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朝军
【摘 要】文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概念及产生与发展背景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报告了有关集群创新能力、 创新优势、 创新机制以及创新网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该类企业集群与创新活动之间关系以及集群创新系统运行等方面的文献展开分析.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方面的研究,多数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和企业集群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竞争优势以及集群的竞争力,其中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较少,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 创新模式、 空间动态演化规律以及集群创新的价值链分析等方面也略显不足,因此,从微观层面对以上问题的调研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5 【总页数】4页(P39-42)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集群创新;科技创新;创新环境 【作 者】冯朝军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 重庆 40133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73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和优化产业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广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风险高和创新资源不足等特点,使得单个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如果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集群创新,即可实现企业群体间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从而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全方位激发中小企业个体的创新活力。因此,集群创新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1]。
最早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了集中于特定区域的专门工业,他首先关注了集群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19年,他在《经济学原理》著作中提出:如果一些人从事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则他们从邻近区域内所获得的利益将十分明显,随之而来行业秘密便成为公开秘密,就连孩子们也将悄无声息地学到很多秘密。如果其中某个人有了新的想法,便很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并在结合他人意见之后,就成为思想更新的重要源泉[2]。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区域的企业通过集群,能够使得新思想和新技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在群落内各个企业和个人之间自由地传播和扩散,同时为了降低各自的生产成本和资源共享,各个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将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互惠互信的基础上建立研发联盟和产学研联盟,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这便是集群创新研究的最初萌芽。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1.国外研究概述
国外有关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关系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多种角度揭示了集群与创新之间内在的关系。克鲁格曼Krugman[3]认为,由于集群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可以比较便利
地获取各种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速度,有效增强了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集群对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之后,波特Porter[4]通过构建“钻石”模型提出由于地理上的集中,致使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的结构与竞争四种最初相互分离的因素产生相互作用,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帕德莫尔Padmore和吉布森Gibson[5]在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时构建了GME(Grounding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模型,他们提出由于在同一地理空间范围内相关要素集聚,彼此之间的发明信息和创新成果会在集群内迅速扩散,进一步加速了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Baptista&Swann[6]通过对1975-1982年英国企业集群中248个制造中心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集群内部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比集群外部更加频繁,产业集群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集群内部企业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成果的扩散。
Martin&Miehael[7]通过对产业集群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集群内的企业创新结构,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则可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扩散而得以实现。卡佩罗Capello[8]在对区域内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企业通过集群,相互间的学习效应更加有助于产生突破性的创新,通过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时间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OECD[9]系统地研究了集群之后提出,集群能够反映技术创新与现代企业之间互动式创新的系统特征,创新则更多地依靠相互的参与者之间的市场和非市场的互动。面对更加复杂的企业环境,Ross Brown[10]在研究中提出,集群不是一成不变的,充满活力的企业集群在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集群的形成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缺乏创新的集群将会处于僵化状态并与新技术的发展失去联系。随后,Klaus[11]通过构造企业创新集聚的模型中也指出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企业间适度的距离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出。
2.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关于集群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多数是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而开始的。魏江、叶波[12]在研究中发现,在集群的物理结构上,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两种联系,横向方面联系是由于竞争机制所产生的企业间相互挤压效应,而纵向联系则可以产生集群效应,便于技术和信息在企业个体学习过程中有效传递,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孙伟、黄鲁成进一步提出,产业集群能够使各类企业和相关机构的优势充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集聚效应、互补效应、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网络和范围经济效应、共生经济效应等等。同时,买忆媛、聂鸣[13]研究指出借助集群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企业个体之间可以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在整体上提高企业间的创新与技术扩散速度。包叶群通过对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之间关系深入研究后指出,技术创新是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诱因。陈柳钦提出,技术创新是新的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保证;反过来,产业集群为技术创新的各阶段提供支持,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同时潘喜润在分析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内涵和技术创新的特征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能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广泛的网络支持和创新的氛围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反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给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增加动力,是产业集群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大致梳理,可以归纳出关于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靠近,集群内部存在着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效应,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第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能够促使企业集群更具活力,使得企业间的联系更加
