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学镀镍层无铬钝化工艺的研究

化学镀镍层无铬钝化工艺的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28・ May.2012 Plating and Finishing Vo1.34 No.5 Serial No.230 文章编号:1001-3849(2012)05—0028—05 化学镀镍层无铬钝化工艺的研究 唐锋, 胡光辉, 黄华娥, 潘湛昌, 魏志钢, 曾海霞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探讨了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和硅酸钠单独或协同作用对化学镀镍层钝化的影响,并以 正交设计试验确定了上述四种组成的最佳浓度。为增强钝化效果,研究了高锰酸钾质量浓度、钝化 温度和时间对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液的最佳组成为l0g/L氢氧化钠,15 L碳酸钠, 50 g/L磷酸钠,5 g/L硅酸钠,1 g/L高锰酸钾, 为80 oC,t为20 min。化学镀镍层经无铬钝化液处 理后.镀层抗腐蚀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化学镀镍;无铬;钝化;抗腐蚀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Q153.12 Chromium Free Passivation Methods for Electroless Nickel Coating TANG Feng,HU Guang—Hui,HUANG Hua—e,PAN Zhan—chang, WEI Zhi—gang,ZENG Hai—xia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Light Industry,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Influences of sodium hydroxide,sodium carbonate,sodium phosphate,sodium silicate content on the passivation for electroless nickel coating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 with addition a— lone or joint addition.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the above four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by o ̄hogonal experiment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assivation effect,influences of potassium permanganate concentra— tion,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also measur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ompositions of passiva- tion solution were sodium hydroxide of 10 g/L,sodium carbonate of 15 g/L,sodium phosphate of 50 g/L, sodium silicate of 5 g/L,potassium permanganate of 1 g/L,temperature of 80 oC and time of 20 min.After treated by this chromium free passivation solution,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electroless nickel coating was signiicantfly increased. Keywords: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chromium free;passivation;corrosion resistance 引 言 化学镀镍具有镀层均匀、硬度高、耐磨和耐蚀 性好等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化 学、石油、军事及电子和计算机等工业 。但目前 化学镀镍技术在印制板(PCB)等行业的应用过程 收稿日期:2011—08—13 中,因镀层6一般限定在2—5 Ixm范围内,镀层较 薄,易存在抗腐蚀能力差的问题,而镀层的质量会 直接影响芯片的焊接、引线键合的强度和可靠性以 及影响器件的电参数等 4 。 镀层的耐蚀性由镀层的成分、组织结构及表面 粗糙度等因素决定 ]。