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襄阳与周边省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

襄阳与周边省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 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l2卷 第 期 双月刊 2013年1月 doi:12.39690.issn.1671-914X.2013.01.006 襄阳与周边省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 杨国林 (襄阳市统计局, 湖北襄阳441021) 摘要:“十一五”以来,襄阳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财政收入增长迅速,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处于全 省前列。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但与武汉市和周边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襄阳经济发展 还存在着经济发展总量不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宜昌、岳阳、株洲、芜 湖、安庆、榆林、洛阳、南阳等8个周边同等城市进行比较,分析襄阳与周边省同类城市的优势与差距。 关键词:襄阳;周边省同类城市;优势;差距 中图分类号:Fl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2013)叭一OOO6—07 一、“十一五”襄阳发展成效显著 200亿元的企业2家,初步形成“一个千亿元、五个 百亿元”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2010年,第二产业实 现增加值7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5年间平 均增幅达到18.1%;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 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以汽车为主的 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均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 (一)总量规模持续扩张,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近年来,襄阳作为鄂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抢抓 机遇,加快发展,在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相互合作 和竞争中,发展较快,总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 五”期间,襄阳经济总量跨上千亿新台阶,2010 年,经济总量突破1 500亿元大关,达到1 538.3 ~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14.3%,高于 “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l1%目标3.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4亿元,比上年增长 14.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2010年,产业结 构由2005年20.3:40.1:39.6调整到2010年的15.2: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襄阳努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 51.9:32.9。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5.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第三 产业比重降低6.7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第二产业 比重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 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一是农业经济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六年增收,2010年,粮 食总产量459.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第一产业实现 增加值237.7亿元,是2005年的1.94倍,年均增长 5.0%;二是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襄阳市在“工业强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进一步 扩张 1.投资高速增长:2010年,襄阳市固定资产投 市”战略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1.4亿元,同比增长 2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1 555家,比2009 资呈现出高位稳定增长发展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835.3亿元,比上年增长45.3%,高于全省 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2006年一20lO年间全社 年净增249家。其中,产销过亿元的企业315家,过 10亿元的企业27家,过50亿元的企业4家,过 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2 550.2亿元,年均增幅 39.8%。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5.3%提高到 收稿日期:2012一n一2O 基金项目:襄阳市2012年“汉江智库”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杨国林(1963~),男,湖北枣阳人。经济师,在职研究生,襄阳市统计局局长。 6 襄阳与周边省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 2010年的7.7%。 2.城乡市场持续繁荣活跃.消费需求不断扩 大,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市区中心商业区建设取 得新进展,随着沃尔玛、武商集团、银泰百货等一批 大型商业店场的相继建成和“家电下乡”、“汽车下 乡”等一系列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城乡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571.2亿元,增长2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8个百分点。2006年一2009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年均增幅达18.8%,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 8.1%提高到8.5%。 (四)利用外资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快速提升 1.利用外资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新 ̄tt#t-资 企业26家,完成合同外资32 606万美元,增长 30.0%;直接利用外资达27 206万美元,是2005年 的7.5倍。 2.对外贸易势头良好:外贸出口额从14 368 万美元增长到55 406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 31.0%,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五)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三大收入稳步增长 1.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949.6亿元,比上年 增长62.4%。利税总额达到188.65亿元,增长 64.3%。其中,利润总额突破百亿元,达到118.4亿 元,增长92.3%。 2.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 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41.5亿元,同比增长 48.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1.01 亿元,同比增长37.8%。其中,全市各种税收收入完 成37.7亿元,同比增长40.1%,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 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9%,比2005年提高8.0个百 分点。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 3.8倍。 3.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襄阳在实 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也实现 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全市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333元,比上年增长11.6%;比2005年(市区)增加6 611元,增长81.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365元,增长17.0%,比2005年增加3 174元,增长 99.5% 二、与周边省同等城市比较 为进一步分析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差 距,我们选择了宜昌、岳阳、株洲、芜湖、安庆、榆林、 洛阳、南阳等8个周边同等城市就有关数据进行比 较。具体情况如下。 (一)城市规模及经济总量居中下游(见表l,表2) 1.城市人口:2010年,襄阳市总人口达到591.1 万人,在9个城市中居第4位。处于前列的分别是 南阳、洛阳、安庆。 表1 2010年九城市人口及城市规模 注:由于各地中心城区面积和中心城区人口口径难以界定,以上数 据仅供参考。 2.地区生产总值:从经济发展总量来看,2010 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后,低于宜昌9亿 元、岳阳1亿元、榆林219亿元、洛阳783亿元、南 阳418亿元,在9城市中列第6位;从增长速度看, 2010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靠前,增速仅低 于榆林(18.3%)和芜湖(18.2%),在9个城市中排名 第3位。 表2 2010年九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襄阳市为27 969元/ 人,居9城市第7位,仅高于南阳、安庆。见图1。 图1 2010年九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7 杨国林 3.