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考点突破:理解散文的结尾(附知识构建与典例含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考点突破:理解散文的结尾(附知识构建与典例含答案)

来源:智榕旅游
2022高考散文考点突破:理解散文的结尾

余音绕梁,三日未绝。好的文章结尾不仅可以画龙点睛深化主旨,更可以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看起来很平静的叙述,却包含几分思念、些许悱恻、无数感慨。

知识构建

散文结尾常见的题型 1.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题的时候通常是:

①结构上,收束全文、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②通过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哪些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等。 ③主题上,赞颂了什么精神或者品质、表达作者的期待或向往。 【例】《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去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作用:

①总结前文,照应标题,与开头相呼应。 ②强化了作者对青春逝去时光的怀念。 ③表达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痛惜之情。 2.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

内涵与含义题相仿,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例】《人间春色》

时间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它的两端到底在哪里呢?谁也无法回答。我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河流中,看待人生与万物。一个人,从一个个春天中经过,他从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走到另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当他把自己的腰杆直起,臂膀张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会发现,其实每一个春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些往事在他的背后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些影子和春天的大树在春阳中所投下的影子几乎没有区别。

含义:

①人们在不同地方(家庭或城市) 经历的每个春光都是不一样的。

②人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时间河流中,处在生命中不同年龄、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

③当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人生与万物各有个性,即使是对同一时空的春天,看法也因人而异,也是不一样的。

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散文赏析文字的思路: ①从手法上来分析。 ②从结构上进行分析。

【例】2017天津高考《挺拔之姿》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 风雅鼓荡, 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赏析:

①手法上: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②情感上: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③结构上: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

典型例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呼喊 田鑫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向目送它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面对死亡,它们竟然如此欢悦。很快,呼喊就变成惶恐,镰刀飞快,一棵向日葵来不及向另一棵向日葵告别,就剩下光秃秃的半截,镰刀切过的断面,像另一把刀,立在大地上。一地的向日葵,身首异处。它们齐刷刷地站立着,枯槁的秆似乎在朝天空呼喊:还我头来。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求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为了留住这比油都金贵的水,人们向井学习,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四壁和底部抹上水泥,

这大缸一样的水窖,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没停。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在哪里,游戏结没结束,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2020.06,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一方面形象化地表达了向日葵内心的渴求,另一方面引起下文。

B.文章不仅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插入了“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的情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了人们对难得雨水的珍惜。

D.为了求雨,整个村庄的男人“排山倒海般的呼喊”,渲染了求雨壮观的场面,烘托了人们对雨的渴求。

2.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标题“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参考答案】 1.B 无外貌描写。

2.①内容上,交代了曾经生活在村庄的少年离开了村庄以及我离开了村庄的感受。②结构上,一方面照应前文母亲在傍晚时的那一声呼喊。另一方面和前文形成对比。前文“天一黑,母亲站在门口,喊孩子回家吃饭”,此处“留守在乡下的母亲,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只有回音,没有回应。”③主题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3.①“呼喊”,指内心的渴求大声地表达出来,“希望引起注意”,进而引发读者对生存的思考以及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②文章围绕“呼喊”,描写了向日葵的呼喊、村庄男人求雨的呼喊和母亲的呼喊,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③最后以“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往事的酒杯

苏童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

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

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能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

我三舅家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子。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

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

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作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

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北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引,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真谛。

B.“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刻,但都只是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

C.“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文化”的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

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

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音比作“天籁”,其实并非表现声音动听,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

C.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夺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将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D.标题“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6.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 【参考答案】

4.B 第一次喝酒是盲目跟随,不是少年轻狂;第一次醉酒找到了薄醉的滋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并不是没有实际的意义。

5.C 没有反语。

6.①欣慰: 酒关乎灵魂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体现了社会的进步。②遗憾与期待:还有不少人并未懂得饮酒的真谛,尝试尚需要花时间去领悟和发现。

7.①第一次喝酒,是跟随同学喝啤酒,反映了从众、虚荣的心态。②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馆寻找薄醉的体验,反映了附庸风雅的心态。③工作应酬中被劝 酒和烂醉如泥,反映了陷于酒文化中的痛楚与无奈。④儿时两位舅舅喝酒和陆文夫独酌,反映了内心的安静与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