此外,化学镀镍过程会析 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184510047) 2012年5月 电镀与精饰 第34卷第5期(总230期) ・29・ 氢,镀层不可避免地存在微观甚至宏观孔隙,镀层 开始计时,至镀层表面出现第一个变色点或第一个 气泡止。其持续时间即为硝酸浸泡试验结果,以秒 表示。 厚度低,则其孔隙更明显。化学镀镍层表面孔隙的 尺寸与数量对镀层的耐蚀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因此对化学镀镍层进行钝化处理,以提高镀层的耐 蚀性是十分必要的。 实验中为了对比镀层钝化前后的变化,以不经 钝化处理的镀层进行硝酸浸泡试验的结果作为对 比的基准,经多次试验确定镀层不经钝化处理的耐 硝酸浸泡试验t为10 s。 据报道,目前生产厂家普遍采用铬酸盐对化学 镀镍层进行钝化处理 {J。但由于铬酸盐对环境的 污染和人体的危害,欧盟指令和我国的环保法规已 严格限制铬酸盐的使用 J。因此,寻求和采用符合 环保要求的化学镀镍层的无铬钝化技术将是未来 发展的方向。 本文提出了一种化学镀镍层无铬钝化的方法, 以正交试验对无铬钝化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和组合 等对钝化作用的影响,及其钝化处理工艺进行了探 讨,以期为化学镀镍层的钝化处理起到一定的启发 作用。 1 实验 1.1镀层制备 镀覆基材为黄铜片,经砂纸打磨、除油、微蚀及 活化处理后进行化学镀镍。 化学镀镍溶液组成及操作条件为: 25g/L NiSO4・6H20,25g/L NaH2PO2・H2O,8 mI/L乳酸,1 g/L甘氨酸,4.5 L乙酸铵,5 L丁 二酸钠,6g/L柠檬酸;pH(用氨水调节)为4.8~ 5.4,0为80~85 cI=,t为10 min。 1.2钝化处理 对化学镀镍的试样进行钝化处理,无铬钝化液 的组成和操作条件如下: 5—30 L NaOH,5~25 g/L Na2CO3,30—70 g/L Na3PO4‘12H2O,5~25g/L Na2SiO3,1~9g/L KMnO4;0为8O℃,t为20 min。 钝化处理工艺流程为:化学镀镍试样一自来水 冲洗一热风吹干一钝化处理一自来水冲洗一热风 吹干。 1.3镀层测试方法与条件 硝酸浸泡试验是国际化学镀界普遍采用的一 种化学镀镍层耐蚀性的快速试验方法,并以其试验 结果作为比较镀层耐蚀性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_1]。 试验步骤如下:1)在50mL容量的玻璃烧杯中,倒人 50%硝酸溶液40 mL;2)将待检试样沿长边一半浸 入硝酸溶液中,另一半暴露空气中;3)试样浸入时 1.4正交设计试验 实验中为了研究钝化液中各组分的质量浓度, 在正交单组分、双组分及三组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使用L。(3 )正交设计表进行正交试验,四因素分别 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和硅酸钠。正交试验 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表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因素 p(氢氧化钠)/ p(碳酸钠)/ p(磷酸钠)/ p(硅酸钠)/ (g・L ) (g・L ) (g・L ) (g・L ) 水平一 5 5 50 3 水平二 10 10 60 5 水平三 l5 15 70 7 2结果与讨论 2.1 氢氧化钠对钝化膜的影响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化学镀镍 层进行钝化处理,实验发现,氢氧化钠质量浓度由0 增加至15 L时,钝化层耐腐蚀性能逐渐下降;从 15~30 L之间,耐腐蚀性能趋于稳定,结果如图1 所示 P(氢氧化钠)/(g・L ) 图1 P(氢氧化钠)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上述结果表明,单氢氧化钠钝化处理不能提高 镀层抗腐蚀能力,反而降低了镀层的抗硝酸腐蚀性 能。为了调节钝化液适当的碱性,选择15g/L的氢 氧化钠作为钝化液组成之一。 2.2碳酸钠、磷酸钠和硅酸钠对钝化膜的影响 在15 g/L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碳酸钠、 ・30・ May.2012 Plating and Finishing Vo1.34 No.5 Serial No.230 磷酸钠和硅酸钠,研究其质量浓度对化学镀镍层钝 化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p(碳酸钠)/(g・L-1) (a) P(磷酸钠),(g・L ) (b) P(硅酸钠)/(g・L ) (c) 图2 P(碳酸钠)、p(磷酸钠)和p(硅酸钠)对 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碳酸钠、磷酸钠或 硅酸钠均可以提高镀层耐硝酸腐蚀的时间,即可以 提高钝化效果,但随质量浓度的增大,都表现出钝 化效果降低的现象。由图2(a)可以看出,P(碳酸 钠)由0增加至15 L时,耐腐蚀性能逐渐下降, 15~25g/L时,耐腐蚀性能趋于稳定。