密切。第三,借助于集群这种特殊结构,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借以进一步增强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的速度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有关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关于集群创新模式方面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于集群创新模式的研究几乎没有,最早提出集群创新的学者是我国的刘友金教授。 1.集群创新概念
刘友金[2]最先定义了集群创新(Clustering Innovation)概念,提出集群式创新是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众多企业,由于地理上的集中或靠近,将会产生聚集效应,进而获取集群创新优势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集群创新是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集群内的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力,又可以弥补其创新资源的不足,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小企业同样可以产生大型企业的创新效果。魏江、申军[14]研究了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后指出,集群创新系统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集群内部的知识互动,也叫集群学习行为,这种互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静态知识积累和动态知识互动。静态知识基础积累是指全部集群成员企业以及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以各自惯用的方式为基础进行积累;动态知识互动是指知识要素在集群内部的流动和扩散,并以此来提升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集群创新优势
关于集群创新优势方面,国内学者胡志坚[15]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上来研究产业集群,并论证了多种类型企业的集群和创新模式。刘友金、黄鲁成[16]研究指出集群创新的优势主要包括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追赶效应以及拉拨效应三个方面。朱英明[17]提出集群的创新优势体现在集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动学习过程、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企业个体的学习创新能力。冯朝军通过建立模型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的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的影响力出发,分析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绩效问题,从
而验证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拥有的独特的创新资源与创业环境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以及提高地区产品与企业的知名度等方面显得至关重要。 3.集群创新能力与机制
有关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方面,王缉慈指出,产业集群内部聚集着众多的具有创新压力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同时还具有比较稳定的促进个体间相互学习、交流与进步的合作共生机制。刘友金[18]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中企业集群行为的约束条件和激励条件,总结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朱斌、王渝[19]通过构建评价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一套指标体系,采取多指标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广州、厦门、南京、上海、青岛和福州等地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集群创新的研究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概念,就是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者相互靠近,广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集群的形式进行创新。二是在集群创新优势方面,企业集群可以产生知识溢出和拉拨效应,能够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三是产业集群内包含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同时还拥有相对稳定的推动彼此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和进步的合作共生机制等。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在长期的竞争与协作中会逐渐形成有各种创新主体参与的相对稳定的创新网络,通过创新网络的有机运行,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和资本在集群中合理流动,推动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1.国外学者关于网络理论的分析
关于集群创新网络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Freeman通过研究发现在集群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由于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和集群经济的增长,知识溢出是促进集群创新和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源泉。
Bramanti&Maggioni[20]认为企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能够产生互动,面临复杂的市场和技术环境,集群内企业通过网络的互动联接,能够提供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活动中重要的战略选择,集群内创新网络的发展能够合理改善区域创新环境;而外部创新环境的合理改善,又可以促使创新网络的良性发育和增强集群的创新功能。同样Keeble也接受了这个观点,认为通过集群内的集体学习可以协调区域内的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可以通过区域内新企业的衍生、集群内企业间的结网和互动以及集群内的人才流动等过程来实现,Preissl[21]在强调创新网络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集群内存在大量的密切联系的各个行为主体,为了促进各个行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集群必须是具有外向性的创新网络。
Torre&Gilly[22]研究了集群的空间邻近性和组织接近性两个维度,指出这两个维度使集群中的一系列参与者形成一个互动的网络,如客户、供应商、竞争与合作企业、网络投资公司等各个行为主体产生各种互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信息交换,促进集群的创新活动,不断推动集群的健康成长。 2.国外学者关于集群创新系统方面的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又从建立创新网络系统和集群内部的结构和机制的角度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比如Carlos认为,集群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单个的创新主体,还取决于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与合作共生机制,取决于完成创新并产生经济价值的整个系统。Kieron&Mark分析了集群社会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对整个网络创新的影响,并通过设置企业自身的R&D投入、知识溢出密度及社会网络密度三个主要变量,构建了网络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Alessandro将集群看作是一个有利于信息流通的社会系统或网络,在该网络中,企业间的社会联系能够促使隐性知识的相互传递和进行编码化,由于创新氛围的存在,集群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与相应的监控成本将大大降低。 3.国内学者有关集群创新网络方面的分析
