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一个幼儿在洗澡的时候故意用手击水,把水溅得到处都是,也弄湿了妈妈的衣服,妈妈越是呵斥,该幼儿越是使劲的击水。该幼儿的游戏行为属于( )。 A.探索动作 B.象征动作 C.嬉戏动作 √ D.角色扮演
解析:探索动作是通过视觉、听觉、触摸等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的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的关系。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例如把一只碗当帽子。嬉戏动作是指故意做“坏事”或用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角色扮演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进行模仿的动作。
2.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由独立一个人搭建积木转变为与其他同伴联合搭建,这样体现了幼儿( )。 A.社会性发展水平 √ B.运用材料的水平 C.概念发展水平 D.创造水平
解析:儿童与其他同伴联合搭建体现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体现。社会发展是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心理特征与能力的发展。 3.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好的活动形式是( )。 A.游戏 √ B.学习 C.劳动 D.交往 解析:
4.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的游戏被称为( )。 A.规则游戏 √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解析: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5.对于0~3个月的婴儿,应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有( )。 A.手工、绘画材料 B.用手穿的大木珠 C.色彩鲜明的小球 √ D.不倒翁、拨浪鼓 解析:
6.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被称为( )。 A.规则游戏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
解析: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7.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游戏 √ C.表演游戏 D.个人游戏
解析: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8.“娃娃过家家”属于( )游戏。 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解析:
9.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有( )等。 A.阿普利登 √ B.格罗斯 C.霍尔 D.拜敦代克
解析: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普利登;格罗斯是游戏预演说的代表人物;霍尔是游戏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拜敦代克提出了游戏成熟说。
10.认为“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游戏理论是( )。 A.预演说 √ B.剩余精力说 C.复演说 D.松弛消遣说
解析:哲学家Karl Groos认为,游戏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游戏的目的就是提供儿童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预演成人生活所需要的本能。即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预演。 11.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 )为前提。 A.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B.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 √ C.保证游戏的目的性 D.实现游戏的多样化
解析: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是幼儿的自发学习。这些表明幼儿游戏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只有遵循这些特点,才能发挥幼儿游戏的作用。否则,一切指导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可能成为幼儿发展的障碍。 12.玩具是幼儿游戏的( )。 A.主要工具
B.物质基础和物质中心 √ C.介质 D.主体内容 解析: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游戏的本质特征( )。 A.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B.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C.游戏富有选择性的自足乐趣 D.游戏有无规则并不重要 √
解析:游戏的基本特征有四点: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是“日常生活”的表征,是富有选择性的自足乐趣,是有规则的活动,因此第四个选项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4.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含义( )。 A.幼儿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 B.游戏活动体现了幼儿的直接需要
C.教师可以选择和决定幼儿做什么游戏以及怎样做 √ D.游戏中幼儿心理需要不受游戏之外的因素支配
解析: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含义是:第一,由情感冲动引起的,是“我要玩”;第二,需要与本能直接相连,体现幼儿的直接需要;第三,游戏过程绝对自控,不服从外部的要求。因此,根据自主性的含义.本题中第三个选项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5.下列哪一项属于按认知划分的游戏阶段( )。 A.独自游戏阶段 B.平行游戏阶段 C.象征性游戏阶段 √ D.合作游戏阶段
解析:幼儿游戏按照认知划分,分别为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规则游戏阶段(7~12岁),故选C。
16.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介人时机不当的是( )。 A.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 B.当幼儿全身心投人游戏.兴趣正浓时 √ C.当游戏需要给予提升时 D.当教育目标需要在游戏中完成时