由图2(b)可 以看出,P(磷酸钠)由0增加至20 L时,耐腐蚀性 能逐渐增加,30~6Og/L时,耐腐蚀性能线性下降。 钝化效果相对较好的是硅酸钠,由图2(c)可以看 出,P(硅酸钠)为1~2 L耐腐蚀性能最好,在3~ 9g/L时,耐腐蚀性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化学镀镍层在碱性溶液中进行钝化处理,因氢 氧化钠的腐蚀作用,会形成Ni(OH):膜,该膜层易 溶解于酸性溶液中,因此不具备防腐作用。若加入 碳酸钠、磷酸钠或硅酸钠等,在镀层表面可以生成 磷酸镍、碳酸镍或硅酸镍的致密的沉积膜层,从而 提高镀层的防腐蚀能力。但质量浓度过大,易产生 酸根的竞争吸附,破坏难溶镍盐的致密性,导致耐 腐蚀性能降低。 2.3协同作用的影响 为了探讨钝化液中三种组分的组合对化学镀 镍层钝化的影响,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 1)在15 L氢氧化钠和5g/L碳酸钠混合液 中,分别添加磷酸钠或硅酸钠。分析磷酸钠或硅酸 钠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P(磷酸钠)/(g・L ) P(硅酸钠)/(g・L ) (b) 图3 P(磷酸钠)与P(硅酸钠)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由图3(a)可知,P(磷酸钠)在2O~60 L的范 围内,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耐腐蚀性能先下降后 升高,在40g/L有一最低值。图3(b)中表明,低于 4 g/L的硅酸钠有利于镀层的钝化。实验结果表明, 在双组分的基础上加入磷酸钠或硅酸钠没有明显 增加钝化效果。 2)在l5 L氢氧化钠和30g/L磷酸钠混合液 中,添加硅酸钠。研究硅酸钠的质量浓度对镀层钝 化膜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p(硅酸钠)/(g‘L ) 图4 p(硅酸钠)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从图4可知,混合组成中硅酸钠可以提高镀层 的钝化效果,耐硝酸试验t为20 s以上,表明磷酸钠 与硅酸钠存在协同作用。P(硅酸钠)在1~9g/L范 围内,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耐腐蚀性能下降。说 2012年5月 电镀与精饰 第34卷第5期(总230期) ・3l・ 明低质量浓度的硅酸钠有利于提高钝化效果,硅酸 钠的适宜质量浓度为1~3 L。 3)在30 g/L磷酸钠和1 L硅酸钠混合液中, 添加碳酸钠。研究碳酸钠的质量浓度对镀层钝化 随着质量浓度的变化,镀层耐腐蚀性能变化不大, 5一l0g/L时镀层耐腐蚀性能提高,10~20晷/L硝酸 试验时间虽有波动,但都大于20 S。当质量浓度大 于20 L时,耐腐蚀性能下降。 综上分析表明,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和硅 膜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 酸钠四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能使镀层的 表面形成钝化膜。 2.4正交试验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钝化液中组分间存在协同 作用。为了确定钝化液中各组分的最佳质量浓度, 在以上正交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实验结果的基 P(碳酸钠)/(g・L ) 础上设计了L。(3 )正交试验,四因素分别为氢氧化 钠、碳酸钠、磷酸钠和硅酸钠。实验条件:钝化0为 80 oC,t为20min。正交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图5 P(碳酸钠)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由图5发现,p(碳酸钠)在5~25 L的范围内, 表2正交试验结果 因 所在列 A B 素 C D 硝酸浸泡/s P(氢氧化钠)/(g-L ) p(碳酸钠)/(g・L ) P(磷酸钠)/(g・L ) P(硅酸钠)/(g・L ) 1 2 3 4 5 6 7 8 5 5 5 10 10 10 15 15 5 10 15 5 10 15 5 10 50 60 70 60 70 50 70 50 3 5 7 7 3 5 5 7 44.57 39.26 42.16 40.22 43.40 51.29 45.76 43.34 9 15 15 60 3 40.33 由表2可知,在正交试验中第6组的硝酸浸泡 由表3可知,在因素A中,均值最大为A2,说明 在因素A(氢氧化钠)中的最适用量为水平2(即为 试验时间最长,t达到51.29 S;其次是第7和第1组, 0 L);在因素B中,均值最大为B3,说明在因素B 两组实验的硝酸浸泡试验时间接近;结果表明第6 1(碳酸钠)中的最适用量为水平3(即为15 L);在 组实验组成的钝化液的钝化效果最好。