城镇化率:2010年,襄阳市城镇化率47.3% (预计数),在9城市中处于第4位。见图2。 城市首位。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襄阳市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571.2亿元,居9城市第3位;2010 年襄阳市同比增长28.2%,居9城市第l位。 (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主导产业各具特色 2010年,襄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为15.2:51.9- 32.9,与2009年相比,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 图2 20l0年九城市城镇化率(%)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襄阳市规模 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81.4亿元。从总量上看,低于 宜昌66.1亿元、岳阳70.1亿元、榆林469.6亿元、洛 阳332.6亿元;高于株洲75.6亿元、芜湖40.2亿元、 安庆312.8亿元、南阳46.9亿元,总量居9城市第5 位。从增速上看,2010年同比增长26.3%,居9城市 首位。见表3。 产业和第三产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为15.2%, 居9城市第3位;第二产业比重为51.9%,居9城市 第4位;第三产业比重为32.9%,居9城市第l位。 襄阳市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工业为“龙头”,以食 品、纺织、医药化工、冶金建材、能源、信息产业为支 柱的产业格局。其中,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322.6亿 元,同比增长26.1%;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22.56 一亿元,同比增长27.2%;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68.9 亿元,同比增长33.3%;医药化工实现增加值49.4 (二)投资和消费增速靠前,投资总量偏小(见 表4至表5)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襄阳市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835.3亿元,仅高于岳阳49.2亿 元,株洲26.8亿元,安庆25.9亿元,在9城市排名 第6位。2010年襄阳市同比增长45.3%,增幅居9 亿元,同比增长35.6%;冶金建材行业实现增加值 51.9亿元,同比增长49.55%;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 33.8亿元,同比增长l1.02%;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 48.7亿元,同比增长18.8%。重点企业:东风汽车股 份公司完成产值290亿元、风神襄樊汽车有限公司 完成产值265.24亿元、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完成 表3 2010年九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8 襄阳与周边省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 表5 2010年九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产值66.18亿元、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襄樊工厂完成 产值65.84亿元。 宜昌市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化学工业、食品医 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生产 等十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0.83亿元,同比增 长22.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0.7个百分点,对规 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0.0%。其中,电子及光伏产 业、机械产业和造纸产业增幅居前,分别增长 52.6%、41.9%和40.7%。 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以轻纺、建材、冶金等传 统产业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为增长 点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其中,电力工业实现工业增 加值186.09亿元,占全市增加值的24.9%;化学工 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5.6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 的23.5%;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0.67亿 元,占全市的16.1%;食品医药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147.7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9.8%。电力、化 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行业2010年共实现工 业增加值630.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4.3%。 重点企业:湖北宜化集团实现产值148.18亿元、湖 北兴发集团实现产值64亿元、稻化香集团实现产 值70亿元、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值 212亿元。 株洲市形成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 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 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增 加值40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4%。六大 支柱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 29.7%、29.6%和2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食品加工制 造业分别增长18.1%、17.3%和12.3%。 南阳市的五大支柱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 芜湖市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型 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37.24亿元,增长 25.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7.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 率达68.1%。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增加值 157.21亿元,增长25.1%;电子电器产业实现增加值 79.75亿元,增长44.5%;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 成工业增加值77.72亿元,同比增长18.8%;黑色金 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6.95亿元,同比 下降35.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 值29.43亿元,同比增长13.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 200.28亿元,同比增长20%。 安庆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新 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逐步完善,生产力 布局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发 展后劲显著增强,形成了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纺 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2.8亿元,同比增长5.8%;电 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6.1亿元,同 比增长23.0%。 洛阳市的六大支柱行业是:非金属矿采选、非 织服装、建材、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医药等 支柱产业。2010年安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 368.64亿元,增长25.0%。 榆林市五大支柱产业全面增长。煤炭开采和洗 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 品、通用设备制造、电力等支柱行业。2010年六大支 柱行业完成增加值438.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43.21%,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率达41.93%。 岳阳市形成了石化、食品、生物医药、纺织、电 子及光伏产业、机械产业、造纸产业、黑色金属冶炼 选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88.5亿元,同比增长35.5%,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1%,比上年提升 0.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总产 值182.6亿元,增长2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9 杨国林 比重为9.7%,比上年下降O.3个百分点;石油和天 然气开采业完成总产值456.8亿元,增长30.6%,占 32 606万美元,增长30.0%,总量居9城市第4位。 2010年,襄阳市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仅占全省的 3.8%,位次排全省第6名,武汉市占全省比重 60.0%,宜昌占全省比重9%;与武汉比,襄阳市只有 武汉市的6.3%,宜昌占武汉市比重14.9%。经济外 向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襄阳市为3.1%,低 人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低于武汉18.5个百 分点,低于宜昌4.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襄阳市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4.3%,比上年下降0.6 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完成总产值179.7亿 元,增长44.