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登幽州台歌》 教研备课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教研备课教学设计

来源:智榕旅游
教师姓名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语文 单位名称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本课的设计总依据和难点。 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有限,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难点教学方法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导入 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 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 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思念,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倾情朗诵:《乡愁》(余光中) 《匆匆》(朱自清)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理解默写填空: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① 《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