解析: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必须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游戏的线索,在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游戏中幼儿的经验需要提升时,游戏中出现教育契机,教师可以达成教育目标时,教师必须介入游戏。如果在幼儿全身心投入时,教师不应该介入打扰幼儿的游戏,故选B。 17.下列结束角色游戏的方式不适当的是( )。 A.“现在时间到了,该下班了” B.“没看好病的病人请明天再来吧”
C.“时间到了,游戏结束,老师要收玩具了” √ D.“请还没卖完东西的售货员明天再来”
解析: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需要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结束游戏,同时对第二天的游戏保持积极愉快的期待,结束游戏的时机应该是幼儿情绪尚未低落前,再玩就会进入倦怠的时候结束。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用游戏中的情节或线索结束游戏,避免生硬地结束,故选C。 18.下列有关表演游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幼儿按照自己所熟悉的经验,以周围真实生活为游戏内容的来源 B.以虚构的童话故事作为游戏内容的来源 √
C.是在教师的组织下,严格按照故事、童话的情节、语言进行表演的 D.游戏是以演给他人看为目的
解析: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或者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因此,表演游戏是有蓝本的,不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可以对故事进行创编。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故选B。 19.以下几种游戏中,( )属于创造性游戏。 A.智力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角色游戏 √
解析:游戏分为规则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是教师制定了游戏的玩法,有明确的可以做的和被禁止做的事情,主要为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游戏的玩法与规则,故选D。
20.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是( )。 A.规则游戏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 D.表演游戏
解析: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现的游戏.故选C。
21.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的游戏被称为( )。 A.规则游戏 √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解析: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的游戏,其他的游戏和规则游戏的划分不是同一个维度。规则游戏是从游戏的结构划分的游戏类型.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是从游戏的内容划分,故选A。
22.儿童按照故事和童话的内容去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被称为( )。 A.规则游戏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
解析: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或者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故选D。
23.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游戏是( ) A.规则游戏 B.结构游戏 √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解析: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材料,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故选B。
24.幼儿在一起玩,彼此之间有交谈,彼此之间有自己玩的主题.每个人的主题皆是独自的,这是属于( )游戏形态。 A.单独游戏 B.联合游戏 √ C.平行游戏 D.合作游戏
解析: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时常发生许多如借还玩具、短暂交谈的行为,但还没有建立共同目标与分工,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此时处于联合游戏阶段。主要出现于3~4岁儿童中。 25.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时,需要以孩子以往的( )为基础。 A.知识与经验 √ B.成熟与行为 C.环境与经验 D.知识与行为 解析:
26.帆帆和小静正在玩娃娃家的游戏,请问他们在进行( )类型的游戏。 A.功能游戏 B.建构游戏 C.角色游戏 √ D.规则游戏
解析: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27.小明在积木角以积木搭建高速公路,小英则在一旁立用积木玩办家家酒游戏,根据帕顿的社会性游戏分类,小明和小英的游戏行为属于( )。 A.独立游戏 B.规则游戏 C.平行游戏 √ D.合作游戏
解析:小明和小英各玩各的,所有玩具一样,各自的游戏内容没有联系,也没有互动行为,属于平行游戏。 28.依游戏的认知分类来看,捉迷藏属于( )。 A.建设游戏 B.规则游戏 √ C.机能游戏 D.假扮游戏
解析: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可分为练习性游戏(机能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和智力游戏。提迷藏是按照一定规则,并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故属于规则游戏。 29.Parten(1932)所提出的“平行游戏”是指( )岁。 A.2~2.5 B.2.5~3.5 √ C.3.5~4.5 D.4.5以上
解析:平行游戏出现在儿童学步后期和3岁左右。
30.幼儿操作物体或创造某个东西,如积木。请问幼儿是在进行( )。 A.单独游戏 B.建构游戏 √ C.知觉游戏 D.规则游戏
解析:建构游戏是指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进行建构活动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幼儿手的技能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被称为是“塑造工程师的游戏”。
二、 材料分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
