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知识课堂”到“探究课堂”的思考

从“知识课堂”到“探究课堂”的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从“知识课堂”到“探究课堂”的思考

灵宝实验高中 杨学锋

摘要:当前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建构“探究课堂”就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公来表演。教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把教室变成了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

2004年底,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到江苏省淮安市访问,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上了一堂高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他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这堂课上完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来听课的美国人却表情木然,当接待人员请他谈谈感想时,他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总是学生在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当前课堂教学秉承着一种“知识课堂”的传统,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建构“探究课堂”就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仅就课堂变革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是什么?

课堂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然而我们不经意间忽视了对课堂内涵的准确定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重新为课堂定向是有必要的。

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过去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主人公仅有老师一人,我们欣赏的是他(她)的教学表演艺术,而学生

1

只能是一名观众,他(她)们很少有表演的机会。随着探究课堂的提出,我们需要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公来表演,而老师呢只能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现在的课堂是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教师要做的只是从外部强制性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 ”出这些知识,而探究课堂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各种图形、音乐、文学作品来促进大脑的开发。教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这就要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方法,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陶小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人”,办法就很好。《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承担义务陋而寡闻”。就是要让学生与人交流,同学、学友也都是这个意思,大家携手合作,“五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2/3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变成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机智才华展示的场所,教室变成了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教室的设置安排要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索的展开,要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自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 二、现有“知识课堂”的特征及弊端 (一)“知识课堂”的特征

首先,“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或“知识至上”。“知识课堂”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呈现有价值的知识”和“如何有效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传递的主要信息,课堂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知识点中的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成了对知识的注解与记忆的过程。但“知识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主要集中在教

2

科书中以及为教科书作注解的教学参考书与辅导练习中,且这些知识更多的是指间接知识,书本或理论知识。

其次,在“知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他的任务就是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把自己所学的,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已只是被动的接受。

再次,在“知识课堂”中,学习以机械训练为主。教师在把重点和难点,讲给学生后,会通过讲大量的习题来练习,讲解以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文科是反复记忆,理科问题采用的是题海之战。

最后“知识课堂”中的教学是一种“操作性教学”。所谓“操作性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一经发生,在长期实践中便会形成某些“经验”和“模式”,这种“经验”和“模式”会对以后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甚至成为一种恒定的作用力,使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二)“知识课堂”的弊端

1、教条化。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金科玉律,把预先写好的教案当作向导。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大量的训练。

2、模式化。教学结构单一,无论什么课都是一种教学模式:复习、导入、讲解新知、练习巩固、总结、布置作业、教学环节刻板、僵化。

3、单一化。在课堂上教师重视的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他(她)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她)们失去了发现问题的机会。

4、静态化。这种静态化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记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不去思考问题,不去提问,更不会动手去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本不会动手操作。心理学及生理学研究分析:人的大脑左右部分分别承担不同的思维功能,开发人的大脑是开发人的潜能的关键,根据神经功能反馈的特点,要培养理性思维,就要注重儿童的活动操作。

目前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迫切要求我们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为了能够改变传统课堂的现状,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

3

的发展,必须实现课堂重构。 三、构建“探究课堂”的理念与途径

探究教学的倡导者伊利诺大学的薛其曼博士认为,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当儿童处在一个使他感到困扰的环境时,就会本能地开始探究,这就是探究活动的起源,他进而指出:“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探究课堂”的基本特征

1、探究性。探究性课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去辩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自己获得熟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放性。开放式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文字转化成无尽的含义,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释提供条件。

3、整合与拓展性。探究性课堂高度重视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批判、解释和应用,进而在整合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 (二)构建“探究课堂”的条件和途径

1、产生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1)对象意识。教师要善于观察 ,了解学生的发展倾向、特长爱好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

(2)环境意识。罗杰新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有高度的容忍、精神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决定探究什么问题时有真正的发言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充当“未

4

知者”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直接向学生提供定义、解释概念,给出答案、陈述结论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

(3)激趣意识。教师可通过提供相互矛盾的事件,呈现令人困惑的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主体意识。这是针对学生提出来的。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主体,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尊重教师,接受教师指导。

2、交往,架起探究的桥梁。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教师要让孩子通过交往,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不断超越所属群体。在一堂锡山区《科学》观摩课《纸的研究》的课堂上,老师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纸呢?”小组讨论,表现自我,组际交往,试图超越,全班交流,勇敢挑战,就在这不断闪现创新火花的交往中,学生得出大量的研究纸的方法: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火烧,滴水,放在不同的溶液中,上网等等。接着,采取“自助餐”方式,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研究纸。在课堂上,学生动手实验,交往互动,向书本挑战,向老师同学挑战。

3、在“撞击”中走向合作,新课程的理念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生生交往中,学生不断提出新观点,教师不断开启学生的新思路。知识中隐含的“陷井”,使学生思维的不足,方法的欠缺暴露无遗。具有冲突性的对话,引发学生不同意见,不同思维的“撞击”,老师以“误”养“正”,使冲突趋于缓和、统一。师生在交往中合作,合作中探究,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总之,我们要认真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课堂改革是必不可少的,而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对我们广大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实现课堂重构就是要在批判“知识课堂”的基础上将“探究课堂”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张华:《课堂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靳玉乐著:《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5

③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张熊飞著:《诱思探究教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版

⑤庞维国著:《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2期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