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 表3正交试验分析 因素c中,均值最大为cl,说明在因素C(磷酸钠) 中的最适用量为水平1(即为50 L);在因素D中, 均值 A(氢氧化钠) B(碳酸钠) C(磷酸钠) D(硅酸钠) 1 2 3 41.997 44.970 43.143 43.517 42.000 44.593 46.400 39.937 43.773 42.767 45.437 41.907 均值最大为D2,说明在因素D(硅酸钠)中的最适用 量为水平2(即为5 g/L),即最佳组成水平为 A2B3C1D2与表2结果一致,各因素的作用次序为: 磷酸钠>硅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综合以上分析,钝化液中各组分的最适质量浓 度为:10g/L氢氧化钠,15g/L碳酸钠,5Og/L磷酸 极差 2.973 2.593 6.463 3.530 Plating and Finishing 钠,5g/L硅酸钠。 2.5高锰酸钾对钝化膜的影响 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和硅酸钠组成的钝化 液对镀层有一定的钝化效果,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在 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在钝化液中加入氧化剂,探讨对 化学镀镍层钝化的影响。 在1Og/L氢氧化钠、15 L碳酸钠、50g/L磷酸 t|min 钠及5 L硅酸钠溶液中,添加高锰酸钾,研究高锰 酸钾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P(高锰酸钾)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由图6可知,P(高锰酸钾)在1~9 g/L的范围 内,钝化效果显著提高,硝酸浸泡试验t都在100 S 以上,相关研究表明,镀层经铬酸盐钝化后的硝酸浸 泡t超过60 s_1 ,说明含高锰酸钾的钝化液与铬酸 盐钝化液钝化效果相当。随着高锰酸钾质量浓度的 升高,在1~5g/L的范围内镀层耐腐蚀性能较稳定, 之后缓慢降低,表明P(高锰酸钾)小于5 L,即可 达到较好的钝化效果。 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钝化液中可使镀 层表面成膜速度加快,增加膜层的厚度,并有利于提 高膜的性能 。钝化过程中,高锰酸钾氧化镀层, 使镀层表面在碱性溶液中更易产生活泼的镍离子, 镍离子一旦产生便被磷酸钠及硅酸钠成膜和高锰酸 钾的氧化作用沉淀形成氧化物,氧化物在镀层表面 形成致密的保护膜,从而能有效提高镀层的耐腐蚀 能力。 2.6钝化时间和温度对钝化膜的影响 钝化时间直接影响着镀层的钝化效果,实验在 最佳组成的钝化液中进行,钝化液0为80℃,研究 钝化时间对镀层钝化膜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7 所示。 在钝化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钝化时间的增 加,镀层耐腐蚀性能逐渐增强,并随钝化时间的增加 图7钝化时间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而逐渐增加。结果表明,钝化在20min内基本完成, 选择最佳钝化t为20min。 钝化液的温度不仅影响镀层的钝化效果,也会 影响镀层钝化的程度。钝化t为20min,钝化液温度 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结果如图8所示。 日/℃ 图8钝化温度对镀层钝化膜的影响 在钝化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镀层在钝化液中的 钝化效果随着钝化液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表现为 温度越高钝化效果越明显。为保证钝化工艺的可行 性和钝化效果,选择钝化液的最佳钝化0为80℃。 3结论 1)实验表明,钝化液中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 钠和硅酸钠四种组分相互间协同作用能够提高钝化 效果。 2)通过正交试验及高锰酸钾质量浓度对钝化 层耐腐蚀性能的探讨,可以确定钝化液的最佳组成 为:10 L氢氧化钠,15 L碳酸钠,50 L磷酸钠, 5 L硅酸钠,l L高锰酸钾。 3)通过时间和温度对钝化层耐蚀性的影响实 验,确定钝化液的最佳工艺条件0为80cC,t为20rain。 4)化学镀镍层经无铬钝化液处理后,可显著提 高镀层的抗腐蚀能力,其钝化效果与铬酸盐钝化效 果相当。 (下转第46页) ・46・ May.2012 Plating and Finishing Vo1.34 No.5 Serial No.230 的排放标准,说明其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影响不 大,即Na S 0 还原Cr(Ⅵ)的速度很快。而NaHSO, 和Na sO,在实验的反应时间内仍略有超标,需补加 最佳,处理后cr(W1)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无 需调节原水样pH,还原时投加1.418 g/L焦亚硫酸 钠,还原t为2 min即可。 