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中后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
(一)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解析】D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C.安陵君其许寡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D.夫君子之行。 辍耕之垄上。 ..
【解析】A来;因为。B即使;即使。C祈使语气,一定;代词。D助词,的;动词,去、往。
3、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文言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非学无以广才 B. 腰白玉之环 ..
C. 长跪而谢之 D. 轻寡人与 ..
【解析】A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B词类活用,腰间佩戴。C古今异义,道歉。D词类活用,形作动,轻视。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解析】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5、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 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解析】B选项“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有误,除了治学经验,还有为人修养。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 . 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增强了节奏感。
C .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D . 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解析】B选项“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有误,本文应主要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B.“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诸葛亮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诸葛亮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解析】D选项“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有误,应是从反面说明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 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C. 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日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解析】A选项“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误,关键句应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的是一般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C.“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D.“俭以养德” 诸葛亮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解析】B选项按“诸葛亮用的是一般否定的句式”有误,应是“非、无”是双重否定,加强语气。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四、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二)第20课《狼》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 A )
A、屠自后断其股. 两股.
战战 B、乃.悟前狼假寐 家祭无忘告乃.
翁 C、以.刀劈狼首 意将遂入以.
攻其后也 D、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
徐公 【解析】A都是大腿。B才;你的。C用;来。D在;比。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
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
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
许寡人
)
【解析】A用;因为。B在;比。C都是表转折。D代词,指柴草堆;表祈使语气,一定。
3、下列句子中的“而”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D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俄而雪骤
【解析】A表转折。B表转折。C表转折。D语气助词。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目似瞑,意.暇甚 醉翁之意.
不在酒 C.狼不敢前. 恐前.
后受其敌 D.相委而去. 一狼径去.
【解析】A以前;所以。B神情;情趣。C名词作动词,向前;名词,前面。都是离开的意思。D
5、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 屠暴.
起(暴躁) C.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 止.
增笑耳(只有) 【解析】B突然。
6、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蒙辞以军中多务 B.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固以怪之矣
【解析】例句是介词,用。A用。B来。C因为。D同“已”,已经。
7、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D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①代指狼。②代指屠户。③代指狼。④其中。
A )
8、选出对下列加点的语气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C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反问语气) B、止增笑耳(感叹语气)
C、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疑问语气) D、狼亦黠矣(感叹语气)
【解析】C陈述语气
9、表现狼阴险狡诈的语句是( C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目似瞑,意暇甚 D、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解析】C表现阴险狡诈的是:目似瞑,意暇甚。
10、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B )
A.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从小路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仿佛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C.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屠户)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
攻击)
【解析】A一狼径去的径是:径直。B正确。C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D洞其中:在柴草堆中打洞。隧入:从隧道钻过去。
1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 )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解析】A寓意就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 )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解析】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1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解析】B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1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D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解析】A对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B遇狼——惧狼——御狼——杀狼。C满足狼的贪婪,自己方便脱离危险。D正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理解默写:
1、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狼》选自《聊斋志异》,本文作者是蒲松龄,他的号是:柳泉居士,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2、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意思:狼也够狡猾的了,然而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3、原文有三处描述狼阴险狡诈(黠的本性)的句子,分别是:
答: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目似瞑,意暇甚。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在两狼的追击下,“屠大窘”说明什么?屠户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答:“屠大窘”说明:屠户处境危急。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死狼。 屠户采取的行动是: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用来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弛担持刀”,准备杀狼。
5、文中屠夫的 “智”表现在哪里?
答:①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由恐惧并对狼抱有幻想到与狼斗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
7、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8、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贪婪,狡黠,团结 凶残.
屠夫:勇敢,机智.
9、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② 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③邪不胜正。
10、写出两个以上带“狼”字的成语:
答: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狼心狗肺。
1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三)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A像,如。B如。C你。D如。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A听说。B听说。C使知道,使动用法。D听说。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助词,的。B代词,这件事。C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倒装句。B倒装句,状语后置。C倒装句。D被动句,“于”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解析】A“不”同“否”。B“亡”同“无”。C“舍”同“释”。D没有。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解析】A助词,的。B代词,指狼。C助词,的。D助词,的。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可以为师矣 B. 与儿女讲论文义 ....
C.其人舍然大喜 D.亦不能有所中伤 ....
【解析】A古今异义,可以凭借。B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C古今同义,很高兴。D古今异义,古义:击中甚至打伤人;今义:攻击和陷害别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同“无”,没有) .
B.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伤害) ..
【解析】C若:你,人称代词。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
B.日月星宿 吾日三省吾身 ..
C.终日在天中行止 止增笑耳 ..
D.因往晓之 求闻之若此 ..
【解析】A “舍”同“释”,消除,解除;舍:放弃。B 太阳;每天。C 停留;只;D 都是代词,这件事。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判断句。B判断句。C判断句。D倒装句。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解析】D是错误的。
12、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解析】C项,杞人忧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制定计划,并不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三、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答: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
事情发生?
答:(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答: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答:(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与“庸人自扰”同义。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①、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②、废寝忘食 。③、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