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来源:智榕旅游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作者间接描写科学之美的方法和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质疑科学美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2、感受科学美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

a、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b、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c、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d、“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e、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f、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3、走近作者

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

8.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9.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10.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 11.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三、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与思考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