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甘肃省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甘肃省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甘肃省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作者:王宏鹏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

摘要:甘肃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出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心热爱和真诚保护,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挖掘、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以各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为主打产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朴实的地方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表演艺术水乳交融,无论对于改善和提升“文化甘肃”的旅游形象,还是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特别有力的推动。 关键词: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75-02

甘肃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和始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独特的美学风范为世人所瞩目,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甘肃各地方政府对当地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却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展示、展演活动上,挖掘深度不够,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而学术界对这种文化艺术资源从旅游角度去开发和保护、传承也关注甚少。鉴于此,本文从分析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入手,探讨甘肃开展传统表演艺术旅游的必要性,希望能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

(一)各地旅游景区开展了一些与传统表演艺术结合的实践活动

虽然学术界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关注甚少,但甘肃省传统表演艺术资源与旅游结合的实践活动却已在不少景区、景点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如庆阳利用每年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排演了500人阵容的荷花舞和上万人的徒手秧歌,使中外宾客大开眼界,为庆阳亮丽的“名片”之一,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西北风情的“花儿”,在康乐县莲花山、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松鸣岩以及甘南临潭等地的旅游景区演唱,受到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藏、回、裕固、蒙古、哈萨克、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歌舞等,均成为在民族地区旅游景点与游客互动实现休闲娱乐目的重要文艺节目。甘南州卓尼县将原来只能在春节期间表演的巴郎鼓舞,经创新编排,在当地旅游景区演出,体现安多藏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并在2008年7月的甘肃生态旅游电视推介会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予以重点展示。久已失传的军傩舞经西固区农民艺术团整理、挖掘、编排后得以复活于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并于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演出,这个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在国内外游客面前揭开了神秘面纱,让这里的旅游者在景色优美的黄河石林感受了陇上远古的神秘文化。皋兰什川梨园旅游景区,在2008年的梨花旅游节期间,组织了兰州鼓子联谊演唱会,来自兰州市区和皋兰等地的近百名兰州鼓子名家登台献艺,各展绝活,让游客们在百年梨园品味百年历史的原生态文化。另外还有敦煌周边的乡村旅游区,在开发中引进敦煌曲子戏等当地传统艺术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受到了游客尤其是国外游客的热烈欢迎。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红柳湾镇,在50年县庆期间每晚都通过民族风情文化广场的盛大文艺演出,集中展示地方民族文化,“借助文化造势和媒体的全面宣传,风情园在县庆期间共计接待了一万多名游客,红柳湾民族社区旅游开始起步。” (二)省内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创作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舞台艺术精品

甘肃省陇剧团尝试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与陇剧音乐和表演的融合,创作演出了现代陇剧《天下第一鼓》、鼓乐舞蹈节目《鼓舞太平》和富有甘肃各民族浓郁民情及民俗特色的民间舞蹈、锣鼓、击打艺术相结合的节目等,在昆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香港“丝绸之路民间艺术节”以及赴东南亚三国的文化交流演出中,倾倒了中外观众,产生了强烈反响;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的舞剧《丝路花雨》作为甘肃文艺演出产业的品牌,以 100 万元的价值入股五粮液集团,同时签订合作演出事宜。甘肃春天酒业公司、四川五粮液集团利用这个品牌名称,推出了丝路花雨系列酒,一经面市,就获得 2 亿元的订单。《丝路花雨》与酒业结合,使文艺演出产业品牌得到了延伸;五粮液酒业贴上“丝路花雨”标签,创造了销售文化符号的业绩。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化;经济与文化结合,促进了产业文化化。文化与经济互动,实现了双赢,成为值得研究的文化经济现象。 而此后,甘肃的表演艺术创作继续从敦煌文化中吸取营养,生产出了系列舞台艺术产品,如舞剧《大梦敦煌》、《西出阳关》、音乐《敦煌古乐》、舞蹈《敦煌组舞》、《敦煌韵》、杂技剧《敦煌神女》等,其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得到表演艺术界的重视,在演出市场中更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这些舞台艺术精品因表演场所集中在剧院、演出场次的限制以及票价不菲等原因,受众面较为狭窄,缺少在民众中广泛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在笔者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项问卷调查中,统计数据显示,92名被调查者中只有2名表示看过一次敦煌音乐舞蹈的表演,而被调查的大学生则没有1人看过上述作品的演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舞台艺术精品并非是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结合现代演艺技术而开发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它们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并没有改变甘肃原有的观光旅游格局。 二、地方传统表演艺术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意义和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化革命的时代,也是高科技文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作为地方文化旗帜的传统表演艺术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重危机。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价值多元化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时代,我们又该怎样守护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一份瑰丽的遗产?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时代命题。

