此之外,畲民民间信仰、xx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风俗、婚丧嫁娶等有别于汉民。同时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他们积极开展如蹴球、陀螺、射弩、板鞋等项目的运动。20xx年xx乡xx组队代表xx市参加xx省第三次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蹴球、陀螺等项目冠军。

3、内容丰富。xx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其中”篮大将军出巡节”(又称xx节,也称”驱邪节”),主要流传在上蓝、下蓝村寨,规模盛大,是xx县xx乡蓝姓xx人的传统节日,在全国xx中也是独有的传统节日。近年来,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xx节越办越好,吸引了兴宁、揭阳、增城、博罗、紫金等十多个市县数千xx群众参加,每年吸引外地游客数千人,周边群众上万人观看。20xx年经市、县民族和文化部门努力,”篮大将军出巡节”列入xx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xx舞蹈山歌等十分丰富多彩,有xx锣鼓、醒狮抢球等,姑娘表演竹竿舞、打柴舞、椿扁斋、簸箕舞等。在以前,xx人是为纪念先祖,追忆历史,驱邪接福,祈求平安。如今已演变为传播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规模大且隆重的节日活动。

4、推动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xx文化,他们找到一条发展xx文化与特色旅游的新路子。在省民族研究院和市、县民宗部门及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搜集整理了xx历史文

化风俗概况,编写出版了《xxxx简志》一书,书中囊括了本地xx概况、族源、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内容。这也是xx省第一本介绍地方xx历史文化风俗的书籍。同时,xx已经迈出了发展xx风情旅游的第一步,于2003年开发了黄龙岩xx旅游风景区,并从20xx年开始,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九定为xx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xx文化旅游节,展示xx风情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提高了xx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XX年定为全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市、县区相应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和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工作。为广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提供信息,他们采用广播、电视台、标语、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目前xx县已普查登记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蓝大将军出巡节》、《汶水塘捕鱼节》、《射弩》、《陀螺》、《蹴球》共5项,在5项名录中,以《蓝大将军出巡节》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所以”蓝大将军出巡节”也正准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大将军出巡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日举行;

“汶水塘捕鱼节”每年正月初三日举行。”射弩”、”陀螺”、”蹴球”已纳入当地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活动和比赛项目,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二)合理利用,传承保护。合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既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又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凝聚了民心,加强了畲汉民族的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xx县把”蓝大将军出巡节”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通过它的文化效应,加强了畲汉民族的沟通和联系,促进了畲汉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

和谐。二是发挥民族特色,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如:xx乡充分利用本地有特色的石灰岩资源和民族风情,于2003年成功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xx黄龙岩xx风景区。这样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农副产品销售,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三是通过举办”蓝大将军出巡节”,提高了xx乡的知名度,促进了招商引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特别是”蓝大将军出巡节”,xx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对外联系不断加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xx县辉科建材发展有限公司和xx市金杰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先后落户xx乡上蓝村,总投资资金8.5亿元,主要生产特种水泥(白水泥)和普通硅酸水泥,年产值可达5亿元,税收可达3000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缺乏经费保障,保护力不从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大多分布在农村,对它们的全面普查建档,需要一定的经费。特别是一些濒临失传项目,需要尽快调查挖掘,进行传承保护,普查专项经费困难制约了普查工作的深入全面、系统、细致、规范的开展。此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开发等工作同样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许多名录器材、套具残旧,无法更新。这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的最大问题。

(二)缺乏专门机构及专业人才。市县各有关部门虽然比较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由于文化部门缺少人员编制,至今还未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仅靠文化部门有关人员兼管,不利于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三)传承人不断缺少,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多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特别是对xx传统节日更加冷淡。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年轻人会唱畲歌、会跳xx舞的很少,目前流传

下来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原来师傅传徒弟这样的一种形式流传下来的,范围较窄,能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人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已普遍老化,一些已经出现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如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日举行的”蓝大将军出巡节”现存能参与的民间艺人不多,且年龄普遍偏大,年龄最大的己过8旬,最小的也年近50岁。面临着年龄断档,技艺失传的危险。现在愿意去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感兴趣、不愿学,认为它不会直接带来经济上的效益。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必要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经费,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是从抢救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加大对xx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和整理原生态文化元素,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存,保护xx文化宝库完整性;

二是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协调机构,加强宣传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是要成立市、县、乡三级民族文化协调机构领导小组,民族、宗教、文化、财政等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和指导本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二是综合利用电视、网络、

报纸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普及保护知识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营造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提高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和传承。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具有涉及门类多、历史跨度长、专业性强的特点,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民俗习俗、服饰、节日祭典和礼仪等少数民族文化都有它们不同的历史渊源和表现形式,需要专业人才去记录整理,保护传承。因此,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xx乡村学校的示范教育作用,把xx乡的中小学校建设成xx文化传承基地。组织开展民族乡土教材采编、宣传和挖掘工作,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专题活动;

要在每年的招收小学教师中拿出1-2名少数民族考生作为定向指标,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建设。要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积极创办民族文化实物展示场所(在xx民族乡建立xx文化展示厅),突出畲歌、畲舞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弘扬传统节庆文化,县里的大型文艺活动都力争安排有少数民族文艺节目,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地位,鼓励xx群众跳xx舞,唱xx歌,支持挖掘、整理、保护xx文化人的工作。利用校园文化和传统节日、喜庆活动,开展舞龙、舞狮、唱畲歌、跳畲舞等丰富多彩的自娱自乐活动,不断增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有组织地开展非遗工作的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等活动平台,增进交流,扩大影响;

四是政府职能部门针对民间热心保护和传承人士安排各种门类的培训工作,传授各种技艺,并对于长期专注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且生活有困难的给予适当的补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