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

来源:智榕旅游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解释下列词。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 ) ( )—— (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2.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______ ②诸儿竞走取之。______ ③唯戎不动。______ ④人问之。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了树枝。 B.看见路旁的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树枝。 C.看见许多孩子在折路旁李子树的枝条。

1 / 6

D.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枝条。 [3]王戎知道“此必苦李”的原因是( ) A.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吃李子,听他们说不好吃。 B.他善于观察,看出了李子不好吃。 C.他不爱吃李子,认为李子都不好吃。

D.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推测出道边李子树上的李子不好吃。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盂(______) 沧(______) 孰(______) 汝(______)

[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2 / 6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3)期行:相约同行(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5)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________(时间)同行。因为_____________ ,元方斥“友人”无信,因为______________,元方斥“友人”无礼。在与元方的交谈中,友人的心情经历了从______到______的转变。

[2]《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__________。(书名)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门外戏_________ (2)日中不至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文中“友人”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你对他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借 衣

雨中借人衣着之出,道泞失足,跌损一臂,衣亦少污。从者掖①公起,为之摩②痛。公止之曰:“汝第取水来涤吾衣,臂坏无与尔事。”从者曰:“身之不恤③,而念一衣乎?”公曰:“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注释]①掖:扶 ②摩:抚摸 ③恤:爱惜 1.解释下列加粗字或词。

(1)失足( ) (2)第( ) (3)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者掖公起,为之摩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之不恤,而念一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赞同借衣人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zhē)枝,诸儿竞(jìng jī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阅读文言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6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解释下列字词。

(1)恭____________ (2)囊__________ (3)博学____________ (4)练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囊萤夜读 ____________ 则练囊盛数十萤火 _____________ (2)以照书 _______________ 以夜继日你 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该向车胤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苦读的故事?举2~3个例子,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 / 6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尝:_______________ 依然:_____________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___) (3)取之。(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古文《郑人买履》,完成练习。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④之⑤其坐⑥。至之市,而忘操⑦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⑧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⑨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⑩足?”曰:“宁⑪信度,无自信⑫也。”

注释:①欲:将要,想要。②履:鞋。③度(duó):测量。④置:放置。⑤之:量好的尺码。⑥坐:同“座”。⑦操:携带。⑧持:拿。⑨遂:于是。⑩以:用。⑪宁:宁可。⑫自信:相信自己。 [1]根据注释解释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故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B.遇事不能嫌麻烦

12. 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②矣(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5 / 6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此句中“尝”的意思是( ) A.尝试 B.曾经

[2]请在此句中用“/”标出朗读停顿。

[3]《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本学期开展的历史人物故事会,你还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有《______》《______》。

1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戎______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①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 ①纵:任凭。②承间:趁机。③辟易颠仆:惊慌闪躲,摔倒伏地。④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

[1]根据古文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2]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虎承间攀栏而吼”时,其他百姓的反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