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生的境界》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第 3 课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4 周 新授 人生的境界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1、通过学习,明确认识人生的四种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启发思考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含义丰富多彩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效果与反思 2
3
一、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职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阅读课文 四、划分段落层次 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7.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 觉解做事的动的程机 度 自然最低 蒙昧的 境界 功利较低 利己的 境界 道德较高 为了社会境界 的利益 天地最高 为了全宇境界 宙的利益 做事的意义 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有功利的意义 有道德的意义 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4
六、小结 第 2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并思考: 二、解读第二部分 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示:课文7、8自然段。 明确: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即:提高人生境界(人的精神境界)。 2、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径是什么?怎样达到天地境界? 明确: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 3、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 明确: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 三、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明确:“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
5
效果与反思
现没有一样值钱的。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 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 6
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提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7
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过了。”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联系现实,读出自己 1.听故事:“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你放羊为的是什么?”“卖钱。”“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孩子。”“有了孩子呢?”“放羊。”记者默然。 2.思考: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 六、作业:课后练习与思考第一、二、三、四题。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