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研究
魏
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22-0070-02
摘要城乡规划专业处于转型阶段袁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区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该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袁教学内容尧教学方法需相应进行改1.2本科授课对象设置在高年级
革遥本文对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袁探讨了野模块化冶教学尧案例分析尧课堂讨论尧校内实践尧新技术运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有两种学制:四年制和五年制。据了解,作为工科专业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课程等的教学方法遥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袁增强学习自安排都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小范围的规划设计开始学习,再觉性尧主动性袁提高教学效果遥
到宏观的区域规划,专业必修课的“区域分析与规划”基本关键词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特点教学模块教学方法Teaching上都是在高年级学习。如同济大学安排在第7学期,北京大Course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安排在第6学期,中南林业大学安排在Abstract//WeiResearchof\"RegionalAnalysisandPlanning\"UrbanHeng
andruralplanningmajorisnowatthetransition第8学期,中山大学安排在四年级学习。当本科学生从低年级升上高年级,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小范围的规划设计走向stage,whileregionalanalysisandplanningcourseisoneofthe大尺度空间的区域规划学习的时候,要求相应转变思维习professionalcorecourses,soits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惯,改变空间尺度感,逐步学会运用宏观、综合、系统的区域methodsshouldbeappropriatelyreformed.Thispaperanalyzes思维方式去研究涉及较大空间尺度的区域问题,并建立相the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analysisandplanningcourse,and应空间的尺度感。[2]
discussesthefollowingteachingmethods,suchas\"modu-1.3课程难以实行较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实训
lar-based\"teaching,caseanalysis,classroomdiscussion,campus
区域规划过程一般包括现场踏勘、收集资料、资料整practice,newtechnologyapplication,etc.Thispaperisaimedat理、区域分析、专题研究、规划设计、编制方案等。由于规划improving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enhancinglearningcon-对象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要素繁多且复sciousnessKeywordsandregionalinitiative,analysisandimprovingandplanning;coursetheteachingeffect.
characteris-杂,编制一个规划,快则一、二年,多则需要数年才能基本完成。“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时数只有30~50个课时,教tics;teachingmodule;teachingmethod
学经费又极为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严格的教学进度下,要求学生按照现行区域规划要求,进行较大空间尺度的2008年起我国正式施行《城乡规划法》,同时原来的《城区域规划实践,困难重重也不符合实际。所以“区域分析与
市规划法》废止。2011年,城乡规划学正式列入教育部一级规划”的课程实习,多数都只能在校内“假题真做”,[3]
进行专学科目录,2013年起高等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陆续更名为题性的或概念性的实践教学。
城乡规划专业。[1]城乡规划强调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目前2模块化教学突出学科授课重点
开展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应与时俱进,对原有的城市规“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实施过程与其他课程相似,首划专业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本先是选订教材,然后依据教材编写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且文就其中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紧扣教材。一旦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改进进行初步探讨。
便随之而定。国内许多工科、理科、农林学科背景的城乡规1“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特点
划专业、地理专业、园林专业都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规划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该课程具有以下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作教材。尽管各院校存在着专业背个显著的特点:
景的差异,但课程内容大致相同。按教材内容顺序系统授1.1授课内容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
课,这种教学虽然利于学生学习,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1)内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区域性、战略性、政策性非常容固化,未能及时吸收新的理论和规划实践成果;(2)难以突出的工作,与此相关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内容涉及体现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生态、城市与乡村文化等方面,内容为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的培养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为广泛。而且,规划一般预测未来20~30年甚至更远的极性,各院校规划专业可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各自的特发展,时间跨度大。新时期城乡规划更强调了城乡统筹,由点,精心设计,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对于实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教学要突出宏观性、全面性,让学生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学会综合的方法,从全局出发,用战略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
化或者说单元化,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改进方式。
作者简介:魏衡(1977—),男,广东广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的教学与研究。
70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总第286期2014年8月(上)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286August2014(A)
模块教学的提出是基于系统的整体观念,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简单地说,就是系统是要素的有机的集合。“模块课程”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近几年它在俄罗斯的教育研究中得到较大的发展。[4]所谓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模块的形式,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有突出的重点,同时有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可以延伸的内容。[5]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要求,对该课程划分不同的主题模块组织教学。例如,教材内容为区域分析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定位”主题,可以相应延伸教学内容为区位分析、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不同内容;教材为空间结构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开发模式”主题,结合国家五个统筹政策,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等;教材内容为土地利用知识的,划分为“功能区划”主题,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管治、主题功能区等。
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模块设置可以有多种模式,模块主题的设置和延伸的内容都是灵活的、可变的,每个模块的授课时间和教学实践时间也是可调整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教学活动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师生可以有很好的教学互动。讲师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考虑目前形势和专业热点,灵活设计每个主题模块,实际上突出了课
程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具有特色的差异性教学,本专
业学生普通反映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与时俱进,采用灵活及多样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以“板
书———板画———
挂图”为主的教学手段已显得陈旧,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要求,需要不断加以改进。[6]
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特点,应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3.1典型案例分析教学
区域规划理论课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案例进行教学。使用真实的规划案例,对内容和图件进行讲解,生动形象、直观明了。规划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国外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区域规划、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英国的大伦敦规划等。国内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案例,像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规划等;中部地区的案例,像中原经济区规划等;西部地区的案例,像成渝经济特区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案例的选择可以中西结合,既要有先进地区的,也要有落后地区的,可以拓宽学生区域视野,加深区域的差异化认识。3.2问题导向型的课堂讨论
区域规划理论课讨论可以和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和重点内容,针对某区域发展实际
问题,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和相关补充材
料。讨论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观点、摆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地学走向自主地学。从中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教师还应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3模拟化实践教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限于本科生的教学时数与经济能力,难以完成一个实际的有深度的区域分析与规划项目,所以基本上是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真题假做”是模拟化的教学方法,可选取学生容易熟悉的区域,作为区域分析和规划的具体对象。“真题假做”要求学生多画分析图、示意图、效果图,多用图件表达方案,用图说话,培养动手能力。限于现状认识及资料的有限性,学生的规划方案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概念性的,但通过实践,同样可以快速地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自觉地查阅、参考前人的成果,达到掌握区域规划内容、步骤、方法、基本技能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为未来的
工作奠定科学的基础。[7]
3.4新技术的应用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3S技术(GIS、GPS、RS)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空间规划领域。[8]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引入这些技术,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区域问题直观化、明确化、简单化、形象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们必须带头学习,努力在教学中应用。
4结论
城乡规划专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发展“,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要求与时俱进,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师生互动讨论、模拟化的规划实践教学、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经过实践检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1]特约访谈.乡村规划与规划教育(一)[J].城市规划学刊,2013(3):1-6.
[2]施维克.区域规划概论教学方法改进尝试[J].高等建筑教育,2003
(3):52-53.
[3]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
(4):59-62.
[4]高丹.模块教学———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5.
[5]周宝娟.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
学,2011(11):101-103.[6]仇方道“.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4):2507-2509.
[7]李小英,等.案例教学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甘
肃科技,2013,29(1):70-71.
[8]王成芳.GIS和R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科
学,2008(5):218-219.
编辑李前锋71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