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9.5%,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化学原84及化学制 品制造业完成总产值62亿元,增长17.4%,占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比上年下降0.5个百 分点。 只占全省的6.7%,占武汉市的11.8%。 (四)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对外依存 度仍然较低(见表6至表7) 2010年,襄阳市外贸出口55 406万美元,增 (五)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排名靠后 1.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襄阳市市财政总收 长68.2%,总量居9城市第7位;实际利用外资 表6 2010年九城市出17:1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 入141.6亿元,居9城市第4位;襄阳市一般预算收 入51亿元,居9城市第7位,仅高于岳阳和安庆; 人均一般预算收入927元/人,仅高于安庆和南阳, 居9城市第7位。2010年襄阳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 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8%和37.8%,增速均居 9城市首位。见图3和表8。 ^ ‘●∞ 3anO 'm 南阳 安庶 裹啊 翻 Zll, 纠 IHI … 薨| 图3 2010年九城市财政收入 表7 湖北部分城市出口及利用外资情况(万美元) 襄阳 宜昌 4 6 48.8 24-2 岳阳 株洲 芜湖 安庆 5 7 25.9 25.0 3 9 l 2 8 35.8 25.8 33_3 38-8 21.0 榆林 洛阳 南阳 10 襄阳与周边省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 量的核心指标,2010年,襄阳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占GDP的比重只有3.3%,在9城市中排倒数第1 位。见表9。 表9 2010年九城市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 3.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襄阳市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人为13 333元,居九城市末位;襄阳市 农民人均纯收入6 365元,居九城市第3位。见表10。 表10 2010年九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总量总 比位次 总量总 比位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襄阳虽然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上取 得了长足进步,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在构建鄂西 北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辐射、带动作 用还明显偏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严重偏小 1.与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相比.实力偏弱: 2010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省比重由 上年的9.4%提高到9.7%,提高O.3个百分点,但与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占全省1/3(16.6%)的目标要求 还相差6.9个百分点。在带动鄂西北区域经济发展 中,襄阳的支撑作用明显偏弱。 2.与省会城市武汉相比.还难成鼎足之势: 2008年,襄阳市经济总量跨上千亿元台阶,进入“千 亿元俱乐部”,但与武汉城市圈相比,辐射和增长极 的功能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襄阳GDP总量为l 538.3亿元,比武汉市少3 977.5亿元,占全省比重 仅为9.7%,较武汉市占的比例少25.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结构优化不明显 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襄阳第一 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达15.2.%,比武 汉市高出12.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 百分点。 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2010年全市第三产 业增加值505.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升反降,由2005年的37.7%降为 2010年的32.9%,不仅低于武汉市18.1个百分点, 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 (三)辐射能力弱,支撑作用不强 1.经济资源的聚集效应不强:襄阳目前的综合 实力、发展优势和带动能力还不能在鄂西北地区及 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形成绝对优势,因而削弱了对区 域内资源、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聚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2.与区域周边城市的产业协调发展不够:襄阳 与周边的十堰、荆门、随州等市在产业发展、区域市 场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真正的 襄阳大都市区,与南阳等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尚未形 成有效的经济协作,区域性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强。 (四)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开放竞争力弱 2010年,襄阳市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仅占全省的 3.8%,只有武汉市的6.3%,位于全省第6名;经济 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和GDP之比)为2.4%,低于全 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只占全省 的6.7%,只有武汉市11.8%。襄阳作为副省域中心 城市,近年来,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成为外商和跨 国大财团投资的热点地区,但经济开放度和市场化 程度在全省处于中游,距领先水平相差甚远。 (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居民收入增长 缓慢 2010年,襄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7 969元, 仅为武汉市(59 950元)的46.7%;襄阳市地方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51.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0%,低 于武汉(38.6%)33.6个百分点,低于同类城市宜昌 (6.9%)1.9个百分点。近年来,襄阳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都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与武汉市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并且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 襄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333元,低于全 杨国林 省平均水平2 725元,比武汉市低7 473元,位居全 省第9名。农民人均纯收入6 365元,高于全省平均 水平533元,位于全省第7名。 四、加快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 建议 (一)以城市群为依托,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架构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一个省域的战略,其影响范 围不能仅限于襄阳市行政区域内,要求其成为区域 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形成以一定规模的城市群为 依托的经济发展区。因此,加快“襄十随”城市群发 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提升襄阳市的城市 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使其分别成为秦巴经济 走廊和辐射鄂西南、连接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是 “十二五”时期重要工作内容。对策如下:一是整合 属地城市,夯实基础架构。要在发展规划、产业布 局、利益协调、区域基础设施联合建设上,整合属地 城市力量,整体联动,共同发展。二是联动周边城 市,壮大发展架构。在襄阳城市群的构建上,以襄阳 市区为中心,以所属县市为第一层,以随州、荆门、 十堰为第二层,以周边省市毗邻城市为第三层,逐 级向外扩展。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增强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关键是 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力度,走 低碳型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推进低碳型产业结构调 整,使产业结构向高效、节约和生态型方向转变。 1.加强第一产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 观光农业为主体,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 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突破性发展以汽车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 展低碳化工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企业 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 统支柱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 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快速 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坚 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通 过体制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拓展服务业发展领 域。