在有关集群创新网络方面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多数也聚焦于创新网络在集群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尚勇、朱传柏[23]研究了产业空间集聚问题,认为技术创新是地区产业空间集聚的原始动力,区域创新网络便是产生地区空间集聚效应的有效载体。王缉慈[24]从创新系统的角度结合区域发展理论研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进行有效叠加之后所形成的完整系统,区域中各创新主体间的交互互动是促进区域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魏江[25]提出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网络和普通的网络形式相比具有较低的控制成本以及更为持久的战略联盟。蔡宁也接受此观点,认为相对于集群内部企业因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来讲,创新网络给企业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将更加明显,并从网络连接的偏好性、多样性及集群的生命周期三个方面分析了三者群网络结构所带来的影响,提出集群网络的密集性结构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稀疏性网络结构具有获取新颖性信息的能力和抗击打优势。陆园园从自组织理论出发,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企业创新网络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创新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建立企业创新网络模型,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具体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杨艳萍[26]在超循环理论的基础上,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基因和复制酶等生命特征,研究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提出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像生命的起源一样,也是超循环的结果,是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具有自组织、自增进、相互增进和协同进化等特点。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源于地理上的集中和靠近,创新主体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结成相对稳定的创新网络而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因而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更加活跃。从国内外学者对于集群创新网络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三个主要观点:第一,面临复杂的市场和技术环境,特定区域内集群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之间可以有效互动,创新网络的发展可以改善区域创新环境;而外部创新环境的合理改善,又可以促使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和增
强集群的创新功能。第二,区域内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可以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各个创新主体与集群的内部结构和共生机制所构成的整个创新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第三,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类似于生命的起源,是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具有自组织、自增进、相互增进和协同进化等特点,是超循环的结果。
综合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基于区域经济的角度、从中小企业集群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由于集群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以及集群竞争力,而产业集群纳入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成长模式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构建集群创新模型时过于宏观和笼统,从定性的角度研究较多,而深入集群内部进行机理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创新理论,对现实中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和成长模式选择指导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在集群内各个创新主体集群创新的具体组织形式、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集群创新的动态演化方式以及集群创新的演变过程等,还需要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和总结。 第二,关于典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成功案例研究目前不够全面,多数研究仅着眼于科技园区内部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活动,而有关具体的企业个体如何在集群中获取竞争优势逐步发展壮大,在成长过程中又如何利用集群的优势进行技术转移和结构调整,如何体现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对典型企业的跟踪调查研究等方面都应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第三,关于微观层面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理方面的研究不够具体,总体来看是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分析不够深入,对企业集群创新各个发展阶段的演化规律以及对创新绩效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
同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价值链分析也应成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相关文献】
[1]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研究 [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M].华夏出版社,2005.
[3]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y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4]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2):76-77.
[5]Padmore G.Modeling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6]Baptista R and Swann P.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1998,27(5):525-0.
[7]Martin MJ C.Engines of Prosperity:Templ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J]. Joum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9,16(4):421-423.
[8]Capello R.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tech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gresses[J].Regional Studies,1999(33):352-365. [9]Oecd Proceedings.Innovative Clusters[R].2001.
[10]Brown R.Cluster dynamic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application to
Scotland[M].European Policies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2000. [11]Wersching W.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with geographical and technological distance in 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model[R].Discussion paper,university of Bielefeld,2005(27):535.
[12]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 [J].中国软科学,2002(10):25-30. [13]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6-10. [14]魏江,申军.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模式——以温州低压电器业集群为例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14-17.
[15]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 [J].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17]朱英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J].工业技术经济,2003 (5):15-17. [18]刘友金.关于集群创新优势的研究及其启示 [J].经济学动态,2003(2).
[19]朱斌,王渝.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4(5):326-332. [20]Bramanti A,Maggioni MA.The Dynamics of Milieux:The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M].Edited by Patti R,Bramanti A,Gordon R,1997.
[21]Preissl B.The Innovation Cluster of German Automotive Components Sector[R].Diwrise Working Paper,2000(3).
[22]Torre A,Gilly JP.On the Analytical Dimension of Proximity Dynamics[J]. Regional Studies,2000.
[23]尚勇,朱传柏.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5]魏江.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J].科研管理,2003 (4):37-40.
[26]杨艳萍,孙华.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企业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4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