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来源:智榕旅游
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所包含的知识面广而且题目比较灵活,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总结教学经验。下面谈几点我在教学工作的一些做法。 一、采用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节是讲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内容比较抽象。典型题如:每两人握一次手,问三人一共握几次手? 我让全班同学每3人一小组,自己动手实践,看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到底能握几次手。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认真踊跃的动手寻找答案。 答案是2+1=3(次)。 我再请同学们思考:4个同学握手,每两人只握一次,一共要握几次手? 为了形象理解,我请班里四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叫他们“一”字排开,如: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先请甲同学站出来与乙、丙、丁三位同学分别握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数出来,得共握3次手。握完手的甲同学站到一边不参与握手,再请乙同学站出来与丙、丁同学依次握手,同样让同学们数出来共握2次手,乙同学站到边上去也不再参与握手,最后剩下丙、丁两位同学相互握手,只握1次手。图示如下: 1、乙、丙、丁②丙、丁③丙 甲握3次手乙握2次手丁握1次手 得出结论:3+2+1=6(次),共握6次手 通过以上两道例题,我引导,生学认真思考,总结规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3人握手共要握2+1=3次;4人握手共要握3+2+1=6次;那么5人握手共要握_____次,请同学们猜想。 猜想,结论是4+3+2+1=10次。为了进一步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我用同样的方法请5位同学上台来演示,结果是正确的。 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出这类组合题型的方法:先找出最多的一次,然后把依次递减“1”的数字用加法加起来一直加到0。以后碰到这类题我班学生做得既快又准。 二、采用形象有趣,贴进生活的教学 “5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

节知识的教学既抽象,又枯燥,对生活经验比较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掌握,容易出错。我尝试用我的“打弹珠”的方法教学来进行教学。 比如:出示21-7=(),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玩过弹珠吗?”同学们都说“玩过”。“那今天老师就来讲讲用‘打弹珠’的方法,来解答这道数学题。”同学们都很有兴趣,接着我把准备好的计数器拿出来,让学生把“21”这个数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出来,再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个位上有几个珠子表示几,十位上有几个珠子表示几。同学们都积极的回答(个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2个珠子表示2个十)好!根据减法的计算法则“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从个位减起”同学们会发现“21”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怎么办呢?我引导大家:“十位上有2个珠子表示2个十,我现在用手打出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并表示出21(小圆点表示一个珠子)问这个打出的珠子表示几个几呢?”同学们都回答说:“一个十”,那么这个打出来的一个“十”和个位上的“1”合起来是“11”,11-7够减,得“4”。十位上打出去一个珠子,还剩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与刚才的计算结果合起来是“14”,所以21-7=14。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平时比较好动、不愿听讲的学生都听得很有劲,作业也完成得很好。 三、采用化被动为主动的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数学,思考问题,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比如:跳绳、课桌椅、讲台、黑板还有教室的长、宽等,从而让学生们自己亲身感受到“1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市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家后汇报结果,如:1千克鸡蛋有几个?一只鸭重几千克等。通过亲身

体验,学生们在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如果我们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