2)随着沉淀时问的延长,沉淀物的体积越来越 小,沉淀效果越来越好;所以确定最佳沉淀t 为30 min。 少量还原剂后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综合pH、还原剂投加量及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 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Na S:0 处理含铬废水效果 远优于其它两种还原剂,最终选定Na。S 0 为最佳 还原剂,无需调节废水pH,还原反应为2min时就可 以达到排放标准。 2.5沉淀时间对含铬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通过实验,确定还原沉淀法处理含铬废水的 最佳运行参数、投药量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设 计合理的含铬废水处理工艺提供了依据,从而达到 降低废水中铬排放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允岚,高以垣.反渗透技术处理电镀废水基础研究 的进展[J].水处理技术,1987,13(1):47—54. [2] 张应中,任新贵,曹栋明.电镀混合废水处理的研究 [J].环境工程,1992,10(6):9—15. [3] 武贵桃,王淑绢.离子交换法去除与回收电镀废水中 在Na:S:0 处理含铬废水的最佳条件下,即在 pH为4.5,还原反应t为2 min。Cr(WI)被充分还原 为Cr(m)的条件下,用氢氧化钠调节pH在7—8, 然后将反应溶液迅速转移至100 mL量筒中,并记录 沉淀时间对应生成污泥的体积,如表2所示。 表2沉淀时间对含铬废水中和沉淀反应的影响 I实验序号l 1 1 2 l 3 1 4 1 5 l 6{7 l 8 铬酸的实验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0,17 (1):43—45. [4] 汤心虎.铁屑腐蚀电池在工业废水治理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1998,18(6):4—6.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5 min时, 淀为32 mL, 在35min时, 淀为26mL,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所以 [5] 沈品华.废水治理方法探讨[J].电镀与环保,1998,18 (3):28—31. 确定最佳沉淀t为25~35 min,确定为30min。 [6]魏振枢.铁氧体法治理含铬废水工艺条件探讨[J].化 工环保,1998,8(1):33—36. [7]孟祥和,胡国飞.重金属废水处理[M].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0:80—83. 3结论 1)使用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及焦亚硫酸钠三 种还原剂在处理电镀含铬废水时,处理后Cr(VI)均 [8]胡如南,陈松祺.实用镀铬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 出版社,2005:22—26. 能够大幅度降低。但从处理效果上看焦亚硫酸钠 (上接第32页) 参考文献 [1]姜晓霞,沈伟.化学镀理论及实践[M].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2000:181,225. [6]俞宏英,孙冬柏,黄锦滨,等.化学镀镍合金镀层封孔 处理工艺及性能[J].功能材料,2001,32(3): 262—264. [7] 郭莉莉,孙莹.化学镀镍制品铬酸钝化与否的判断 [J].中国表面工程,2007,20(2):4. [8]穆松林,李宁,黎德育,等.化学镀Ni—P合金镀层铬酸 [2]李宁,屠振密.化学镀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4:22. 盐钝化膜的组成及其耐蚀性[J].电镀与精饰,2010, 32(3):5. [3]张志谦,刘圣迁.电子封装镀层锈蚀原因分析[J].电 镀与涂饰,2009,28(9):4. [4] 罗辑,赵和义.军用电子元器件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 [9] 杨达生.欧盟指令和环保法规的现况与表面处理行业 的发展动向(二)[J].电镀与涂饰,2009,28(9):6. 『101 胡光辉,李大树,柴志强,等.化学镀镍层抗氧化性的 电化学研究[J].材料保护,2006,39(12):4—66.6 [5] 周小琴.影响化学镀Ni—P合金镀层耐蚀性的因素 [J].时代教育,2008,(2):49—50. 『11] 于元春,李宁,胡会利,等.无铬钝化与三价铬钝化的 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05,34(5):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