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探究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探究

来源:智榕旅游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探究 汪硕,彭博,张迪,邹洪涛,杨可新 (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群体,其 精神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学校、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论 述,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提 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意见,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 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实现 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1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意义 大学是一个富有智慧、富有能量的地方,大学生是富有朝 气、充满力量的新一代。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 承载中国未来的主要力量。因此,探索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 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对于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大学生高尚 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与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丰富知识、较高学历、一定社会经验的群体, 先进的文化知识、高尚的人文素养以及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都是 他们所追求的。大学生群体正是需要注入这样一种新鲜的时代 气息,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塑造品性。在各种各样的大学生校园 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文化氛围,使每一项活动都充满 正面能量。这须要所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创造出 一种适合于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氛围。大学生精神文化 生活建设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的杨 ,也是大学精 神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要想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氛 围,进行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 活建设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具有导向作用,它带领着众多的大学 生体验精神层面的收获。一旦形成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建 设,那么这将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第二,良好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可以促进大学生的 全面发展。在精神方面,大学生通过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提高 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活品位等,建立了全面发展的 观念,开阔了眼界,更加具有了民主精神、平等精神、开放精神 以及创新精神。在文化方面,建设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有益于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高度, 提升人生追求、道德素养,争取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中优秀的后 备军。在生活方面,大学生建设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培养自己的 责任意识以及奉献精神。通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可 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遵纪守法,学会 诚实守信。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同学、朋友 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家庭及社会的责 任意识,对父母孝敬,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辜负他们 190 教育研究 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第三,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具有凝聚力的作用。这可以 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学校凝聚起来,形成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是在校大学生与老师们公 认的一种价值观念,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努力建设大学生精神文 化生活须要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共同合作,才会建设出 美好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凝聚力的一种体现。此外,大 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还具有激励大学生进一步发展,激发大 学生潜能的作用。当然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不止这三条, 这还须要我们一同去探索研究。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的大学生 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须要融入现代思想,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有所 传承,也要有所创新。这将会带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走 向一个新平台、新高度,同时也会使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 提升与发展。 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 才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现在更渴望的是经济适用型以及 丰富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更要引起高度 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大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体现大学 生的价值,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2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及现状 大学生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物质 生活是以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要为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衣、 食、住、行等。然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则包括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还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体现 的道德、情感、态度等。 大学生精神生活源于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需要。大学生群体 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较强,这就使得大学 生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比社会上其他的人群更加强烈。大学生的 精神生活基本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精神面貌。另外大 学生也善于将自己的意识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并不断地发掘 出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进而激发出大学生的欲望和无尽 的潜力。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大学生价值观指明方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明确人生追求,胸怀远大 理想,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大学生 处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思维敏锐,对待问题有着自己独 特的理解,他们热爱国家,思想积极向上,对自己、家人、社会有 责任感,敢于担当。但是在有些问题上过于激进,在看待社会问 题上会出现偏执,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说明了提 高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必要性。 作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佳木斯大学7O个本科专 业中抽取2 000名学生,从大-N大四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现分析如下。 2.1生活态度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良好,生活态度积极,86%的大学生对自 己的大学生活较为满意,其中12%的大学生非常满意,且大部 分人有明确的理想和规划并为之努力o 64%的人已有读研计划, 教育研究 25%的大学生已经在为考研做准备。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可以增强校园的学习氛围,使书香满园,在大学生活中,可以通 3.1发展健全的自身认识 正确地认识自身,是完善自身的前提。跨世纪的一代大学 过学习和读书充实自己,不会因为缺乏约束力而荒废学业。 2.2人际关系 生,应该学会从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结合上恰当地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激励自己,扬长避短。当大学生能不断地摆脱自身中 旧的束缚,肯定自身的新与美时,也必将会升华到一个新的水 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认清自我、了解自身的精神需 要和身体需要。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性格测试来了解自己 的性格,也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测试等专业测评软件来了解自 己的兴趣与爱好。或者通过与父母、朋友、同学座谈来了解自己。 大学生目前的人际关系比较融洽,91%的人都会有自已的 知心朋友,并且在转移压力的方式中,54%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 倾诉。但是大学生交友范围相对单调,大多数人只是与寝室室 友、同班同学及家乡的人交往,很少与同学校的其他寝室或其他 年级的校友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与人交流的基础,也是在社 会立足的必要条件,部分大学生应提高在这方面的能力。 2.3课余生活 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及丰富的课余生活,能够参加 社团活动,2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大 学生目前的网络情结依然很重,43%的大学生在假期选择上网 来度过,57%的大学生平时上网都是玩游戏,且男生居多,仅有 35%的大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和查资料。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下 社会,能够做到充分利用网络而不是为网络而用,是要有一定的 意志力与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世界观.以便增强自控与选择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4学习方面 一些大学生不能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方 式很不适应,并感到学习方面压力很大。但在考试中,很少的大 学生选择作弊,能够诚信答题。 2.5面对挫折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挫折和压力,62%的 大学生仍十分焦虑,不会乐观的解决,有42%的大学生支持建 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较高的,在个 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70%的同学会选择顾全大局,并 且在处理入党和评优的问题上,82%的同学会乐观面对,不会抱 怨学校和老师的不公平,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3 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探索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须要长期培养和苦心经营的 教育氛围,要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 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宽松、洁净的社会大环境, 使这种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发展目标、校风建设、学风建设、 校训、校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充分的体现。大学的硬件 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但作为软 件的校园文化建设,则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的绝大部分高 校,仅有几十年或是十几年的历史,这就要求各高校的管理者、 教师、学生,一代代不懈地努力,通过努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 内涵,使之深沉、厚重、高尚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许 多世界级名校之所以有深沉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蕴,就在于它们 有一代又一代的大师,正是他们的卓越贡献,使大学的精神文化 余芳百年。此外,就大学生本身来说,当今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无 论从学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比20世纪8O年代强很多。为了 实现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探索。 同时大学生还应学会“自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奖 惩,分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自身的优点、缺点、 特长、兴趣等,从而能够使自己比较理性、客观地认清白我。认清 自我的目的是为了接受自己,大学生应该以愉悦的心情接受自 己的身心,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这是大学生开阔心胸与人沟 通、积极参与团体活动的基础。通过悦纳自我,大学生会提高自 信度,更容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爱好,也更有勇 气去接受挑战,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良好的作用。 3.2博览群书,实现精神成长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大学生还应培养理l生的思维习 惯。大学生应尽可能阅读对自己有用的书籍,阅读一些名人传 记,从中学习名人和成功人士的经验,既要分析他们成功的深层 原因,也要特别注意学习他们失败的经验教训。多阅读一些有思 想、有深度的理论著作,涉猎有助于锻炼理性思维的知识。尤其 是哲学、方法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应深入学习,把握社会和个 人发展的规律。通过阅读,大学生能体验到与前辈思想家进行精 神交流的快乐,从而促进大学生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3.3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大学生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 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 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 试和分数而学习,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此 外,要加强实践性环节,大学生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形成和提 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 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身的亲身实 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陈书成.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J].中国 科教创新,2008,(07):12.16. [2]杨婷婷.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若干关系[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1999, (06):12—16. [3]李爱莉.新疆水资源利用问题[J]_山东青年,2012,(03):23—25. [4]王璨璨.大学生实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J].山东青年, 201 1.(09):3l一34. 项目来源:佳木斯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关于大学生精神文化生 活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S2013—093 1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