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鹬蚌相争”“毫不费力”等词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懂得“鹬蚌相争”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鹬蚌相争”的实际意义。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大家认识鹬和蚌吗?看看图,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了解了鹬和蚌,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3.学生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4.通过初读课文,能了解这么多问题的答案,真了不起。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啄、弱”这两个生词,读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2)“弱”是生字,发现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可双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范写。
(3)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了这些词,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4)听了他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我和同学们合作,读左边一串词,你们读右边的。交换读。
现在我们将词放回课文中,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呢?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刚才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看到鹬怎样想吃到河蚌的肉?(猛地)河蚌怎么做的?(急忙、紧紧地)为什么这样做?
3.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要注意这些词,让我们把这一小节完整地读一读。
4.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呢?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把它们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待会儿老师要采访大家的。
2.出示2、3自然段,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一组读,其余同学读旁白。老师来采访你了:你这只鹬,你被河蚌夹住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你心里怎么想的?
4.还有哪一组来读?请问你这只鹬,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它威胁你,你害怕吗?你怎么想呢?
5.那其他的鹬,其他的蚌,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6.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情感,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鹬和蚌的对话。
出示去掉提示语的对话,指名读。
你们觉得这只鹬和蚌读得怎么样?让我们感觉他们争得怎样?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再一起来争一争吧。
7.听了鹬和蚌的争斗,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
8.如果鹬和蚌就这样互不相让,一直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鹬会怎样?
蚌会怎样?)
这就叫(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
9.但是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出示第4小节,引读。最后它们都被渔夫捉住了。这真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板书)
2.齐读,读好这八字成语。
3.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4.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渔夫此时会说些什么?鹬和蚌在渔夫的鱼篓里,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我们劝劝它们吧。
6.揭示寓意: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教师讲述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有没有发现鹬和蚌的影子?赵王为什么打消攻打燕国的念头?谁是鹬和蚌?谁是渔夫?
3.《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短小,却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五、阅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
自由朗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六、课后乐园
1、把《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说给家长听。
2、阅读丛书1第147-198页的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 蚌
(啄) ( 和上 夹住)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