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与实施
(一)实施背景
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充分意识到,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开发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示范校建设之前,我校就开发了“以教学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摒弃传统的学科体系,把取自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中的“学习项目”。全部教学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构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更便于“项目教学法”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和职业教育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这套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行业企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而,必须进行课程体系升级改造了。我们借助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大好时机,吸收德国DVS培训和加拿大CBE职业教育理念,认真总结课程开发的经验和不足,从课程结构、项目内涵、设备师资、教学建议等方面,大胆探索,突出特色,将课程体系升级为“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对应新型课程体系的配套教材也由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出版发行,还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正在开发建设中。
(二)主要目标
1.以区域先进制造业企业对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按照“定位专业岗位群——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定义任务对应能力”的程序作出课程框架,以“典型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基本单元,据此编制专业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
系,在“工作过程体系”下,设计开发“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
2、配套开发对应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编写基于工作过程逻辑的、以配有“工艺卡片”和“项目考核表”为特征的系列专业教材。以此引领以“项目教学法”为代表的先进教学方法的推行、以“过程考核”为特征的新型考试方式的推行,指导教学和实训环境建设以及顶岗实习的开展。新课程体系将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工作过程
1. 选编“典型工作项目”
我们组织教学骨干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走访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近百家现代制造业企业,结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将搜集的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依据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拆分、简化、组合等教学化处理,附以对应的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工艺图纸、加工程序和工艺卡片等资料,组成若干个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单元,即 “典型工作项目”。
2.构建“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
各专业课程开发组,在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结合企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实际情况,依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追求以下特点:内容模块化,以利于学习过程的阶段化,也利于在学校、企业之
间交替进行教学或实训;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求工作过程化,要配有“工艺卡片”;原理性理论知识,不求其学科完整性,但求其适用和可查;工艺性理论知识,则要专业化、系统化且表述简明扼要;考试考核实施过程化、多元化。
3.配套开发系列教材和教学资源。
(1)在早先已有一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定位为“工作过程系统化核心教程”的12种专业教材的基础上。2012年底我们又依据“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编写24本创新实验教材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山东省统编教材,我校承担两个专业14本的牵头编写任务,编写正在进行中。
(2)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将所有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试题、视频、图片以及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上传到学校网络资源库,供教师备课、上课使用,学生也可进行网络课程学习。
(3)建设精品课程。各专业由课程开发的专业带头人牵头,依据精品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师资配备、实训和教学环境建设、教法和教学设计等层面,就每一门课程进行精心研究和实践,直至成为精品课程。目标是使一个框架性课程而成为一个包含了环境、内容和方法等所有硬件、软件的专业教学系统。我校有五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市市级精品课程。
(四)条件保障
1.一套稳定的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管理体制
从企业调研到人才需求分析,从典型工作项目编制到课程内容选定,从教学计划到教
学实践,每一步均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我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管理体制,这是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证。
2.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
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项目负责人,教科研部牵头进行前期策划,各教学部“项目组”承担各个子项目。由此形成的项目管理的工作机制,是我们的课程开发工作的制胜法宝。
3.一个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投资两亿多建立了六个大型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为“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准企业环境。实训车间、现代化技能教室、仿真室、生产性实习车间、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技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4.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的课程开发工程取得如此成果是不可思议的。相辅相成的是,我校在新型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全校教师在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五)主要成效与主要成果
1.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示范学校建设之前,我们也有课程开发、教材开发,也有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然而这若干教学改革成果,似乎都是零散、分离的。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已有成果再做升级开发、归纳打包,我们发现,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职业教育的完整的教学系统。山东省教育厅新一轮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在去年启动,我校承担了《机电技术应用》和《模具制造技术》两个专业方案的编制工作。这个方案主要借鉴了我校的新型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及模式,山东省教育厅专门发文,以我校的方案作为全省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制的示范。我校还在全省教学指导方案编制会上做了专题发言。
2.建立了一种协调发展的教学改革模式
在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之下,我们的课程、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计划相互处在一种动态适应状态,每当出现与教学实际相悖的情况是,都会得到及时调整,还可据此及时协调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周期、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关系。经过这样的几上几下的修正协调过程,就能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环境条件的课程、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计划。
3.新型课程体系的成果及成效逐渐显现
近两年全国技能大赛共获得7枚金牌、10枚银牌,在青岛职业学校中排名第一;近两年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我校学生一等奖20个名列前茅青岛市第一。
有5门精品课程已经获得市级精品课程,另有若干省、市级精品课程正在建设中。有与高教社、机械工业社、北师大社出版了54种教材,承担的山东省两个教学指导方案已经完成,省统编教材14种正在编写出版中。
学校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招生生源质量和招生人数逐年提高,就业率99%以上和优质就业率85%。学校正在成为青岛市工科职业学校乃至山东省职业学校的龙头学校。
(六)体会与思考
1.一所职业学校的力量很有限,必须集全校之力、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参与,进行项目攻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一所学校很小,教学改革也要有顶层设计、通盘规划,也要项目管理、协同作战,各自为政的小打小闹难见大成效。
2. 要重视和采纳来自教学实际和生产实际中的经验。基层学校有一边实践、一边开发的教学改革便利条件,这样开发出的课程体系更接地气,更适应企业需求和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要能走出去、请进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的胜数会更大。
3.新型课程体系和项目教学法,不可否认会有其局限性。我们在本课程体系中倡导采用的项目教学法,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针对的是区域制造业发展状况,适合基础能力建设比较完善的工科专业教学,当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专业和教学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