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坚持生产性服 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并举,充分利用襄阳制造业优 势,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技术中介、商务会展、法律 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 乐等传统服务业。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统筹城乡规划,完善中 12 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和产业聚集区空间布局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规 划,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农村基 础设施投资力度,把产业聚集区道路建设与县、乡、 村道路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 量,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产业发展方面。应注重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吸收,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区县内利用其 土地优势,吸引第二产业人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提高就业率。 公共服务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 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 平,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向农村延伸。在今后的 发展中,公共服务的延伸应该体现财政支出的均等 化,着重加强农村金融、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 建设,使农民能够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方面。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积极推进土地、户籍、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等方面 的制度创新,建立新体制,形成新机制,实现新发 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加快农 村社区向城镇社区管理的转变。 (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 放水平 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 作。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历史任务落实到具体 的项目建设上。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吸 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引进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 好的重点项目,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水平。 要实施项目兴市战略,加快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 的建设,构筑工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引导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努力把开发区和工业园 区建设成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提高对内对外开 放程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吸引人才。 (五)把开发区建设和县城经济发展作为推进省 域蓦 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1.加速开发区建设:要做好全市开发区的总体 规划和产业布局,在规划中充分结合各开发区的产 业定位和发展特点,运用“一区多园”模式,突出产 业特色。重点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 加强对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的协调和调度。加快全市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打造开发区发展的硬 平台。同时,进一步创造适应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环 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营造好开发区发展的软 平台。 2.加快县城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 势,立足现有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企业和 特色产品。集中力量建设县域工 (下转第25页) 离散复利和连续复利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分析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iscrete Compounding and Continuous Compoundiompounding Investor Gaing on Investor Gainsns WANG Rong——bo (Xiang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gyang Hubei 441050,China) Abstract:Discrete compounding and continuous compounding are widely used in financial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paper launch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iscrete compounding and continuous compounding on investor gains with limit knowledge in calculus as a tool and then emphasizes full understanding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ompounding to help investors obtain the greatest return. Key words:compound interest;discrete;continuous;investment income (审稿:肖兆武编校:邹丹) (上接第12页) 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 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要力求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以襄阳农副产 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实施“抓大带小、扶优培强”战 略,拉长农副产品加工链,打造襄阳农副产品品牌。 同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体系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 (说明:文中九城市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2010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Xiangyang and Similar Cities of Neighboring Provinces YANG Guo-lin (Bureau of Xiangyang,Xiangyang Hubei 44 102 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leventh Five—Year”.in the face of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Xiangyang municipal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c0nscientiouslv implement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policies.seize a new round of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o double economic aggregate,make revenue increase rapidly,and further enhance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Economic strength iS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province.which to some extent.has the influence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deputy provincil ciaties.However in comparison with Wuhan and surrounding similar citie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Xiangyang economic development,such as the insufifcient total amou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ack of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and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To this end.we have chosen 8 surrounding cities of the same kind:Yichang,Yueyang,Zhuzhou,Wuhu,Anqing,Yulin,Luoyang,and Nanyang to launc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trengths and gaps of Xiangyang and these cities. Key words:Xiangyang;similar cities of neighboring provinces;advantage;gap (审稿:邹丹编校:漆福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