(一)经济层面的意义

这种意义体现为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大多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历史传承等多样性品格,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篇章,也是当今和将来发展、繁荣地方民间文化、发展区域旅游业的源泉和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既要保护传统表演艺术,又要发展地方的经济和造就和谐社会,要使民间或民族文化以鲜明的文化形象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亲和于中华民族文化圈,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完成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国家已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民族民间文化列出名录,作为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我们应合理地挖掘、开发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并得以发展。 在各地的风情风景旅游中,多姿多彩的传统表演艺术所展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成了“画龙点睛”之笔。 可以说,传统表演艺术旅游是地方、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智慧结合,旅游业参与地方传统表演艺术旅游的目的在于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也借助旅游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正好契合了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浓厚的艺术特色。

一些在全国或一定区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传统表演艺术,通过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即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进行对接,形成了市场潜力巨大的文化旅游经济。如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曾一度衰落,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在国内外掀起了“昆曲旋风”,许多昆曲剧目被重新搬上舞台,在许多高校和旅游景区上演,受到广大青年学子和旅游者的喜爱。由著名作家白先勇领衔,两岸三地合作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至今已在海内外巡演75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另外,昆曲还与周庄合作,2007年1月,周庄的旅游主管部门再度与浙昆签订2007年长达三个月、共270场的演出合同,“借昆曲来提高整个景区的文化品位,借旅游点让昆曲走近民间、走近大众,合力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点和共同追求。”安庆市在安徽省“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政策指引下,在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背景下,积极开拓戏曲旅游市场,使黄梅戏成为安庆市最具潜力的旅游代表物。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藏戏,同样对西藏旅游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大批的海内外旅游者倾心于藏戏独特的表演艺术,甚至有的外国旅游者专程在雪顿节(藏戏节)期间赶赴西藏,就是为了体验与藏族民众同乐的藏戏氛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在文化层面的影响

如前所述,旅游业的开发会给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可能会给民族民间文化带来一定的破坏,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外界的信息和生活方式等通过媒体的影响,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民间习俗风情可能会被淡化。地方或民族独有的节庆风俗、走村串寨的社火、歌舞娱乐、地方或民族特别的祭祀仪式等可能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随着旅游的发展,外来旅游人士的增多,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也会相互渗透、影响,出现一些文化的交融与互补。这样将影响到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因此在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风情旅游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民族民间文化如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旅游业发展后,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如何能传承下来,保持其文化特色和本民族的神秘性、古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地方传统表演艺术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进入旅游内容中的甘肃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如曲艺、杂技、歌舞等,应注意保持它的原生性和古朴性,并且应当“在深入研究该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后,进一步突出它的古朴性和原生性。”同时争取政府支持,恢复、发展体现各地方文化特色的独有节庆风俗、各民族的民族性礼仪、民俗祭祀活动等,促使甘肃地方传统表演艺术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三北,高亚芳.价值理性的回归: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升级演进——以红柳湾和官鹅沟为例[J].民族研究,2008(3). [2]王睿.振兴“戏剧”随想》,甘肃文化艺术研究网.

:http://www.gsart.cn/Article/Html/YSKY/Art2/268.html,2007年1月8日发布。

[3]小楼.戏曲与旅游的联姻——浙江昆剧团与周庄举行旅游演出签约仪式[J].戏文,2007(1).

[4]天马.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戏剧与旅游的结合[J].戏文,2002(3). [5]冯新生.京剧旅游:恰如飞雪蕴春华[J].中国旅游报,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