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来源:智榕旅游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了解五言诗及其艺术特色。

4.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1.了解五言诗极其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美在辞藻,美在韵味,美在隽永深刻的内涵,美在感人肺腑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世界,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文学之美!

二、自我研学 1.作品简介。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 录19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 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 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文心雕龙》)。

三、整体感知 1. 播放情境课文。 2. 朗读指导: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1 / 3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重点词语注释:

【华】花。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3. 结合注释翻译:

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得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四、自主探究

1.前四句分析:这四句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2.后四句分析:一个“盈”字,暗示着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最后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

五、合作探究

1. 《庭中有奇树》一诗由折花写起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古代女子对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最为敏感,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体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 / 3

揭示主旨,以花寄情——对远行人的思念。

3.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

第五、六句写的是“奇树”的花朵,它的香气芬芳馥郁,沾满了思妇的衣与袖。这两句紧承前两句来写,描绘出了花的珍贵,暗示了人物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难以传达这片深情的懊恼与郁闷之情。

4.诗中“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是主人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说出的自我安慰的言语,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娇媚的女性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长时间、远距离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的摧折。

六、本诗小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第一至四句描绘了春天庭院中妇人折花送给丈夫的场景。这种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人遐想。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诗歌《迢迢牵牛星》。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