31.某幼儿园活动场地上,孩子们自由地选取各种材料,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构建游戏场地,器材的组合一变、使用的方法一变、活动的伙伴一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而改变,时而是孩子们的“滑雪场”,时而是“勇敢者之路”,时而是“地雷区”,时而又成了“大森林”,在不同的情境里孩子们主意越来越多,玩法各式各样,玩得也越来越自在尽兴。教师在旁边自如地进行指导。 请谈谈幼儿教师如何使教学游戏化,并在课程开展中恰当地使用语言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兩个途径: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游戏过程中,融人教育目的,使游戏活动教育化,如角色游戏,它是儿童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结构游戏,如孩子们在幼儿园可以搭积木、串木珠,从中让他们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表演游戏,即教学中让孩子们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这些表演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则可发展儿童的动作、智力,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教育活动游戏化,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它依靠玩具开展游戏化活动,依靠想象开展游戏化活动。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全面采用游戏化方法,这也是最为科学的育儿教育方法。 (2)语言法师儿童教师最常见和最普遍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通常,语言法主要是指故事法和讨论法。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
童进行教育。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以及领袖、英雄、科学家的事迹或成长过程。讨论也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对于年幼儿童应先从议论入手,以教师为主、儿童为辅的谈论,再逐步过渡到运用讨论法进行教育。这样,儿童就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因此,讨论法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效提高了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解析:
32.萱萱今天是公共汽车的小司机,她见自己车上没有乘客,于是就大声嚷道:“快来乘车,我要开到动物园去了。”此时,娃娃家的妈妈推着娃娃来乘车,刚想上车,明明走来对娃娃家妈妈说:“这辆车不能乘,没有消过毒。”小司机听到了,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跑到积木箱前拿出一块绿色圆形积木,告诉他们:“我这辆车已经消过毒了,这是消过毒的标记。”经她这么一说,明明和娃娃家的妈妈都乘上了这辆公共汽车,小司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结合上面的材料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儿童的游戏不同于成人的玩,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伴随着儿童成长。儿童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 ①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的时候能体会并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 ②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感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③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儿童的创造力在游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 (2)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通过游戏使儿童能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试验性的、没有恐惧的情境中学习对付焦虑和各种冲突。 ①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 ②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 (3)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和成长。它有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在童年的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形式。) 解析:
33.阅读下面的游戏定点观察记录,分析活动情况,写出观察结论。 案例:游戏的定点观察记录 大一班的娃娃家区域里有锅、碗、杯子和勺子。一段时间以来,在这个游戏区域的活动一直比较平淡。这天,在大一班幼儿进行分组游戏时,欣欣和云云又跑到了娃娃家区域。欣欣拿起杯子和勺子,用勺子在杯里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喊道:“卖豆浆了!卖豆浆了!谁喝热豆浆?” 云云走近他,问道:“你在干什么?” 欣欣回答:“我在熬豆浆呢。” 云云说:“豆浆也不好喝啊?” 欣欣说:“豆浆可有营养了,小朋友都得喝。” 云云说:“你做火锅吧。火锅里有肉还有菜也有营养。” 欣欣说:“好吧,我给你做火锅。” 欣欣于是拿起锅放在炊具台上,一边做一边说:“可是没有菜啊!我去买菜去。”说完就离开了娃娃家区域。这时宁宁走过来,看见炊具台上有锅,就问:“这是谁做的菜啊?” 云云回答说:“我们在做火锅呢。” “哦,那我来拌调料吧。”宁宁高兴地拿起一个小碗拌起了调料。 好一会儿,欣欣都还没回来。云云于是去找他,原来欣欣被理发店的游戏吸引住了。在排队等着理发呢。云云叫上欣欣去找了些蔬菜(绿色的玩具),回来将这些蔬菜倒进了锅里,云云又找来了肉片(红色的纸片)放到锅里,还对两个同伴说:“这是羊肉片,可好吃了。”说着就要捞起来吃。欣欣这时拦住了她,说:“还不行,水还没开呢。” 又过了大约两分钟,宁宁说:“可以吃了,我都闻到香味了。” 于是,三个小朋友就“吃”了起来。小玉和鹏鹏也来到了娃娃家区域,欣欣、云云和宁宁热情地邀请他俩参加,五个小朋友一起像模像样地涮起了火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幼儿们对角色游戏很有兴趣,通过平日里对事物的观察能模仿生活中涮火锅的情形。尤其是欣欣.她说的“水还没开呢”反映出她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2)三名幼儿在游戏中合作默契,分工明确。 (3)在整个过程中,幼儿游戏态度积极,坚持性好,主动性强,能自主推动进程的发展。 (4)该区域的游戏材料不够丰富,“菜”还得现买,“肉”也得现找,这可能就是该区域游戏一直较为平淡的原因之一。教师应该在该区域放置一个材料比较丰富的“百宝箱”,让幼儿有较多选择的可能。 (5)孩子
在“买菜”过程中被别的游戏吸引,若没有被别的孩子及时叫回来,很可能游戏就会中断。一方面这是材料不够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没有及时介入、引导。) 解析:
34.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分析在前三次游戏中,小羊为什么不怕大灰狼? (2)请对老师修改游戏规则的处理做出分析和评价。 案例:小羊为什么不怕大灰狼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强烈要求玩游戏,平时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的老师看着孩子们期望的目光,难得地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于是老师和孩子们玩起了《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奔跑能力,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 老师先交代了游戏规则:墙角处是小羊的家,在老狼喊“天黑了”的时候,小羊们只要跑回墙角摸到墙壁,老狼就不会抓住小羊了,而跑得慢的小羊就会被老狼吃掉。 游戏开始了。老师当“老狼”,孩子们全都是“小羊”。“小羊”们跟在“老狼”的后面,不停地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则不停回答着。当“老狼”突然喊道“天黑了”的时候,“老狼”便张开大口,伸开双臂去捉“小羊”,于是“小羊”们便纷纷快速往“家”里跑。有两个跑得慢的孩子被老师捉住,老师模仿老狼紧紧抱住“小羊”,张开大嘴一口一口地做吃羊状。没想到被捉住的“小羊”不但不拼命反抗,争取逃脱,反而在老师怀里咯咯地笑个不停。“老狼”只好假装把两只羊全部吃掉后放开他们。 游戏又开始了,这一次,当老狼喊“天黑了”时,大部分孩子照常快速往“家”跑,可是有两三只“小羊”故意跑得很慢被“老狼”捉住,当“老狼”的老师没有多想,仍然把他们抱住,“吃掉”。 然后游戏再次开始。 让“老狼”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游戏时,当它喊道“天黑了”的时候,所有小羊不仅不往“家”里跑,反而争先恐后地朝“老狼”的怀里扑,“老狼”使劲地“吃”了这个“吃”那个,都招架不住了。 “小羊”们个个乐得哈哈笑,一点儿也不怕大灰狼。这下子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 老师想了想,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修改了游戏规则,改为当说出“天黑了”的时候,老狼往“家”里跑,小羊来追。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兴奋极了,当“老狼”假装害怕往“家”跑时,“小羊”们使劲地追赶,齐心合力把“老狼”轰回了“家”。“小羊”们胜利了,高兴地跳着,笑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老师平时对孩子们很严格,孩子们缺少同老师亲近的机会,心理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当无意中被捉住时,老师扮演的“老狼”紧紧抱住他们,去“吃”他们,使他们意外地得到同老师亲近的机会,得到老师的爱抚,所以孩子们宁愿违反规则,故意往“老狼”怀里钻。 (2)请对老师修改游戏规则的应对处理做出分析和评价。 ①当“小羊”们不跑了,游戏无法继续下去时,通过游戏发展孩子们的奔跑能力的目的就落空了。所以此时老师做出修改规则的应对处理是必须的,及时的,说明老师对游戏过程观察得很细。 ②修改后的规则非常合宜,可取得如下效果:改为“老狼”跑“小羊”追,仍然可以达到发展孩子们奔跑能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小羊”们往“老狼”怀里扎的被动情形:“小羊”们齐心合力去追“老狼”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满足了孩子们求新求变的心理,使游戏带来新的愉快体验;“小羊”们合力把“老狼”轰回去了,不仪使孩子们体验到胜利的喜悦,还能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③这位老师如能继续反思为什么她的“小羊”不怕她,明白原因是自己平时同孩子们不亲近,就能促使其克服不足,改进教学。) 解析:
35.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做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 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叉不停地提醒…… 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角色游戏的绀织与指导要遵循自主性、接纳性原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游戏中,至多只能充当游戏“脚本”的“改写者”角色,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不能把自己的:卷志和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材料中幼儿“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表演时,“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干涉过多,没有发挥幼儿
游戏的自主性。 接纳性原则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而这些未必是教师所预设的,这时教师应当及时更正自己的计划,敏锐地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而案例中,教师明显没有悦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解析:
36.李老师发现大班“理发店”的顾客很少,“顾客”对理发店不感兴趣。于是李老师带幼儿到理发店参观,看理发店的设施,鼓励幼儿向理发师咨询问题,记录幼儿的问题,还拍下照片,幼儿在理发店看到顾客躺着洗头,梳理发型。回到幼儿园,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开好理发店”,并把照片给孩子回顾,有的幼儿反映没有躺椅,有的反映没有发型梳,李老师则启发幼儿自己用积木做躺椅,自己画发型,之后,“理发店”生意又红火起来。 请分析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的是外部干预的介入方式来指导游戏,外部干预是指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该案例中,李老师采用了如下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1)及时帮助幼儿记录与总结角色游戏中的突出特点, 李老师观察游戏中孩子的表现以及游戏主题及材料的使用情况。及时记录孩子在游戏中的特点,帮助幼儿把无意识的游戏变为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以不断的重复与提高。另外,还可以让幼儿通过参观、记录、提问的方式发现问题,自己来制作躺椅、自己画发型来参与游戏。通过这些,不断的充实和深化幼儿的角色游戏。 (2)以交流体验为媒介 李老师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幼儿向理发师咨询问题,记录幼儿的问题)。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问对自己游戏的交流,自发交流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现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情感的培养发展。)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