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卤素类
主要包括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
三氯异氰尿酸钠、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存在瞬时高浓度,即快速溶解问题。配方含量低的产品不一定没有效果,而配方含量高的产品也不一定效果好。杀菌消毒的效果=浓度*时间,表达的,对于杀菌消毒来讲,高浓度短时间和低浓度长时间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果,而瞬间高浓度的配方成本往往低于高浓度的配方成本。同时,瞬间高浓度对于养殖动物的伤害往往也是最小的。
氯制剂、溴制剂的毒性问题:
当水温高于25℃时,按正常用量将氯溴制剂施用用河蟹塘,会造成河蟹死亡(室内试验,河蟹不会死亡),出现死亡概率为20~30%。
有的养殖户在用优氯净(即二氯异氰尿酸钠)给鱼消毒时,发现一边泼药,一边就有鱼上浮、上蹦、打转等一些不正常反应。待全部泼完当天,就有不少重约150克多的草鱼种死亡。第二天一早又发现了会有死鱼,且全部为草鱼种。经分析,这种事故就是一种典型的氯中毒现象。其原因为:1、氯制剂的毒性对250克以下的草鱼种阶段是最敏感的,特别是有效氯含量高的二氯、三氯。即使是在一般0.3~0.5g/立方米这样一个正确使用浓度范围,也不易掌控,常出现中毒现象。但这种毒性对一些生命力强的鲤、鲫却好得多,甚至鲢、鳙鱼对于这种毒性的抵抗能力也远大于草鱼种。所以,使用高效氯制剂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往往只发生在草鱼种养殖塘中,且造成死亡的鱼只有小个体的草鱼种。以后随着个体的长大,对这种毒性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就不易发生这种中毒事故了。2、该塘的水质偏瘦,透明度超过30厘米,这样对毒性的中和能力就不如有机质多的肥水塘。3、天气
原因,用药当天,天气闷热,表层水温达29.0℃,且无风,这样影响了光合产氧造成整个水体含氧量不高。影响鱼种抗毒性能力。4、鱼种本身问题。经镜检,发现整个鱼塘草鱼种都有不同程度的烂鳃。而死的那部分鱼种则烂鳃更严重些。这种造成一定呼吸困难,减少了抵抗力,造成中毒死亡现象。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在个体小的草鱼种的养殖塘中使用高含氯成份的药物,在有烂鳃病时应减低用量,最好用其它药物如碘制剂或中草药作为替代。
1.1氯制剂
氯制剂种类很多,主要有漂白粉(一种氯酸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漂粉精(次氯酸钙),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等。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在水中形成次氯酸来杀菌。
优点:氯制剂物美价廉、高效广谱。
缺点:无机氯性质不稳定,易受光、热和潮湿的影响,易丧失其有效成分。研究表明,该类消毒剂的杀灭微生物作用明显受水体环境因子的影响,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作用加强,随着pH值的升高,其作用减弱(个人认为是酸性药物的缘故??),当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其消毒效果有明显下降,而且氯制剂对水产动物的刺激性也较大。
前述不是很清晰,关于影响氯制剂消毒杀菌效果的因素如下:
1 温度
水产养殖池塘的水温增高可增强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但是不能对次氯酸钠溶液加热,否则会导致其分解.使杀菌效果反而降低。
2 pH值
pH值愈低,杀菌作用愈强。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主要依赖于溶液中未分解的次氯酸浓度,而溶液pH值愈低,则未分解的次氯酸愈多。随着pH值上升,愈来愈多的次氯酸分解成氢与次氯酸根离子,而失去杀菌作用。
3 有机物
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的存在可损耗有效氯,影响其杀菌作用。这对低浓度消毒液的影响尤为明显。因而清塘时为了减少消毒药物的用量,可以先用活菌泼洒分解部分有机物之后,再施用清塘药物。
4 还原性物质
硫代硫酸盐、亚铁盐、硫化物、含氨基化合物等还原性物质.亦可降低其杀菌作用。养虾塘放苗前为了消除余氯可以施用大苏打,即硫代硫酸钠,原因即在于此。
5 水质的硬度
硬度小于400 mg/L.对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影响不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